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焦慮,因為我想成為一個好媽媽

蘆詠莉: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校長 北京師范大學 教授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博士

“如果您問我在小學工作這麽多年,對於小學生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最想強調的一個觀點是什麽的話--那就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活出自己,活成自己!

為什麽這麽講?1、因為我們很多家長,可能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2、我們的家長有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說我的孩子,怎麽會和我這麽的不一樣。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或者為孩子選擇學校,選擇課外班時,背後都蘊含著自己的教育期望。

但我想,家長要把自己先‘扔掉’,靜下心來去了解您的孩子,體會您孩子的與眾不同!

有人說,“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咱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做成怎樣的父母,是“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要面對:我們要成為怎樣的爹媽?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焦慮: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或爸爸),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怕自己是一個不盡責的家長。

那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們究竟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

為此,本周我們特別請來著名教育專家,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教授,咱們共同探討!(歡迎大家文末留言)

若有啟發,歡迎轉發

換個角度看 天地自然寬

1

你的態度 影響孩子一生

前陣子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讓小編印象深刻。

影片,來源於真實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女孩家庭條件十分清苦,當她看到菜市場有位賣豆芽的阿姨生意特別好時,她問媽媽:

“我可以嘗試種植豆芽嗎?”

雖然家庭清貧,但媽媽並沒有扼殺孩子的請求,而是支持她:

“我們可以嘗試看看!”

圖片來源:短片截圖

讓人感動的是,即便第一次種植失敗了,但不識字的母親並沒有終止女兒的行為,而是願意和女兒一起看書認字學習。讓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體驗失敗,並和她一起成長。

雖然在一次次的失敗後,家裡存折的錢也在一分分的減少,但媽媽依然面帶微笑地鼓勵女兒:

“我們再試一次。”

圖片來源:短片截圖

影片的最後,母女最終成功種植了豆芽。

女兒說:

“我媽媽說的‘我們可以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一樣管用,滋養著我好奇的根基,讓我的知識之樹無限茂盛生長。”

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小女孩在長大後,順利取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並從事於研究工作。

字幕大意為:這個女孩(生物學博士)一直拿獎學金直至本科畢業,現在在瑞士工作,並在大學物理學院當老師

圖片來源:短片截圖

試想,如果這位母親一開始就拒絕了小女孩看似不能實現的請求時,那這個孩子未來的人生又會怎樣?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千百種可能……

2

“家”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家,孩子的第一課堂。

那麽我們如何在關鍵時期,做好關鍵的事呢?能否如“那位陪伴孩子一起種豆芽的媽媽”一般成功。

一個家庭隨著孩子的誕生,夫妻二人便有的新的身份出現,那就是孩子的父親和母親。

有調查稱,很多人的婚姻質量,最低點通常都落在婚後12至15年(家中還有未成年孩子的階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育兒事務漸漸不再繁重,父母的生活重心從孩子的飲食健康轉向了教育、教養。

同樣在馬斯洛需求模型中,孩子的需求也從生理、安全需要,逐漸上升到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

另外,夫妻二人還有一重隱形的身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原生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原生學校!

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重身份。

他們始終將眼光停留在學校教育、機構教育上面,不斷地送孩子去補習,似乎把學習時間拉滿,孩子就一定會成才。

但這樣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為他們都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真正的“陪伴” 也許您並沒做到

蘆校長建議,希望每位家長都盡可能的在上學路上接送孩子上下學,晚上回家陪伴孩子。

孩子每天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遇到了什麽事情,都是需要我們父母,而是不是單純的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溝通完成的,因為這裡有很多價值觀的引導。

教育是要在愛的暖流中點滴入心的,而陪伴這是暖流產生的最有效的方式。

科學的“乾預” 不可或缺

每個人的生命的主體組成是“習慣”,且是一系列習慣。教育,正是由一系列“訓練”組成的。

學會“專注” 是關鍵

蘆校長建議:

在孩子四歲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桌面訓練,最好不低於20分鐘。

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張小桌子,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桌面遊戲,像畫畫、閱讀等,這樣他就有一種到桌面上完成一件事的認真感,從而培養他的專注力,和在桌面上認真做事的意識。

熱愛“閱讀” 很重要

蘆校長提到,我們現在無論是從高考,還是中考,或是自己的小學教學實踐中,都能感受到孩子識字量的多少,閱讀理解水準的高低,是所有學科的基礎。

如果你不認識那麽多漢字,你就沒辦法讀懂題,就沒辦法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進行識字訓練,有助於提高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

但這個訓練不是我一定要給孩子報課外班,而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進行。比如我們在帶孩子進行任何遊戲時,都可以隨處認字,引導孩子猜字,培養他識字的興趣。再大一些,就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靈活”的孩子 學習好

視頻中蘆校長提到,我們現在的數據表明,靈活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好。

而運動,恰好訓練的就是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訓練的是他的靈活力。

有些家長誤以為,運動就是讓孩子到一個空場瘋跑,認為孩子會跑就是會運動,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有的孩子坐著跑,有的孩子兩個肩膀晃著跑,還有的孩子拖著半個身子跑,這些現象說明孩子可能是身體控制能力不行,也可能是左右腦有問題。

這個時候我們越早發現,越早帶孩子參加一些專業的訓練,包括但不限於游泳、滑雪、自行車等,這樣他會很快提高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另外,針對幼升小的孩子,或是低年級的孩子,我們還要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

比如要把自己的東西照顧好、整理好、收拾好,要知道學校和家不一樣,學校是一個集體生活,一個小小的教室可能會有40個孩子,隨手亂丟是不可以的。

那如何讓孩子學會自理呢?

蘆校長給出三點建議:一是養成自理的意識,二是學會自理的方法,三是建立自理的目標。孩子只要慢慢隨著時間練習,是一定能成功的。

好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只要他做得好,那麽他在集體生活中,在你看不見的時候裡,他一定是非常能夠及時跟上學校和集體生活的節奏,而且受大家歡迎。

孩子 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成長首先就是模仿,模仿家庭成員,特別是模仿父母和祖父母。

你不要太在意孩子是否聽你的話,而一定要在意孩子是否在默默地觀察你。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帶出來的是家長價值觀的投射。

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裡和小朋友出現衝突時,我們如何理解衝突?如何解決衝突?比如說我舉手這麽多次,還沒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家長怎麽引導?

在孩子人際關係的適應與培養上,家長既是引導者,也是榜樣。

我們不用急著幫孩子解決矛盾,解決問題,讓孩子先自由的、開放的去享受小學生活。

但是我們要心中有預案,凡事預則立,等到孩子無法協調解決時,我們再和孩子一起去處理、解決,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正常的維權方式,這對孩子未來的為人處世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3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問: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意志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甚至職業嗎?

答: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心隨夢想,但面對現實生活的殘酷又該如何?

作為爹媽,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拚搏,力保孩子從小擁有不錯的生活水準,但當孩子成年、開始獨立,我們還能確保他們持續高水準的生活嗎?

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手中能變現的資源,以及可以讓孩子繼承的財產,可能並無法確保孩子一生無憂。

慢慢地,很多家庭形成了“投入就能起到作用”的思維習慣。

為了對孩子教育投入更多,掙錢養家的爸爸們變成了“影子父親”,父愛缺失加劇親子關係淡薄和夫妻關係失衡!

心系教育的媽媽們拖著幾乎全部家庭責任,在事業階梯上爬得辛苦又內疚

正如最近大火的一句話,“每個中產家庭裡,都有一個缺位的爸爸,和一個焦慮的媽媽”。

那麽,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是大環境的裹挾?還是我們自身的認知出現的偏差?或是其他?

在視頻中,蘆校長提到:

如果您問到我在小學工作這麽多年,感受到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最,最,最需要強調的一個觀點是什麽的話,那就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活出自己,活成自己!

家長只有“扔掉”自己 才能成就孩子

每個家長,也都是第一次當家長。

但當感知到自己孩子未來,可能還不如現在的自己時,家長的失落、焦慮油然而生。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獨立人,他們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自己的成長特點,父母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去決定孩子的成長。

孩子一旦出生,就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發展軌跡的社會人,作為家長應該客觀地認識他、接受他、引導他,並在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

從血緣關係上,他是父母的孩子,但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也不是附屬品,更不是家長為了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而是一個具有生物性、社會性和智慧性於一體的獨立個體。

圖片來源:武志紅《巨嬰國》

但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就提出了人格類型說,將人格歸納為六種類型。

即根據興趣的不同,分為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傳統型(C)、現實型(R)六個維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組合。只是其中某些部分比較大,而有些部分相對較小。就像左撇子與習慣右手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擅長!

人生,本沒有優劣、貴賤之分!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教育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而是要把自己“扔掉”,靜下心來,俯身去觀察孩子,去了解我們的孩子到底是什麽特點,按照這個特點,他能夠成為什麽樣的人。

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在蘆校長看來,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比如有的孩子“伶牙俐齒”,說話有理有據,那他將來肯定適合做律師,或者類似的行業。

有的孩子永遠那麽“溫暖”,那他也許就特別適合教師、醫生等這種奉獻型的職業。

有的孩子思考問題總喜歡“天馬行空”,那麽未來可能就適合創意類的工作。

家長只要稍加打磨,相信終有一天,孩子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實想想自己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定好“規矩”後 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那麽在這塊玉大放異彩前,作為家長,我們要做什麽呢?

視頻中蘆校長提到,家長一定要做好一個邊界,比如做人的邊界、選擇的邊界等,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邊界,我們從國際上來講,其實有三個說法,即:一不傷害自己、二不打擾別人、三不破壞環境。

所以當孩子問我們什麽事情時,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傷害自己(包括讓自己生病、不按時吃飯等)、有沒有打擾別人(即有沒有造成別人的損害侵佔別人的利益等)、有沒有破壞環境。

只要孩子沒有觸碰邊界,那我們都要允許孩子去大膽嘗試。

通過孩子的不斷嘗試,我們才能知道孩子他到底有哪種特點,他在哪種類型上有天賦。

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認真觀察:如,發現只要積累,孩子的天賦是可以塑造和激發的。

2、目標明確: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一定要詢問老師,我的孩子到底適不適合走專業,清晰孩子選擇的道路。

所以,家長要在給孩子劃定邊界的基礎上,充分給予他選擇的權利。

之後對孩子的培養與發展有一個科學的規劃。要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一個了解,還要對教育的規律有一個認同。

因為成長是漫長的,一定要科學有序的進行,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