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企業的“壞消息”:裁員、踩雷、資金荒……

新年過後,各大企業春季人才招聘計劃爽約,對於資本驅動下飛速發展起來的很多巨頭大公司來說,經營的困境和業務的調整,使得他們不得不紛紛做出裁員的決定。

看起來,那些更具抗寒能力的大企業也難逃這個資本寒冬。

滴滴、美團、網易嚴選……近日,曾經在資本市場備受青睞的互聯網企業們相繼傳出裁員消息。而從裁員、縮招再到業務合並、組織架構調整,事實上,自2018年下半年起整個互聯網行業就已感受到刻骨寒意。

但當寒意侵襲互聯網行業時,“西伯利亞寒流”早已刮過P2P、實體經濟、共享經濟等諸多領域。隨著經濟下行風險的加大,躁動的資本逐步恢復理性,期望依靠融資攻城略地燒出前景的企業無疑將備受煎熬。

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外部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用工合規成本加大的背景下,目前不少互聯網企業都遇到業績增長乏力、用人成本大大增加等經營困境。因此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采取了“減員增效”的辦法進行考核,縮減成本。

裁員收縮

春天臨近,但互聯網公司的冬天還在繼續。

2月15日,滴滴CEO程維在月度全員會上宣布公司將做好過冬準備,2019年會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出行主業,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整體裁員比例佔到全員的15%,涉及2000人左右。而滴滴的估值曾高達4000億元。

相對滴滴對過冬的坦率,其它互聯網公司則顯得“猶抱琵琶半遮面”。

2月20日有消息稱,為了提高DAU(日活躍用戶量),所有美團的產品將被整合進一個APP中,其中包括大眾點評關鍵的數據輸入、關係鏈輸入和流量輸入等。消息稱其背後的壓力是投資人要求DAU達到6000萬。美團隨後回應稱,大眾點評會一直是個獨立APP,不存在合並進美團APP的可能性。

剛在港股上市5個月的美團點評(3690.HK)在去年12月還曾被爆出“應屆生三分鐘被裁”的傳聞。美團方面隨後回應稱,網傳大規模裁員為不實消息,此次是正常業務調整,受影響員工不足員工總數的0.5%。目前美團點評的港股市值近2800億港元。

業務調整或者人員優化是這場裁員大潮中最為主流的用辭。

近期,網易旗下電商網易嚴選的員工爆料稱,網易嚴選在除夕前通知裁員,“年後還會裁30%,預計從1400人裁到900人,程序員400個人要優化一半”。但網易嚴選相關負責人隨後在脈脈上回應稱之為不實消息。該人士還稱,網易嚴選團隊從未停止過引入行業人才,也在持續深入調整優化團隊。

而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進入2018年秋冬之後,阿里、百度、京東、華為等許多大公司都先後傳出過縮招、優化員工等傳聞。儘管當事企業紛紛站出來辟謠,但智聯招聘平台大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IT/互聯網行業的招聘職位數同比減少51%,電子商務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57%,從前火熱的網絡遊戲行業也減少了48%。

裁員背後

裁員收縮是目前看起來最有效的“止損”方式。

燒錢換規模、規模換融資,一度曾是互聯網行業最令人羨慕的商業模式。獲得“慷慨”投資的互聯網企業們大舉擴張,曾經試圖將觸角伸及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各個領域。例如滴滴做起了外賣,美團則收購了摩拜,做起了計程車和生鮮。但公司曾經的巨大開支現在已難以為繼。一方面這些新業務的試水增加了企業的虧損,另一方面依靠大規模融資的獨角獸們其主營業務出現增長放緩。

此前有消息稱,滴滴內部流傳出來的財務數據顯示,其全年虧損金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5月滴滴已經完成了從天使輪到H輪的10次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約為209億美元。

去年11月22日,美團點評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宣布當期其191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同比增長97.2%,但經調整後24.64億元人民幣的虧損淨額同比擴大157.92%。美團點評的CFO陳少暉在財報發布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也承認外賣訂單增速減緩。

網易財報也顯示,2018年前三個季度其電商營收分別約為37.32億元、43.66億元、44.59億元,增速明顯放緩。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也從狂熱趨於理性。

站在風口的獨角獸們,估值曾經被一級資本市場推得過高。但在去杠杆的背景下,資本市場上的“熱錢”已大為減少。事實上,獨角獸曾經的“金主”們自身也已陷入困境。2月19日,易到的大股東韜蘊資本宣布除必要崗位人員繼續到崗上班外,其余員工暫做在家辦警察排。在此期間,“暫停績效工資發放,隻做基本生活保障”。

韜蘊資本還表示因接手易到耗費大量精力與資金,對公司整體資金與其他業務開展造成不小的衝擊。此外,因市場環境不利,導致新一筆融資短期內難以到位,因此在“財務上面臨巨大的困難”。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易到原定於2月22日的司機端提現已再度延期。

一級資本市場輸血無望,2018年眾多新經濟公司選擇不惜“流血”扎堆在港股和美股上市。這也常被外界拿來與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前夕的IPO大潮做對比。但頻頻開盤便遭遇破發則顯示出,二級資本市場也並不買账。

努力活下來

冬天不只盤亙在互聯網企業的頭頂。

從去年P2P平台的裁員大潮、不斷踩雷,到區塊鏈經濟泡沫破裂,再到實體企業在傳統旺季卻訂單減少、提前放假,經濟下行的嚴峻環境中,企業的生存面臨考驗。

轟轟烈烈上馬碳纖維項目的ST康得新(002450.SZ),因為15億超短期債券違約踩爆了2019年資本市場的第一顆雷。這個曾經的白馬股除了被ST外,還讓人關注的是账面上的150億資金都去了哪兒?

去年11月,還曾有消息稱為應對明年全球嚴峻的市場情況,富士康擬砍掉200億元人民幣的開支,其中iPhone組裝事業規劃削減費用60億元。消息還稱,富士康計劃裁掉10%的非技術員工,約為10萬人。

富士康總裁郭台銘隨後對此予以否認。富士康方面此前發給《華夏時報》記者的聲明顯示,“費用縮減主要針對集團經營績效未達標部門及獲利表現不如預期的對外投資,並涉及如行政、事務、物流等周邊費用,但不包括集團研發及新產品開發經費。”

需要提及的是,今年1月富士康宣布其2019年一季度集團在大陸部分廠區仍有逾5萬人力招募需求。但2019年1月中國官方製造業PMI較上月微升0.1%至49.5%,連續第二個月位於榮枯線的下方。

宋清輝對本報記者表示,年前傳來的富士康等實體企業提前放假、裁員等消息,是企業關閉、裁員潮的一個縮影,可以作為實體經濟景氣度不夠高的一個表征來看。“兩波裁員潮中企業遭遇的問題基本相同,活下來是所有企業今年的主題。”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