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呼喚偉大的中國公司: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12篇原創首發文章

問題的提出:民企太大了嗎?

前幾天參加電視節目的錄製。一位資深媒體人談起最近到幾家大型民企走訪的一個體會,“過去擔心做不大,現在擔心做的太大。”

一位管理學教授脫口而出:“就業、納稅、創新,民企越大不是越好嗎?”

媒體人說,當民企做到“意想不到的大”,就容易被方方面面關注,政府對這樣的龐然大物也會多一分謹慎,不由自主會考慮加強控制。

“最合適的規模是一年做到千億左右收入,最多兩三千億。再大就危險了。”

此類場景過去一兩年我多次見過。“民企最佳發展規模”的答案,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

中國民企真的已經大到頭了嗎?

我的答案是,遠遠沒有。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民企的作用應該越來越大。同時,這種作用應該以價值創造、價值創新為核心,而不是依靠簡單的外延擴張和資產套利。

中國企業能做多大,受三種因素共同決定,企業家精神、制度環境、社會環境。後兩者如兩條軌道,其牢固程度以及延伸的距離,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

中央電視台有一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說的是企業家的精神空間決定了企業的成長空間。今天,我遺憾地看到,不少企業家的心氣沒那麽大了。

我們如何看待民企的大小?給他們什麽期許?為他們創造什麽條件?這不僅關係他們的命運,也關係我們的命運。

中國民企並未過大

從事實層面梳理一下。

首先,從收入規模看,民企在快速增長,但遠不能和央企相比。全國工商聯去年8月發布了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顯示2017年有9家民企年收入突破3000億元(華為突破6000億,蘇寧突破5000億),但國家電網一家(2017年營業收入23237億元),就超過民企前5名的總和(華為、蘇寧、正威、京東、魏橋)。

去年7月,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中國120家公司上榜,其中13家是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公司,剩餘107家,80多家是央企、國有金融企業和地方國企,非國有企業20多家(含平安、聯想、民生銀行、綠地),前者的數量接近後者的4倍。2018年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1兆元,同比增長10.1%,創歷史最高水準。

再看盈利能力。剖析2018年《財富》中國500強,中國最賺錢的10家公司中,非國有企業有3家,即平安(第6)、騰訊(第7)、阿里巴巴(第10),它們的利潤加在一起也不敵工商銀行或建設銀行。BAT利潤之和相當於工商銀行利潤的55%。2018年《財富》中國500強公司的平均利潤為31億美元,而10家銀行平均利潤為179億美元。2018年,國資委口徑的央企,實現淨利潤1.2兆元,同比增長15.7%。招商局盈利達到1450億元,排第一,大致相當於2017年度BAT的利潤總和。

民企增速快,未來的地位會上升。但現實是,民企創造了中國GDP一半以上的份額,但大型民企的規模和利潤份額遠遠趕不上國家隊。一些新經濟公司估值很高(如滴滴),但收入和利潤並不樂觀。最近互聯網公司紛紛裁員甚至裁高管,但聽不到央企在裁員,說明在經濟增速下行期,充分競爭狀態的民企壓力更大。

最後再看一下全球。中國正走在通向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路上,但如果拿中國最大的民企和發達國家的標誌性企業對比,如美國沃爾瑪、埃克森美孚、蘋果,日本豐田汽車,韓國三星,德國戴姆勒集團,差距還很大。絕大多數中國民企的業務都在中國市場,遠遠沒有實現全球化。

以零售業為例,大家都覺得本土市場很大,應該有世界級零售公司。但根據德勤2018年初發布的全球零售商排行榜(以營收為標準,未包括阿里巴巴),中國排名最前的京東和蘇寧在全球分別是28名和44名,其體量和沃爾瑪、好市多、克羅格、施瓦茨、沃博聯等完全不在一個水準。

可以說,中國民企在某些行業有大型化、大者恆大、強者恆強之勢,但不能說已經過大,甚至失衡了,所以要調節。民企在不少行業都有進入壁壘,能做大的民企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房地產、通信和家電等製造業領域。如果把平安、華為、騰訊、阿里這幾家特別優秀的公司拿掉,中國民企的整體光芒將迅速下降。

中國經濟的目標之一,是造就一大批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世界級企業。中國的民企還不夠大,不夠強,理應有更大的願景,社會也理應有更高的期望。

為什麽一些大型民企變小了?

那麽,為什麽還是有一些民企對做大惴惴不安呢?主要是因為一些變化。

變化一:從大到小

一所著名商學院EMBA最近的一次畢業典禮。院領導說,這是我們成立以來同學們的資產大幅縮水的一年,不過並不是因為教授們的水準下降了。

一家大型民營背景投資集團的總裁,過去一年接觸了不少資產規模在20多億到50億左右的民企老闆,他們的願望是,資產打對折,誰願意要,立即賣。

一家知名投資基金的總裁,過去一年接觸過一兩百家民企上市公司,基本都遇到了股價下跌觸發的股權質押危機。他說他過去一兩年投的最好的一個標的,是一家幫助銀行處置個人不良債務的公司,他們有一套通過數據挖掘精準地找到負債人或其親屬的辦法,討債的溝通方式也很專業,年利潤已有一兩億元。“這類公司是逆周期發展的,越是經濟增速下行期,其效益反而越好。”

上面這些都是我親耳所聽。我也看到不少大企業從大到小,從正到負,乃至離場。去年四季度開始,瘦身、收縮、聚焦、結構優化,代替了風口、獨角獸、估值新高,成為新的流行語。

挖貝網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8年滬深市場3578家公司中有487家換了董事長,有603名董事長辭職。董事長的數量多於公司的家數,是因為有98家公司一年內有2任董事長辭職,有9家公司一年內有3任董事長辭職。董事長髮生變更的公司,9成以上市值縮水。

變化二:從加到減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後,人們注意到,有些2017年上榜的中國公司落榜了,如安邦保險集團、海航集團、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他們在2017年的排名分別是:139位,170位,222位。

《財富》中文版指出,這幾家企業跌出榜單的原因應該引起大家重視。海航集團過度運用杠杆擴張和非理性對外投資導致資金周轉陷入困境。其它幾家企業由於不同程度違法違規經營,被司法部門或監管部門調查或處理,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2018年以來,海航集團已處置了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資產,從多元化擴張的資產大買家變成大賣家,將7大產業集團合並為4個,再變為“兩主兩輔”,再聚焦於航空運輸主業。

海航的陳峰說,人就是欲望太大,我們原來的戰略是以規模為導向,想大了以後再在資本市場慢慢做強,只是大了以後,承受不了,必須往回縮。“世界上總共有20多個大的行業,我們差不多做了10個,這是不對的。”

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也在做減法。2月15日,滴滴CEO程維宣布,2019年會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出行主業,將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

變化三:金融從嚴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鋒人物。但沒有一個房地產行業的,除了籌備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禹國剛,金融業也是空白。

以房地產和金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以及相關公司在全世界的地位來看,這兩大行業原本應該有人格化的代表。為何沒有?我覺得原因之一是今天更強調生產性的創新,而不是資產升值型的致富之道。

看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在“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專題中提出,“從實踐看,一些非金融企業通過杠杆資金、循環注資、虛假注資等方式向金融領域擴張,形成跨領域、跨業態、跨區域、跨國境經營的企業集團或金融集團,被稱作各種‘系’,體量大,業務雜,資產規模超常規擴張,利用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手段套取金融機構巨額資金,形成風險因素。”

在“防範金控集團野蠻生長風險”專題中指出,突出風險主要體現在“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五種情況,一是國務院批準的中信集團、光大集團等,二是地方政府批準設立的天津泰達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北京金控集團等,三是央企集團母公司設立的招商局金融集團、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國家電網旗下)、華能資本服務公司等,四是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通過投資、並購等形成的明天系、海航集團、複星國際、恆大集團,五是部分互聯網企業逐步向金融業拓展,如阿里巴巴、騰訊、蘇寧雲商、京東等。五種類型,防控重點是誰?過去一兩年看得很清楚。

我們一方面在大幅放寬銀行業外資市場準入,放寬證券業外資股比及業務範圍限制,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對內資特別是民資的金融化、金控化,則采取了相當嚴格的管控。

由於上述原因,某些大型民企遭遇了壓力與整頓,由此引發了一心想做大的那部分民企的思想波動。

客觀地說,從加到減,從高杠杆到去杠杆,屬於矯正式的、有特定方向的結構變化,而不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對民企的抑製和收縮。中央也強調,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政策面有不少微調,如去杠杆、加強環保方面更加實事求是,減費降負、優化營商環境則頒布了不少暖心措施。

一些聲名赫赫的大型民企確實變小了,一些上市民企也確實陷入了危機,但這不等於說,中國沒有讓民企進一步做大、做成世界級企業的空間了。相反,對於堅持生產性創新、技術創新和價值創造的民企來說,未來已來,新空間很大。

世界級中國公司不是夢

在時代新起點上,應該大力呼喚立足中國、走向全球的偉大公司和世界級公司的出現。民企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我們呼喚偉大的民企,世界級的民企。第一,這是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的需要;第二,這是中國深入推動結構性改革、創設讓世界更加認可的公平競爭的法治化市場經濟的需要;第三,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第四,這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釋放新動能的需要。

中國也具備成就世界級企業的一些“特有優勢”,如大市場,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對外開放帶來的學習機會,較高素質的人才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消費者喜歡嘗試新事物,等等。

在成就世界級企業方面,央企、國企也責無旁貸。但無論從機制還是文化上,民企更具創新性,也更容易在世界市場得到認可。

鼓勵民企做大做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百年大計。

企業家的核心職能是創新。創新不是投機取巧,不是交易套利。交易性、投機性的繁榮不能持久,能夠普惠社會的創新一定離不開生產性創新、技術創新。這樣的創新才能給社會帶來正和效應。

中國已經有華為、平安、阿里、騰訊這樣的超大型企業,希望它們能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建設共贏的生態系統,讓數字化能力不僅越來越普及,而且不斷升級。

拜市場所賜,很多行業只要做到中國第一就是世界第一。但這只是規模意義的企業,不等於世界級的企業。因為習慣於片面追求絕對規模,不少中國民企採用高度多元化戰略,分散了有限的資源和能力。希望這些更注重規模的企業,未來更重視價值創造,更關注產品質量與性能,對標世界通行標準和行業最佳實踐,參與全球競爭,用全球資源和能力武裝自己,再服務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

中國已經有一批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他們是成就世界級企業的最大希望。雖然他們的規模遠遠落後於房地產和金融企業,但他們的競爭力足夠強大。

隱形冠軍都是長跑的結果。要有恆心和耐心。

全球最大玻纖企業中國巨石的總裁張毓強說,中國巨石之所以成為行業領頭羊,一個原因恰恰是玻纖工業的先進技術一直被西方封鎖,無法成套引進,所以巨石只能走自主創新之路。玻璃配方、浸潤劑、純氧燃燒、窯爐通路、大漏板、廢絲利用,所有和玻纖相關的關鍵技術,巨石都歷經磨難,螺旋式上升,最終全部自主掌握。巨石申報的“高性能玻璃纖維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技術與成套裝備開發項目”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此為基礎,巨石實現了對國外的技術輸出。

去年10月我在巨石的國際玻纖年會上遇到了巨石的合作夥伴、江蘇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斌。他的名字兩次出現在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項目中。第一次是2012年,第二次是2017年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一個普通民企兩次進入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這說明民企完全能夠擔負起技術創新的使命。

馬斌創業之初,立志解決電站設備滲漏油的老大難問題,當時國內1000多家密封件製造企業都沒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1996年,神馬電力研發出橡膠密封件,有效解決了滲漏油。1999年,馬斌又瞄準了瓷質絕緣子爆炸傷害和汙閃的問題。他們攻克多個技術難關,研發出空心複合絕緣子,徹底杜絕了電站設備爆炸傷害、汙閃跳閘、覆冰閃絡等惡性事故的發生。今天神馬電力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力系統外絕緣研製企業,擁有國家能源電力絕緣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

馬斌說,神馬電力的產品定位是“行業沒有痛點的產品不做,性價比做不到全球第一的產品不做,市場佔有率做不到全球第一的產品不做”,他們先後研發並產業化了8大類技術填補國內外空白的創新型產品。

張毓強是桐鄉的企業家,馬斌是如皋的企業家,中國有一批這樣不為大眾所知、很少拋頭露面的企業家。但就是他們做成了世界級企業,產品被世界知名客戶使用,專利被國際承認,技術填補某些方面的國際空白。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特別踏實。

創造價值,才有價值。對那些具備價值創造能力和世界級競爭力的中國民企來說,從政府到社會方方面面,誰不希望他們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呢?

管理學家德魯克曾說:“大公司的特徵除了其組織形式、大規模生產的技術以外,還有第三個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大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我們社會的信仰和希望。”

我們需要以面對未來的全球性視野,珍視中國的創業家、企業家精神及其價值,我們應該給他們創造更大的舞台和空間,以此來鼓舞他們有更大的雄心和力量,做更大的事情,有更強大、更偉大的創造。

上世紀20年代,美國總統柯立芝說,“美國的事業就是商業”。今天,中國的命運也和中國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千千萬萬的中國企業都能選擇用大大小小的創新方式,為社會創造真實的價值,則中國經濟必將走出傳統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迎來新的海闊天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