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潤:王翬的摹古與仿古

王翬(一六三二年?一七一七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早年嗜畫,師事王鑒,後經王鑒引推,師從王時敏學畫。康熙二十九年,受學生宋駿業推薦赴京住持參加康熙《南巡圖》的繪製,之後蒙太子胤召見,獲賜「山水清暉」的讚譽,晚年辭歸故裡,以繪畫終生。其繪畫融合「南」、「北」,摹古功力如火純情,於清代畫史中有「畫聖」之謂。從學者甚眾,為「虞山派」的開創者。

王翬

王翬繪畫的融古,不是炫技式地將幾家筆墨拚湊起來的「硬融」,而是他在摹學眾家的基礎上,深入體悟各家筆墨特點與美學特質,各取所長地兼容式地融會貫通。因此其摹古之作既是王翬向先賢筆墨的致敬,也是他走向集山水之大成境界的起始……

畫學「南北宗」

王翬初學畫時,正值明、清兩朝政權更替的大動蕩時期,畫壇上亦無主流畫家和畫派,而是湧現出大批地域性畫派和富於個性的畫家,這些畫派或畫家在藝術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難以成為畫壇的主導。

王翬面對龐雜紛呈的流派,受恩師王時敏、王鑒的影響,接受了董其昌關於「正脈」和「師古」的藝術觀念,最終選擇了參席前賢,向傳統致敬的路線。這條路線的選擇,多少也受到了社會上信而好古風氣的影響,當時江南市民經濟迅猛發展,民間收藏之風盛極一時,梁清標、安岐、卞永譽、董其昌、王時敏等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富於資財的畫家,無不渴求搜訪歷代名家真跡,仿古之作一時也得到追捧。王翬的老師王時敏、王鑒既是「南北宗論」倡導者董其昌的學生,也是大力推行該理論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王翬作為他們的弟子,也深受該理論的影響,不過他在三十八歲時就明確提出:「畫理之精微,畫學之博大如此,而非區區一家一派之所能盡也。」並表明他「自喜不複為流派所惑」,主張合「南」、「北」為一手。王翬體備眾法的畫學思想以及市場上求購「北宗」作品的需求,使得王翬最終不為流派所困,突破了「南北宗論」的局限,打破了宗派之別、門戶之分。他在重點臨摹被董其昌推崇的「南宗」畫家,如董源、巨然、黃公望、王蒙及曹知白等人畫作的同時,亦對董其昌貶為「行家畫」的「北宗」畫家,如李思訓、馬遠、夏圭等人的畫作加以關注和學習。王翬這種「摹學眾家」的原則,最終贏得了廣泛讚譽。

摹學樣式 對臨:筆筆具肖

王翬在摹古上主要表現為三種樣式。一種是對照原作對臨式的摹寫,其摹本能夠達到與原作筆筆具肖的高度相似。如其五十一歲臨摹王蒙《夏山高隱圖》軸,該摹本與王蒙的原作相比,在大的格局上沒有區別,學王蒙以高遠取勢,近景繪山腳下清溪草舍,草木崢嶸;中景繪蒼松雜樹,交柯成林;遠景繪重巒險壑及白練飛瀑。

元 王蒙 夏山高隱圖

二者間也有一些差異,如畫面上部,王翬留白更多;畫的下部,王翬又多繪了一段舒緩的清溪靜水;此外王翬畫作左右側的畫意也要比王蒙表現得更豐富。王蒙的畫作很可能是後人在重新揭裱時,對該畫的四周進行了寬約五厘米的剪裁,而王翬臨摹的應該是被剪裁前的原作,因此其四周要比王蒙目前的畫作多出一些畫意,但這不影響原作與臨本筆墨意趣的高度一致。

由臨本可以看出,王翬在山石皴法上,嫻熟地運用了王蒙特有的牛毛皴、解索皴,其筆筆皴擦的線條雖然不可能與王蒙完全吻合,但也充分顯示了王蒙用筆松秀、線條細密、繁而不亂的特點。此外,王翬也像王蒙一樣,靈活地運用各種點子—如濃焦墨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等點綴山體輪廓,成功地表現了江南溪山濕潤華滋、沉鬱深秀的天氣,也充分展示了王蒙「天然秀潤,鬱密沉古」的藝術風貌。

清 王翬 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此外,王翬對臨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也與原作極為相似。《富春山居圖》是王翬一生臨摹次數最多的畫作。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其七十一歲的摹本可見,王翬不僅照臨了原作中的遠山近水、草木平崗,而且點景樹木的棵數以及人物的姿態、水榭亭台的位置等,都與原作無太大的差異。

背臨:眼觀心記

清 王翬 煙浮遠岫圖軸

王翬摹古的另一種方式是背臨。他在畫上常有題「背臨某家畫作」之語,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其《煙浮遠岫圖》扇面,扇上自題:「巨然《煙浮遠岫圖》今在毗陵莊太史家,真海內第一墨寶。余嘗借觀,背臨大概。」《竹趣圖》軸自題:「叔明《竹趣圖》簡澹高古,全師巨然,唯以筆墨取勝,不刻畫於形似間也,賞鑒家稱為逸品。丙午秋曾於吳門一見,至今不能去懷。陰雨匝月,閑窗靜坐,追憶寫此,僅存仿佛而已。」

從背臨之作中可見王翬能夠在短時間內眼觀心記之後,準確地表現出原作大意,對影像具有過目不忘的深厚功力。

仿學:托古存真

在王翬摹古的作品中,除對臨、背臨外,還有一種用本家筆意將先賢畫意重新詮釋和再創作的畫作。雖然作品上標有「仿某某家」、「摹某某」、「擬某某家」等語,但實際上這些都是他的托古之詞。當時社會上標榜自己有畫學傳統、筆墨淵源的托古之風極盛,像藍瑛以及王翬的老師王時敏、王鑒等人都好在畫作上題寫「仿」、「摹」、「擬」某一位前輩畫家,實際上他們這種行為不過是一種畫面上的提示,並沒有滲透到構成繪畫的各種因素中,畫作中更多的還是他們本家藝術風貌。王翬作品中,很多都屬於這種托古之作。如作於六十九歲的《秋山萬重圖》軸、作於七十一歲的《溪山逸趣圖》卷、作於七十四歲的《臨倪瓚溪亭山色圖》扇等,均是其托古之作。

清 王翬 臨倪瓚溪亭山色圖扇

摹學大家

王翬一生摹學的對象主要有董源、巨然、黃公望、王蒙、倪瓚、曹知白、沈周、唐寅等。

學董源:平淡天真

對董源的畫作,王翬很早就開始摹學,故宮博物院藏《廬山聽瀑圖》軸便是他二十四歲擬董之作。全圖粗筆皴擦的線條,潤澤多變的墨色,皆從董氏山石畫法,只是用筆較刻露而欠含蓄,用墨活潑細潤而缺少渾厚,因此畫作略顯生硬呆板。

清 王翬 廬山聽瀑圖軸

《夏山積雨圖》軸是王翬二十七歲時,再次以「擬北苑(董源)」法所作,從中可見山石的披麻皴、山頂礬頭及林木畫法皆來自董源,其皴法較《廬山聽瀑圖》軸已經熟練許多,但山石上的墨點與董源的相比,仍過於形式化,它們基本上都攢點在山石的頂部,與整個山體沒有融為一體,使得畫面略顯呆板平實。

清 王翬 夏山積雨圖軸

學巨然:煙嵐天氣

董源之徒巨然也是王翬最早摹學的畫家之一,王翬現存最早的畫作就是其二十二歲所繪《仿巨然山水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巨然也是王翬最崇拜的畫家之一,他甚至認為只有巨然的《煙浮遠岫圖》才是「真海內第一墨寶」。(見故宮博物院藏王翬《煙浮遠岫圖》扇)王翬對巨然的推崇應該受到其師王鑒的影響。王鑒一生酷愛巨然筆墨,據《十百齋書畫錄》著錄,王鑒二十四歲就已作有《仿巨然筆意圖》冊,此後不斷臨摹、追仿,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王時敏記王鑒「於巨然有專嗜,短箋小景往往亂真」。

原文作者:李湜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8月刊《擷唐宋之精粹 漱元明之芳潤——王翬的摹古與仿古》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