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朝公主吃飯發脾氣,惹怒了父皇,結果把丈夫變成了親妹夫

西魏的宇文泰,挾天子以令諸侯。宇文泰設立了八個柱國大將軍,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這八個人,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骨乾力量。北周和隋、唐三個朝代,都是八大柱國大將軍的晚輩和親戚建立的。

宇文泰的兒子和侄兒,建立了北周。獨孤信的女婿楊堅,建立了大隋。李虎的孫子,兼獨孤信的外孫李淵,建立了大唐。八大柱國的子孫和親戚如此顯赫,使得隋唐時期計程車人非常尊崇他們的閥閱。

八大柱國大將軍裡面,有個家夥名叫於謹。於謹在北周當過宰相,也當過大將軍,可謂是出將入相。於謹最終官拜太師,爵封燕國公。於謹有個曾孫,名叫於志寧,此君長期擔任李世民的秘書職務。李世民設立文學館的時候,於志寧就是十八學士之一。

於志寧是關隴貴族集團核心成員於謹的後代,又是李世民的心腹股肱。於志寧在李世民當朝的時候,長期擔任太子的老師。李承乾和李治兩任太子,都是於志寧的徒弟。李治登基稱帝之後,貴為帝師的於志寧,馬上就當了宰相,還晉封燕國公爵位。

楊堅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於家是貴族,從北周到唐朝末年,富貴了三百年。古代的時候,連續三代人有五品功名,就算是貴族。於家是貴族中的貴族,就有許多人想跟於家聯姻。比如大唐宣宗皇帝李忱,就想跟於家聯姻。唐宣宗下詔,讓永福公主下嫁於琮。

唐朝的時候,貴族子弟不太願意娶公主為妻。舉個例子,李治下詔,把嫡長女太平公主下嫁薛紹。《資治通鑒》記載,薛紹家族不想娶太平公主,還千方百計想推掉婚事。薛家迫於唐高宗的權力,不得不娶了太平公主,結果招來了家破人亡的結局。

唐朝的公主名聲不太好,唐宣宗對公主要求很嚴格。唐宣宗生怕女兒嫁給士族之後,會出現出格的舉動,會給皇家丟臉,一再教育女兒們要知書達理。永福公主雖然被父皇嚴格要求,但是一向刁蠻任性。倒是永福公主的妹妹廣德公主,頗為知書達理。

古代的皇帝嫁女兒,標準的程序,是先放出風聲,說皇帝願意把女兒嫁給婆家。婆家知道皇帝的意思之後,再向皇帝提親。婆家提親之後,皇帝下恩詔賜婚,然後還有一大堆禮儀。皇帝嫁女兒,程序非常多,通常要一兩年才能完婚。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永福公主於跟於琮的婚事,已經是定下來了。按照禮製,於琮就是永福公主的未婚夫了。就在於琮等待迎娶公主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正史《新唐書》記載的奇葩事情,讓於琮由永福公主的丈夫,變成了永福公主的親妹夫。

唐宣宗跟女兒一起吃飯,永福公主愛吃烤魚,所以當天的菜單有烤魚。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那天的烤魚遲遲沒有上桌。古代的人結婚早,永福公主訂婚的年紀,也就是15歲左右,正好處在我們今天說的叛逆期。叛逆期的永福公主,等了好久也沒等到愛吃的烤魚,結果就耍起了公主脾氣。永福公主先是把筷子折斷了,接著又把湯匙扔了。

永福公主的舉動,讓父皇大為惱火。唐宣宗對永福公主說:“於家是有三百年閥閱計程車族,你這樣刁蠻任性,哪裡配得上於家的閥閱?我要是把你嫁入士族,你肯定會丟皇家的臉面。朕決定取消你跟於琮的婚事,另外挑選一個公主嫁給於琮。”

在古代,一個女人許配婆家之後被退婚,是很丟臉的事情。永福公主與於琮的婚事,已經昭告天下了。永福公主在世人皆知的情況下被退婚了,還被寫進了國史,成了刁蠻公主的反面典型。永福公主折斷了一雙筷子,扔了一把湯匙,付出的代價確實非常大。

唐宣宗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宣宗當機立斷,把永福公主換了,讓知書達理的廣德公主替姐姐出嫁。於琮本來是永福公主的丈夫,結果了永福公主的親妹夫。於琮本來是廣德公主的姐夫,結果成了廣德公主的丈夫。唐宣宗倒是沒什麽損失,於琮還是他的女婿,他還是於琮的老丈人。這件事情,《新唐書》有明文記載:“ 廣德公主,下嫁於琮。初,琮尚永福公主,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

廣德公主替姐姐代嫁,身上肩負著父皇的囑托,希望樹立起大唐公主賢妻良母的形象。廣德公主結婚之後,知書達理,相夫教子,獲得正史好評,總算是沒有給大唐皇室丟臉。《新唐書》特意褒獎廣德公主曰:“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人,卻州縣饋遺。凡內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鹹得其心,為世聞婦。”

《新唐書》記載,唐朝時期,有諺語雲:“娶妻尚公主,無事娶官府”。

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公主刁蠻任性,誰家娶了公主當老婆,就等於是把官司娶回家啊。”

唐朝公主的名聲一直不太好,搞得士大夫們都不願意娶公主為妻。唐文宗曾經想讓真源公主和臨真公主嫁給士族,士族紛紛躲避,不想娶公主。唐文宗懷疑人生了,問道:“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唐朝公主在士大夫眼裡形象不好,廣德公主的賢德,為大唐公主挽回了些許名聲。只可惜,此時的大唐,也就是日薄西山了。大唐公主的名聲,不是一個廣德公主可以挽回的。大唐公主的名聲,總體上還是蠻不好的。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鑒》《新舊兩唐書》《唐會要》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