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丨刺死女兒10歲同學:孩子遇欺凌,家長哪些做法是錯的

文 | 劉文昭

上饒小學殺人事件震驚全國。因為覺得女兒被同桌劉某欺負,家長王某持刀進入學校,當著正在上課的同學與老師的面,向劉某猛刺13刀。面對慘案,不少網友竟對王某表示理解和支持——“家長不教育,社會來幫你教育”。雖然有媒體表態“絕不允許以愛之名施暴”,但網友似乎並不買账。

慘案的背後,是中國家長開始把校園欺凌當回事了

根據警方通報,王某持刀殺人,是因為兩個孩子發生糾紛。如果僅僅因為糾紛,就手刃孩子同桌,自然不會有人支持。

不過,在隨後曝光的家長群聊天記錄中,王某曾在群中質問:“劉某宸打何某璿開心嗎?從開學到現在幾乎每日打罵……作為家長,何某璿媽媽和你溝通好幾次,我也勸說過你,但你還是不聽……”

是否存在校園欺凌,還需要進一步調查。但這正是網友對王某表示理解,對男孩少有同情,對男孩家長嗤之以鼻的原因。

網友這麽想,很好理解。過去,當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家長找到學校和對方家長,得到的回復往往是“這是孩子的正常打鬧”“打一架能有什麽事”“一個巴掌拍不響”……校園欺凌就這樣被搪塞過去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案曝光,以及校園欺凌對孩子身心傷害的科普,家長們對校園欺凌立刻變得敏感,再也無法忍受孩子被欺負。

雖然教育部近年來不斷發文要求治理校園暴力和欺凌,但沒多少人相信靠發一兩個文件就能解決問題。

學校和老師又靠不住,很多家長便開始教育孩子要“打回去”,如果孩子打不過怎麽辦?那就自己上手,反正自己的孩子不能吃虧,不能留下心理陰影。

於是,我們開始看到這類新聞——兩個小孩在遊戲廳因為投幣順序發生衝突,父親將另一名9歲男孩暴打至嘴角出血;兩個小孩打乒乓球起了衝突,母親抓著自己的孩子,用乒乓球拍猛擊另一個孩子的頭部……

極端情況下,則發生凶案。去年9月,浙江瑞安市一男孩交作業時,揮手打到了女孩眼睛,女孩父親對處理結果不滿,隨後進入學校將男孩叫到衛生間殺害……

現在,又有王某進入學校,當著全班師生的面,捅死女兒同桌。

可惜不少中國家長並不懂“校園欺凌”是什麽

也許有網友會說,殺孩子這種極端做法當然不對,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就應該打回去,孩子打不過,自己就要上手。

可問題是,你能確定你的孩子遭遇了校園欺凌嗎?加拿大育兒專家蓋爾·貝爾認為,現在人們使用欺凌這個詞的時候很隨意。欺凌的確存在,對孩子也有巨大傷害,但它可能不如一些家長認為的那樣經常發生。

加拿大公共安全局的數據顯示,12-19歲學生中,約有8%每周報告被欺負。

蓋爾·貝爾建議,在家長介入前,必須弄清孩子遭遇的,是“社交糾紛”還是校園欺凌。雖然各國對校園欺凌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通常來說,校園欺凌應該具備三個要素:1、雙方權力不平等;2、故意、有計劃的傷害;3、重複發生。

如果沒有這幾個要素,小朋友間偶爾的分歧、爭鬥,甚至是孤立,都是孩子成長所必然要經歷的正常情況,沒有這些才不正常。

每個家長希望孩子平安快樂,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挫折。孩子總要學會長大,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處理各種分歧和矛盾。

家長的過分關注和粗暴乾預,不僅會干擾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還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

以本案為例,看過王某的留言,網友會覺得她的女兒受到了欺凌,但這只是他的一面之詞(有誇張的可能)。他的妻子也在群裡曾說過,“不好意思,我老公的脾氣有點臭,我和家長私下已經溝通好了,實在抱歉!”

警方的通報中用的是“糾紛”,是否是欺凌,也需要進一步調查。

就算他的女兒受了委屈,這位父親在殺人之前,有沒有想過被判死刑或者幾十年有期徒刑,對自己女兒的影響?一個殺人犯的父親,恐怕更容易讓女兒遭到欺凌吧。

即使沒這麽極端,如果家長盲目替孩子出頭,打傷了別人的孩子,構成違法犯罪的,要接受法律的製裁;就是不構成犯罪,別人的父母會善罷甘休麽?

家長要幫孩子“超越欺凌”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我只能裝聾作啞?當然不是,如果孩子告訴你在學校不開心,或被欺負,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害羞或者被報復,不敢跟家長訴說。

何況,家長要做的不只是等孩子傾訴,還要細心觀察孩子是否有異樣——一些行為可能是孩子在學校遭遇欺凌的表現。如孩子是否經常表現出焦慮或恐懼,抱怨感覺不舒服,不想上學或參加活動,醒來很悲傷,常做噩夢等(沃裡克大學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做噩夢可能是孩子被欺負的一個信號)。

跟孩子交談後,家長再判斷孩子是遭遇了欺凌,還是普通的糾紛。

國外的育兒專家建議,如果判斷孩子被欺凌,家長必須介入——冷靜地記錄孩子講述的事情,收集需要的所有證據(包括社交媒體上的帖子),將其交給老師和學校要求處理。如果學校不能製止,則向上級教育機構反映問題,或要求警方介入。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包括轉學),問孩子一句“這麽辦你覺得怎麽樣”——讓孩子覺得自己也參與其中,增強他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信心,這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不少中國家長支持孩子打回去,知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也支持此觀點,甚至舉了自己教孫女防身術的例子。

但“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家長下場可能讓衝突升級,打回去也很難讓欺凌停止——有研究顯示,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比起其他孩子,會面對更持續的欺凌。

那家長應該怎麽做?

心理學家凱倫·希利指出,父母要給與兒童足夠的支持和關愛。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時,他們不太可能吸引欺凌者;當遭遇欺凌時,他們也更容易向家人求助。

另外,無論孩子是否被欺負,父母都必須支持孩子交朋友,這是對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投資。其實與弱小相比,孤立才是受欺凌者最常見的問題。一項對208位被欺凌者的追蹤研究發現,其中72%都在兩年內脫離欺凌。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交到新朋友是他們不被欺負的重要原因。

最後,家長也要防止自己的孩子變成欺凌者,尤其當老師和家長向你反映問題的時候。

也許你的孩子在你的眼裡很乖,是個寶,但在別人眼裡可能是個欺負人的“熊孩子”。遇到問題,不提供幫助,一味搪塞,等到別人家長為孩子出頭,再後悔可就晚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