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85錄取率,能不能以高考人數分配指標

文/俞楊

高等教育實現普及化,升學名校成為焦點,各地之間名校錄取率的差距,讓不少人心中意難平。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指向縮小名校省際錄取率差距,建議按照各地高考生人數分配名校名額。

理想狀態下的名校資源,應該由各地考生公平分享。那麽,比如人數過百萬的河南考生,能夠更多實現名校夢嗎?

建議

高等教育領域,向來是全國兩會上備受關注的教育議題。由於很多高校書記、校長、教授身為全國代表、委員,也就不乏高教領域熱門的建議。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提出建議,教育部直屬高校應按各省區市高考人數分配招生指標

一方面,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但僅有河南大學、鄭州大學兩所“雙一流”高校,難以很好地承載百萬學子的“名校夢”。

另一方面,省外“雙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計劃較少,與優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學的迫切需求存在較大矛盾。

如果光從大學錄取率和本科錄取率來看,各省市的差別沒那麽大,不過名校尤其是985、211高校的錄取率,省際差距最高可達5倍。

教育部《關於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招生計劃的制定工作總體考慮“五個確保”,其中之一就是“確保省際錄取率差距進一步縮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林勇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縮小高考錄取率省際差距,保證高考錄取率的省際公平,同時也要促進諸如“雙一流”、985、211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省際公平。

各地考生考入名校的機會存在差異,已經是一個長期爭議話題,按照各地人口、考生人數分配名校名額,成為建議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教授鍾茂初建議,凡是《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高校及學科,該高校及學科相關專業在各省市區的招生名額,應與各省市區當年的應屆考生比例大體相當

鑒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中自主確定建設學科的特殊地位,這兩所高校所有專業在各省市區的招生名額,應與各省市區當年的應屆考生比例大體相當。

代表、委員接連提出相似的熱議建議,引發公眾再度關注縮小名校省際錄取率差距的可能性。

公平

當前的高校錄取率,不完全以各地人口和考生數量為標準,差異的形成也有其歷史原因。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高校錄取率的差異來自計劃招生體制,從1952年實行統一招生以後,就伴生一個名詞叫招生計劃。

招生計劃是每個年度政府分派給各個地方的,由於當時各個地方的教育發展狀況、報名人數、考生水準不一樣,所以分配的時候就存在差距。隨著時間推移,如今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普及化,跟原來的計劃體制存在著差異,而這個變化沒有在計劃當中體現出來,就導致現在的爭議。

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最大的歷史原因是由各省市本地所擁有的名校數量多少決定的,在參加高考人數一定的條件下,本省市所擁有的名校越多,對本地生源招生計劃越多,名校錄取率自然就越高。

隨著國家的發展,全國重點大學規模也在逐漸壯大。1954年有6所全國性重點大學,1959年有16所,1960年有64所,1963年有68所,1978年有88所,1981年有99所,直至1998年39所“985工程”高校和112所“211工程”高校,2022年147所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不過,名校數量在增加,各省市擁有名校數量是不均衡的。比如2020年擁有3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北京,高考生才4.92萬人,而河南115.6萬的高考生隻擁有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於是,按高考人數來配置重點院校各省錄取指標,不少公眾認為合乎情理。

以河南、廣東兩省為例。河南省一直是人口大省,戶籍與常住人口數穩居全國前列。廣東經濟發達,是人口流入大省。不過,名校在河南、廣東兩省的錄取率並不突出。

儲朝暉認為,來自河南、廣東的代表、委員提出的建議,有從區域本位考慮的立場,無法成為一個系統性的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同區域、學校、家長對教育資源的訴求,本身具有排他性,顯然不能夠僅僅按照某個地方性的意見來解決全局性的問題。

還有公眾認為,全國統一出卷,統一考試,統一劃分數線,這樣才是最公平的。

儲朝暉指出,一張考卷一個分數線,看起來公平,但這只是形式的公平,不是實質的公平。因為不同區域的教育發展水準不一樣,所考的分數並不等值。這要依靠高校的專業團隊,根據對考生的實際情況判定,衡量他是在什麽背景下考的分數,這才是更加公平合理的。

梁挺福認為,表面上看,全國一張卷一條分數線錄取,按高考人數來配置重點院校各省錄取指標,在推行時並不難。但是這麽做,又會引起新的高考錄取不公平。

高考無論怎麽改革,都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在2001年之前,全國高考一張卷,同樣的大學不一樣的錄取線,同樣引起全國家長的爭議。

因為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某個大省考生人數眾多教育水準相對低下,而某些省市考生人數相對少教育水準相對雄厚,採用這樣的錄取方式後,考生人數大省被錄取的考生數量反而減少。

辦法

要縮小名校省際錄取率差距,推進高教資源均衡配置,擴大高校自主權,或是較為穩妥的方式。

不久前,第二輪“雙一流”名單出爐。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一大變化,是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選擇具有鮮明特色和綜合優勢的建設高校賦予一定建設自主權,探索分類特色發展模式。

而隨著高招錄取逐漸實現不分批次,一二本合並已是大勢所趨,還存在三本招生的省市也所剩無幾。大學之間的差別,將不再有一二三本之分。

梁挺福認為,不論在新高考改革中逐漸淡化了一批次、二批次院校的錄取方式,還是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中淡化了建設高校和學科的身份,客觀上或多或少能夠減少大眾對院校身份的關注,也正面引導高校根據自身資源和辦學理念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優勢核心專業,這樣的模式應該是未來高校改革和大學招生錄取的發展趨勢。

當然,在實際的用人招聘中,依然看重應聘者的畢業院校層次,甚至看第一學歷院校。改變光看能力而淡化名校效應的觀念,仍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

再看辦學自主權,其是指高校享有的獨立自主地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學科研等活動的資格和能力,有利於推進高校的辦學活力。

儲朝暉指出,首先要減少計劃招生體制的影響,減少行政部門對高校招生的限制。再者,盡可能讓各大高校和考生之間有更多的相互選擇的空間,讓高校招生團隊能夠對學生進行專業評價。

一個較為典型的比喻,這就類似牛跟草之間的關係,牛是高校,草是生源。現在的狀況是我們把牛關在圍欄裡,牛只能吃這個圍欄裡的草,不能夠吃其他圍欄裡的草。然後就出現了有的地方牛在啃地皮,找不到好生源,有些地方牛吃不完很多草,導致不均衡的狀況。

基於此,要盡可能地撤除一些限制,讓高校和學生相互了解,相互選擇。學校的特色與學生的優勢潛能相互搭配,更符合高校長久可持續的發展,也更符合學生的切身利益

當然,實行這樣的一些政策會帶來新的問題。儲朝暉認為,我們不要追求一下子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也難有這種可能,改革是一個相互調整、互相優化的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