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骨文還是英特爾,華為數據庫以誰為對手?

《財經》記者 周源/文 謝麗容/編輯

5月15日,華為發布一款名為“高斯(GaussDB)”的數據庫軟體。華為以研發製造各類ICT硬體設備聞名,如智能手機、通信網絡設備、伺服器、存儲設備等,這是這家公司首次發布核心基礎軟體產品。

據介紹,華為高斯數據庫有兩大特色,一是融入當下最熱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可顯著減輕數據庫優化和運維的工作;二是支持X86、ARM、GPU、NPU等多種計算架構。

談到數據庫,人們首先想到將其對標甲骨文(Oracle)、微軟、IBM等傳統數據庫巨頭。

一位數據庫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傳統數據庫的市場非常成熟穩定,甲骨文和微軟在這個領域非常強大,其它公司在當下最多只可能從某些細分市場分一杯羹。甲骨文是全球數據庫領域的核心玩家,多年佔據全球數據庫市場老大位置,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綜合數據,甲骨文連續多年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50%。

“SAP當年推出HANA數據庫堪稱很亮眼的技術創新,但也僅用於SAP的ERP軟體上,很難改變傳統數據庫市場格局。”該數據庫專家說。

一位接近華為伺服器部門的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指出,華為高斯數據庫的關鍵詞在於“支持ARM”,它主要會被用於ARM伺服器,瞄準的是國產信息化商機,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對手是英特爾,而非甲骨文和微軟。數據顯示,英特爾在全球x86伺服器芯片市場上佔比超過90%。

華為實際已經構築了完整的ARM伺服器生態:今年1月7日,華為發布了基於ARM的7納米伺服器芯片“鯤鵬920”,以及基於華為最新ARM芯片的三款伺服器。《財經》記者還獲悉,華為很快也將發布支持ARM的伺服器作業系統。

換言之,華為構建了一套從芯片到作業系統到數據庫全自主研發的ARM伺服器,其核心價值在於“國產化”。

ARM原本是一家英國半導體公司,2016年被日本軟銀收購。ARM不生產芯片,而是出售芯片設計知識產權(IP),高通、聯發科、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芯片設計公司均基於ARM IP核設計智能手機芯片,全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

鑒於ARM芯片在移動終端市場如此成功,全球不斷有公司試圖將ARM芯片用於利潤更加豐厚的伺服器市場,以打破英特爾的壟斷地位。例如,高通2017年發布過基於ARM的伺服器芯片,中國有不少公司考慮到黨政軍機構對國產信息系統的需求,也加入了ARM陣營。

一位前華為伺服器專家告訴《財經》記者,華為在2015年前就啟動ARM伺服器芯片研發,只不過一直很低調。同樣,華為也沒有停止研發數據庫、作業系統等核心軟體的腳步。

《財經》記者還獲悉,華為與ARM簽訂的是戰略協議,“可以打開ARM IP核做核內的更改與設計,因此華為ARM芯片可算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芯片。相比之下,其它一些公司可能只是集成ARM CPU核,算不上嚴格的國產化,但安全問題也無需擔心。”上述華為伺服器專家說。

除了國產化,華為自研芯片、數據庫和作業系統的初衷都是出於“戰略備荒”的考慮。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向該公司“2012實驗室”科學家表示,華為無論是做作業系統,還是做芯片,都不是想要替換買國外先進的軟硬體,“只有它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

低調行事多年,華為為何此時將ARM伺服器推向市場?

《財經》記者獲悉,重要原因之一,是華為從最新這一代ARM芯片(鯤鵬920)開始,在性能上才可以真正與英特爾部分型號的芯片相競爭。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下,國內越來越多公司與華為共同去培育ARM伺服器生態的意願其實加強了,這對華為來說,是好事。在科技領域,生態系統非常關鍵,移動芯片老大高通搞不定伺服器芯片,英特爾搞不定移動終端芯片,微軟智能手機作業系統最終敗北,共同原因是難以再造“生態”。

此外,華為ARM伺服器核心軟硬體皆自研,毛利率較高。可謂市場有需求,華為有動力。

華為會是全球第一家將ARM芯片真正打入伺服器市場的公司嗎?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行業人士表示暫時無法下結論。伺服器不僅對性能要求高,也要求穩定性,可擴展性等多種能力,生態系統的培育亦需要時間。並且,在較漫長一段時間,這大概率只是一場區域市場的勝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