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機芯片“窗口”關閉,小米更換賽道撞上阿里和華為

小米再一次啟動芯片投資上的新動作,成為芯原微電子第四大股東後,同時又出現在恆玄科技的股東名單中。

“手機芯片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芯謀研究分析師徐可告訴36氪。

小米知道這一點,所以這次介入的兩家公司主要優勢在物聯網芯片設計。

芯原微電子既是芯片設計平台型的公司,也是一家IP公司,有十八年的行業經驗,在SoC(系統級芯片)、物聯網芯片,工業醫療等布局很深。

芯原微客戶名單中不乏Facebook、Google和微軟這樣的巨頭。芯原微電子2015年收購了GPU設計商Vivante,它曾經給海思K3V2芯片提供GPU技術支持。

恆玄科技做的是TWS(真無線立體聲)芯片,搭載在AirPods這類無線藍牙耳機上,算是物聯網的一個細分領域。

“很稀缺”,徐可向36氪表示。相比於芯原微電子,這是一家很年輕的公司,剛剛成立四年。

小米和上次切入手機芯片一樣,在布局物聯網芯片上,還是選擇了一個輕巧的打法,小米僅收購芯原微電子約6%的股份,而對恆玄科技的投資也是通過參股的產業基金和阿里巴巴同時進入,恆玄科技注冊資本由1000萬元剛增資至1083.33萬元,規模明顯小於3.69億的芯原微。

顯然,小米更換賽道,“試跑”的意圖很明確。

實際上這也是符合小米公司性格的,“一定要輕巧一些”徐可認為。事實上,低毛利的小米,是擔負不起手機芯片這樣過於重投入的。

物聯網芯片對技術和性能的要求沒有手機SoC芯片那樣嚴格,甚至單價也會低不少,相比手機芯片要求高性能和高計算力,物聯網芯片追求的而是低成本、低功耗。

這似乎是一條相對容易跑起來的賽道。

小米顯然是想依托自己龐大的生態鏈硬體布局,以硬體平台優勢而不是技術積累優勢或資金優勢切入芯片領域。

小米做比不做好,但小米此番的投入有待觀察,究竟是財務投資還是真的要長期投入,雖然小米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芯片夢”,然而,如果這個夢想遙遙無期而且大把燒錢時,作為上市公司的小米很難保持定力。

小米不順利的芯片夢

作為一家手機廠商,小米一直有做芯片的野心或者說夢想,雷軍曾說過,“芯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小米要成為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

幾年下來,小米追夢的路走得很不順利。

2014年的時候,小米就成立了芯片研發公司“松果電子”,2017年推出第一款SoC芯片“澎湃S1”,也是繼蘋果、華為、三星後,第四家有自研手機SoC芯片的手機廠商。

但不可否認的是,松果的“澎湃S1”有些“取巧”,松果成立時,和大唐電信的子公司聯芯科技簽署了技術轉讓的合約,用1.03億拿到了聯芯SDR1860平台的技術。

3年後,澎湃S1在千元機5C上首發。

但其實澎湃S1和當時市場上聯發科、高通工藝差距很大。澎湃S1發布時,主流處理器普遍都用上了16或者14納米的工藝,澎湃S1用的還是28納米製藝。

之後的澎湃S2更是暴露出小米在研發和技術儲備上的捉襟見肘。

“芯片行業10億資金起步,整個投入可能要10億美金,而且可能10年才會有結果。”這是雷軍早已知道的行業慣例,實際上,華為海思2004年創立第一年,投入就達到了4億美元。

小米沒有這樣的實力,不敢豪賭。

2019年4月,松果一分為二,拆出了專攻IoT芯片和解決方案的大魚半導體,剩下的松果團隊則繼續“留守”手機芯片研發。

與2014年小米進入手機芯片的時機相比,小米以這樣的方式重新入局可能勝算更大。 “小米這種戰略方向是認清了自己優勢和劣勢”,徐可告訴36氪。

當時的手機系統芯片行業已經步入了巨頭壟斷期,除了三家手機廠商外,只剩下了高通、聯發科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小米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機會駭客入侵。

而目前的物聯網還是一片混沌,基於智能家居領域,小米有很明顯的先發優勢,根據小米今年公布的數據,不包括手機和筆電在內IoT設備連接數都達到了1.51億台。相比其他廠商,小米研發物聯網芯片最大的優勢就在硬體的儲備量,它很了解對系統和芯片的需求。“當硬體和芯片結合,壁壘就高了,別人很難趕上。”徐可表示。

小米的生態鏈企業華米最近就發布了搭載芯片“黃山一號”的智能手錶,也是邁出了芯片+硬體的一步。

問題在於,這條賽道真的更容易“跑起來”,離小米的芯片夢想更近嗎?

新賽道上的對手

瞄向物聯網,小米首先會遭遇阿里。

現在家喻戶曉的物聯網其實還是一個概念化的名詞,這個巨大的市場令人想入非非,但面目極其模糊不清,唯一確定的是,各家都想要讓自己成為“萬物互聯”的主角。

這也意味著,他們都要在基礎設施層面的雲建設、通訊管道和通往用戶的終端上布局。如果終端設備搭載的是已經嵌入自己作業系統的芯片,也意味著佔位成功。

所以芯片爭奪戰也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很激進,也是在芯片領域投資最多的互聯網巨頭。

2016年,阿里就入股了中天微電子,它是國內少數有自主指令架構並能實現量產的芯片CPU供應商,也是阿里雲最早進入IoT合作夥伴計劃中的成員。2018年,阿里更是全資將其收入麾下。

除了中天微電子之外,阿里在芯片上還陸陸續續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去年,阿里雲和ASR共同發布了一顆芯片,可以用在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等場景中,而這顆芯片,就深度集成了AliOS Things。

除了把自己的作業系統通過芯片直接植入終端,阿里也想依靠自主研發芯片,降低終端設備的成本,進而搶佔入口。比如阿里和聯發科合作的meshSoC芯片模組,是市場價的一半,除了天貓精靈自己使用外,mesh也開放給開發者,幫著阿里去佔領家庭入口。

阿里巴巴有錢,也敢賭,達摩院成立後,阿里專門組建了一個芯片研發團隊,主攻Ali-NPU,也就是神經網絡芯片。阿里還成立了自研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前期主要做AI芯片和中天微擅長的嵌入式芯片。

目前來看,阿里的芯片布局主要還是集中在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方面,和小米的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還暫時“井水不犯河水”,大家術業有專攻。

而且雙方還會取長補短,先把整個盤子做大。松果去年就宣布和中天微電子合作。中天微提供基礎技術,松果提供硬體產品,

但可以想見,隨著物聯網的落地圖譜逐漸清晰,二者必然會正面競爭。比如在智能家居領域,小愛同學已經和天貓精靈分庭對峙,小米參股的恆玄科技,阿里也要插上一腳。

其次這個賽道上,華為也是不可小覷的對手。

以華為在私有雲的優勢很容易佔據在物聯網安全計算的制高點,而物聯網通信層更是華為的不容置疑的強項,加上華為對研發投入的體量,讓它在物聯網芯片研發上能舉重若輕。

小米目前的優勢,主要還是智能家居終端的出貨量,在這一點上,小米現在跑在了所有公司前面,甚至華為也無法望其項背。“現在是要看戰略合作,怎麽能增強它的優勢,用合縱連橫的形式來做芯片。”徐可表示。

但用雷軍的話講,這是一場10年的長跑,小米能否專注投入,能堅持多長時間是決定它能跑多遠的關鍵。

以海思過去走過的路來看,芯片這個行業,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如果您對手機芯片行業有想法,歡迎加微信yuansl_92與我交流,請注明姓名+機構+來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