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荒拓荒、鹽鹼地改造......“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中國糧的奇跡》第一集聚焦於70年來,中國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潛力、釋放活力,提高糧食產量,從而勝利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的奮鬥歷程。

從北大荒拓荒、改造鹽鹼地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到三權分置改革,從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到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大生產格局,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一項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接續頒布,不斷釋放土地增產潛力,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既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光輝成果,也是億萬中國農民辛勤勞動的偉大成就。

“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令世界驚歎,共和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當初5億多人吃不飽,到現在近14億人吃得好。70年間,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供給由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158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2兆斤以上。

這樣的奇跡讓世界矚目,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

“北大荒”變身“北大倉”

70年前,解決五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新中國的頭等大事。國家把目光聚焦到這塊中國最大的黑土地,開始大規模開墾北大荒。

全國數十萬轉業官兵、知識青年、科技人員,充滿激情來到這片黑土地上。

戰天鬥地,百折不撓。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歷史豐碑。

如今,北大荒擁有耕地4300萬畝,一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00億斤以上,這裡每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5000萬中國人。

七十載春秋,北大荒從亙古荒原變成了中華大糧倉,為中國人端牢飯碗作出了卓越貢獻。

鹽鹼地裡逐麥浪,“渤海糧倉”增產百億斤

改造鹽鹼地是中國的千年難題。

在山東濱海,因為海水倒灌,5000畝鹽鹼地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為地下鹹水提供了暢通無阻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是個難題。這只是環渤海地區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中的一角。

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它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進行改造。

中科院劉長生團隊研發出利用微生物群阻斷地下鹹水上升通道的辦法,為治理鹽鹼地添加了助力。

這片不毛之地從未像現在這樣能夠大面積種植糧食。曾經低產缺糧的黃淮海平原,如今已經成功改造了3000多萬畝鹽鹼地,成為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

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具有增產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有望建成“渤海糧倉”。

聯產承包激活力,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197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在安徽小崗村的一間普通農舍裡,嚴金昌和另外17位農民悄悄簽下生死狀,將村內的集體土地分包到戶,搞起了大包乾。

“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0年,小崗村就迎來了大豐收。

家家糧滿倉,處處都在蓋新房。

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活泛的徐國生還搞起了副業,僅養兔一項當年收入1400元。

1980年春節前夕,鳳陽縣312戶家有萬斤糧的冒尖戶代表受到表彰。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小崗人打破堅冰,吹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

從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3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給予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從此正式登上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舞台。

到1984年,全國569萬個生產隊中99%以上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糧食產量突破8000億斤,人均糧食擁有量達800斤,達到世界平均水準。

在這一年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上,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誰來種地”不用愁 農業職業經理人顯身手

伴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度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誰來種地”“怎麽種好地”成為中國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2010年,四川崇州農民開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再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土地的新型經營方式。

今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魏濤就是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當初,他通過競聘上崗,開始管理千功村千豐土地股份合作社700多畝土地。六年來,他一個人就把合作社管理得井井有條。

如今,魏濤管理的土地,已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為了增收,他接下種子公司的製種訂單,收益是常規稻穀的10倍;實行田間綜合套養,從養魚到養小龍蝦,魏濤手裡的土地附加值不斷攀升。

2018年,魏濤所在的合作社每畝地純收入達到1000元。這700多畝地,每年能為魏濤帶來收入20多萬元。

懂技術、會經營、有知識、有激情,如今管理著崇州58萬畝耕地的,大多是像魏濤這樣年富力強的高素質農民。

三權分置改革,給了魏濤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參與農業生產的機會,這些年輕人的新思維、新理念再次讓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北京來的高人”治愈了鹽鹼地治理的千年難題

河北省曲周縣位於黃淮海平原的核心區域。這裡日照充足,氣候優越,但卻沒辦法種出莊稼。

張莊村更是曲周縣有名的重點鹽鹼地,幾十年來當地的百姓只能靠刮地上的鹽,換錢生存。

在黃淮海平原上,像這樣鹽鹼嚴重、低產缺糧的土地共有330多萬公頃。當時,這裡每年要從南方調入大量救濟糧。

46年前,中國農業大學的石元春和同事來到張莊村,開始治理鹽鹼地。

他們經過初步調查,就發現這裡邊實質問題太複雜了,它又旱又澇又鹽鹼,地下水還是鹹的。

治理鹽鹼地是中國的千年難題。當地老百姓對石元春治鹼的實力半信半疑。

為了堅定信心,石元春和同事立下軍令狀:“我說這樣吧,這塊地改不好我們不走了。”

在大量調查、摸清水鹽運動的規律後,石元春他們推翻以往的治鹼經驗,提出了農林水並舉的綜合治理方案。

效果很明顯、很快。冬天開始規劃,開始動工,第二年鹽鹼地裡就長上莊稼了。

驚喜之餘,當地的百姓們就傳開了,都說:祖祖輩輩鹽鹼地上長不出莊稼來,這次是北京來了高人。

但在石元春看來,這不是高人的原因,而是科學的力量。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千多名科技工作者在黃淮海平原上,展開了長達三十年的農業科技大會戰,探索出黃淮海鹽鹼地治理的多種模式。

倉廩實,天下安。

如今,中國人的飯碗已經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70年來,中國在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上不斷書寫鴻篇、創造歷史,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糧食發展之路。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11月18日、19日20:00檔,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糧的奇跡》,中國靠什麽滿足了近14億人的口腹之欲?屆時給你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