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就是你們最近最想看的那部熱門英劇?

最近,有部英劇非常熱,基本是從預告片階段,就鎖定很多人的年度期待,隨便就幾千轉發那種。包括在豆瓣,想看人數也有上萬。

沒錯,這就是BBC最近的新劇,在上周剛剛迎來大結局的《無妄之災》。

該劇最大的賣點,就是這是BBC又一次改編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的英國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而《無妄之災》之前,BBC就已經在2015和2016年分別翻拍了阿婆的《無人生還》和《控方證人》,每部劇集都不多不少,只有短短三集。而在去年,BBC又拿到了阿婆七部作品的版權,將在未來七年陸續播出。

《無妄之災》的原著在1958年問世,小說還有另一個常用的譯名——《奉命謀殺》,當然這個譯名和《無人生還》一樣,有些劇透之嫌。

《無妄之災》屬於阿加莎·克里斯蒂晚期的作品,是阿婆本人最喜歡的兩本小說之一(另一本是1949年出版的《怪屋》),也是阿婆晚年最受評論屆認可的一部作品。

故事發生在偏遠鄉下的一棟名叫陽光角的貴族大宅裡,女主人蕾切爾·阿蓋爾死於一場離奇的謀殺案,她的養子傑克被認定是殺人凶手,儘管後者口口聲聲地辯解自己存在不在場證明。

被判罪名成立的傑克死在了監獄裡,而案件過了18個月後,傑克的不在場證明——阿瑟·卡爾加裡博士才遲遲拜訪了阿蓋爾一家,向這一家人證明了傑克的清白。

那麽既然傑克是無罪的,那麽誰才是殺害蕾切爾的真正凶手呢?《無妄之災》圍繞著這個謎題,在追尋凶手的同時,也揭開了阿蓋爾一家人不為人知的秘密。

雖然相比《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這些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無妄之災》的知名度還是弱了一些,但這個故事曾經不止一次地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1985年派拉蒙曾經翻拍過一部電影,目前豆瓣上的譯名是《無罪的驗證》,不過之前國內電視台播出時,還是保留了《奉命謀殺》的原著名字。

這部影片的陣容現在看來相當豪華,唐納德·薩瑟蘭、克里斯托弗·普盧默、費·唐娜薇、莎拉·米爾斯還有伊恩·麥柯肖恩,都是一水兒的老戲骨。

2007年BBC的競爭對手ITV電視台也翻拍了一版《無妄之災》,隻不過這部作品是作為新版《馬普爾小姐探案》的其中一集,在電視上播出的。

這一版的演員表裡,還有日後在《哈比人》裡成為矮人王的“李建軍”理查德·阿米蒂奇。

所以算起來,BBC版本的《無妄之災》,是這個故事所經歷的第三次影視化改編了。

劇集目前的成績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爛番茄好評率83%,平均分是8.0,IMDb上的分數是7.3,

豆瓣評分從一開始的8.7掉到了現在的8.0。

我感覺,還得掉。

坦白講,我對BBC這一次的改編,是有些失望的。

當然,從製作層面來說,《無妄之災》依然保持了BBC一貫的高水準。

精良細致的服裝、道具和布景,直接把人拉進了阿婆筆下那棟寧靜又隱藏著不安的英倫鄉間別墅。

劇中常常出現的對稱構圖,顯得工整考究的同時,也烘托出一種詭異的氛圍。

劇集的卡司也是讓人有所期待的。《戲夢巴黎》《銀河系漫遊指南》裡的安娜·錢斯勒飾演的是被謀殺的蕾切爾,

她的丈夫利奧·阿蓋爾由英國老戲骨比爾·奈伊飾演,

其他演員還包括馬修·古迪(《守望者》《唐頓莊園》)、愛麗絲·伊芙(《星際迷航3》)、艾拉·珀內爾(《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埃莉諾·湯姆林森(《至愛梵高》)和出演過英劇《代班》和《相對無言》的莫文·克里斯蒂。

這裡還得插播一下,劇集原本的主演還有愛德·維斯特維克,也就是《緋聞女孩》裡的Chuck,但他在去年底卷入性侵醜聞,BBC決定刪掉他所有的戲份,臨時替換參演過《愛你,羅茜》等影片的英國男星克里斯蒂安·庫克進行補拍,因此這部原本定檔去年聖誕節假期的劇集,一路推遲到今年四月才開播。

這次補拍只花費了12天的時間,但當時取景地蘇格蘭正值冬天,而故事卻設定在夏天,演員們不得不在嚴寒裡穿著夏天的衣裙來完成任務,可以說是相當敬業了。

儘管《無妄之災》擁有強大的製作班底和卡司陣容,但還是無法彌補劇集在故事上存在的問題。

《無妄之災》的編劇莎拉·菲爾普斯,也執筆了此前《無人生還》《控方證人》,因此這三部劇集在故事層面,擁有相似的套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莎拉·菲爾普斯的劇本,最突出的特點還是在改編上。《無人生還》更改了廣為人知的戲劇版結局,保留了原著的結局,而到了《控方證人》和《無妄之災》,她甚至原創了和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操作,菲爾普斯解釋說是想營造一種讓人們“感到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

這一系列的改編,往往能給人帶來意料之外的結局。而且在結尾的處理上,菲爾普斯也總是營造出許多供人想象的太空,這三部劇集在最後一個鏡頭戛然而止時,都能留下讓人細思極恐的震驚感。

另一方面,莎拉·菲爾普斯在改編的過程中,非常擅長加戲。也就是說,她會在原著的基礎上,加強故事社會派推理的屬性,強調對角色人性的解讀,或者加入一些在原著中並不存在的帶有隱喻的社會背景。

比如《控方證人》中,她加入了反戰的主題,劇中的人物相對比利·懷爾德的電影版本,也更加豐滿厚重。

《無妄之災》同樣如此,劇版的時間線設定在1954年,全世界籠罩在冷戰陰影和原子彈危機下,廣播安撫著人們心中的飛彈恐慌。

陽光角也設定了一間獨立的房間來當做防空洞。可以看出,莎拉·菲爾普斯想通過這些背景,強調上世紀50年代的瘋狂、混亂,甚至透露出的一股血腥味道。而這些設定,並沒有出現在原著小說裡。

劇集也給不同的角色加了不少戲份,書中相對片面單薄的亞瑟·卡爾加裡博士被賦予了全新的背景和新的故事線,這種變動也是出於編劇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訴求。

可是過分豐富的背景和過度細化的人物塑造,有時卻讓故事本身打了折扣。這一問題最突出的體現,就是《控方證人》。

看過電影版的觀眾,都知道這個故事擁有濃厚的懸疑氛圍,和層層逼近真相的解謎過程。滴水不漏的嚴謹邏輯以及結局處驚人的反轉,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比利·懷爾德的經典之作。

但是劇版的《控方證人》太過強調風格化和氛圍化的呈現,故事中被塞入了巨集大的主題和過多的角色描寫,而原著本身的精彩推理就被削弱了不少,也導致這部劇看上去華而不實。

《無妄之災》擁有同樣的問題,它不光升華了主題,豐滿了人物,而且為了加強懸疑驚悚氛圍,不斷在劇情中切入慢鏡頭的閃回段落。

比如阿蓋爾家孩子奔跑的慢鏡頭,在短短三集內就重複了許多遍。

這些附加的戲份,或多或少地割裂了劇集本身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拖慢了劇情的節奏,也讓故事裡原本具有的懸念感,變成了故弄玄虛。

其實《無妄之災》是一部並不好改編的作品,畢竟這是一個非偵探系列的單本故事。相比之下,阿婆的波洛、馬普爾以及湯米夫婦系列,改編起來就容易多了,讀者或觀眾可以跟隨這些偵探的視角,進入到案件中,接觸到不同的資訊,然後實現自己對於案情的分析。

但是《無妄之災》裡是不存在這種角色的,阿瑟·卡爾加裡博士勉強可以算是其中的“偵探”視角。

但小說裡眾多的人物,很多時候是通過大段的心理獨白,來豐滿他們的性格,凸顯故事的懸疑性,以及讓讀者獲取資訊的。

所以原著前兩次的影視化改編中,都設定了偵探的角色,《無罪的驗證》中觀眾的視角始終跟著唐納德·薩瑟蘭飾演的卡爾加裡博士來深入案件,而ITV的版本中則直接加入了馬普爾小姐的角色。

而BBC的這一版裡,不僅沒有強化卡爾加裡博士的偵探功能,反而將他的作用削弱了。

既然沒有一個具體的切入視角,那麽編劇索性就將觀眾放置到了一個上帝視角。觀眾看著鏡頭在不同角色間來回切換,只能根據零星的閃回段落,一點點拚湊出完整的故事。

可是這種不斷疊加的懸念感,到最後一集卻選擇主動“破功”,劇集一股腦地揭曉了蕾切爾死亡那晚每個人的全部經歷。

是的,這裡並不存在通過警察審訊或者偵探分析,不同角色用各自的台詞解釋當晚遭遇的過程,而是劇集直接賦予了觀眾全知的上帝視角,一下子吐露出了幾乎所有的關鍵資訊。

那麽前兩集故事裡欲蓋彌彰的閃回,欲言又止的台詞,對真相的故意遮掩,就好像劇集給觀眾開的一個玩笑,因為這些並不是為推理為服務的,反而像是為了懸疑而懸疑。

與此同時,原著中大段的心理描寫沒辦法實現具體直觀的影像化,劇集只能不斷深挖角色性格,以及強調角色之間的衝突和摩擦。

當這些情節被用來填充劇情時,劇中涉及本格推理的部分卻遭到了壓縮,從分析案情,到尋找證據,再到鎖定凶手,最後只花了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

而因為推理的篇幅太短,也難免讓人感覺發現真凶的過程,太過偶然了。所以相比於一個邏輯縝密的推理故事,整部劇集更像是一場發生在貴族家庭裡的撕逼大戲。

雖然故事上存在一些遺憾,但《無妄之災》在細節方面,還是有一些出色的地方。劇集在主動揭曉凶手前,也給觀眾留下了一些細節上的伏筆,讓人們能夠加入到邊看劇情,邊猜凶手的遊戲中。

比如劇集開始,利奧·阿蓋爾在湖中讀書,他乘坐的小船,以埃及神話中狼頭人身的阿比努斯命名,而利奧的書桌上同樣有一尊阿努比斯的石像。這個埃及神意味著什麽,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再比如劇中亞瑟·卡爾加裡博士一直在讀的書,是英國作家約翰.溫德姆所著的科幻小說《重生》,也多少能揭露卡爾加裡的真實身份。

這些夾雜在劇情裡的蛛絲馬跡,能幫助你越來越接近故事的真相。

儘管《無妄之災》算不上完美,但相信人們依然不會拒絕BBC的下一次改編。我想這也許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魅力吧,即使這些故事經歷了無數遍的演繹,但每一次的翻新依舊能獲得新一輪的追捧。

而BBC下一部翻拍的著作,據編劇莎拉·菲爾普斯透露,將會是《ABC謀殺案》。不出意外的話,這部新劇很有可能會在今年聖誕檔就和大家見面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