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媒記者西藏山南行:記錄雪域變遷,描繪邊疆新顏

  光明網 李政葳

  五月的西藏山南天高雲淡,穿行在雪域高原上,所見所感既是視覺的盛宴,也是心靈的旅程。“新時代 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行網絡主題採訪活動的網媒近日深入西藏山南隆子縣玉麥鄉、鬥玉珞巴民族鄉、列麥鄉,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麻麻門巴民族鄉、貢日門巴民族鄉、浪坡鄉等地,運用文圖、網絡直播、無人機航拍、短影片等新媒體形式,展現西藏的大美風光、西藏邊境小康村建設成果以及邊境群眾“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守邊固邊精神。

  “們克服了高寒缺氧,路線崎嶇,生活工作條件艱苦等困難,翻雪山、過峽谷,深入農牧區機構部門邊防哨所村居委會,與農牧民群眾幹部職工邊防軍人促膝長談,把筆頭、鏡頭、話筒對準基層,描繪出一段段帶著糌粑香、酥油味的動人故事,采寫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新聞作品……”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副主任黎林回憶這次採訪經歷時這樣說。

  “新時代 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行網絡媒體採訪團走進西藏(李政葳/攝)

  看發展、聊變化,全媒體展現新時代邊疆新面貌

  山南錯那縣的勒門巴民族鄉,是錯那縣乃至全國重要邊境鄉鎮之一,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特色高原茶產業,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與勒門巴民族鄉相鄰的麻麻門巴民族鄉,依托自然資源和交通區位辦起生態旅遊,每家每戶蓋起一幢幢小樓房,裡面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小橋和流水環繞宛如江南水鄉一般寧靜、優雅。

  勒門巴民族鄉、麻麻門巴民族鄉的發展變化是美麗幸福新邊疆的縮影。

  “隨著周邊路線和基礎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人願意自駕遊來到這裡,享受‘天然氧吧’帶來的愜意。產業富民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讓人民幸福感劇增,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的產業富民和惠民政策落實,雪域高原的幸福之花一定會越開越燦爛。”中國青年網張博在報導中這樣表述。

  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山南(李政葳/攝)

  人民網萬能說,除了美麗的風景,這次感受最深是這裡各個鄉村都加大建設力度,形成了一道道美麗的人文景觀。“我們也真實地感受到當地人由內而外散發的幸福感和對未來滿懷的希望。這種幸福感,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

  央視網楊小淼也滿懷期待:“邊境小康鄉村建設正在紅紅火火地進行中,在守護好神聖國土的同時,建設美好家園不僅是邊疆的幸福,更是整個國家的幸福。”

  看到麻麻門巴民族鄉美麗、漂亮的建築,澎湃新聞網孫鵬程說這讓自己想起很多正在建設中的邊境鄉鎮。“或許很多地方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但這恰恰是一種破繭而出的美麗,同樣也能給人一種希望,相信以後定會修成一條條柏油路、一幢幢新樓房。艱苦都是暫時的,幸福並不遙遠。”孫鵬程說。

  在本次報導中,多家媒體采取航拍、全景、直播等融媒體報導形式展現祖國邊疆的壯美。“通過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可以第一時間把內容傳遞給網友,也讓報導的互動性、趣味性更強,讓更多網民了解邊疆,為美麗幸福的邊疆建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人民網萬能說。

  新華網陳琳主要使用無人機拍攝,“空中俯瞰,能從另一個視角感受邊疆的美麗,尤其是看到一片片青山綠水,給人一種生機和活力,這更象徵著無窮的希望。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願意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把這裡美麗幸福的故事傳達到每個人的心裡。”

  翻雪山、過深谷,高原上的採訪“累”並快樂

  高山深谷,雪峰林立,山南隆子縣玉麥鄉位於中印邊境, 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也是這次媒體行重要的採訪點之一。來到山南市的當天,採訪團便直接驅車趕往玉麥鄉。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玉麥鄉層巒疊嶂、風光旖旎,但同樣山高路遠、路途顛簸,3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顛簸了近8個小時,一路上翻越了兩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山上皚皚白雪與茫茫白霧混為一團,細長的車轍線路猶如一條彎曲的黑線;車行期間,雪山上還下起了冰粒,砸得車床啪啪作響,冰粒落在泥濘的路上化成雪水,路線變得更加濕滑,幾次車路陷入深坑,們不得不下車推車前行。

  “車轍與萬丈深谷僅半尺之隔,山下都是厚厚的雲霧,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簡直不敢往下看。為了不影響團隊成員情緒,我一直都沒出聲,悄悄地用手上的東西擋住視線不敢往外看。”中國網吳佳潼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

  採訪團翻越雪山,行臨崖泥路、盤山石頭路、河谷土塵路(李政葳/攝)

  除了雪山路段,更多的路段是臨崖泥路、盤山石頭路、河谷土塵路。因為路途顛簸,當地司機都形容這些是“跳舞”路段——顛簸得讓人暈車嘔吐;加上很多臨崖路山上隨時會有滾石落下,採訪車的車速需要盡可能地快些,慢了恐怕會被滾石擊中。

  “在5月9日前行的路上就被塌方的滾石給阻擋了,縣政府迅速調動了一輛鏟車,快速清理滾石。在清理路障的這段時間,一些快速爭搶時效的報導就是這時趕寫出來的。”新華網西藏頻道副總編輯劉子明回憶。採訪期間,類似的路況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此次採訪行程近1800公里,每天約有7小時以上都在路上。

  讓很多難忘的是在玉麥鄉的採訪經歷。因為這裡正在施工重建,採訪團住在臨時搭建活動板房式的家庭旅館。“晚上我們鑽進自帶的睡袋,上面蓋好兩層厚厚的被子,再打開電毯。睡袋裡很悶,半夜出了一身汗,但又不敢掀被子,因為深山半夜冰涼刺骨,一旦感冒後果不堪設想。”新華網陳琳說。

  高原缺氧給採訪工作帶來的困擾不言而喻,尤其是們多來自平原地帶,驟然高海拔作業讓不少人感覺身體不適。“白天不是採訪就是趕路,晚上吃完藥又繼續加班趕稿,這就是我們此行的寫照。”人民網萬能拿著氧氣罩說。

  網絡問題也成為寫稿傳稿的一大難題。一路高海拔山路行進,大家常常一天都處於“失聯”狀態。到達鬥玉鄉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因為房間沒有網線,們不顧旅途疲憊,搬著電腦、帶著插排來到當地鄉政府接待室,將當天的稿件回傳後方。

  “雖然採訪很辛苦,但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這次的經歷,可謂是‘累’並快樂著。”新華網馬藝萌這樣總結道。

  們克服惡劣自然環境高水準完成採訪報導工作

  話傳承、談奮鬥,網媒感悟責任與擔當

  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站在隆子縣列麥鄉桑欽壩上放眼四望,齊人高的楊林連成片,一旁靜靜流淌的幸福渠水和用石頭壘砌而成的石牆,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上誕生的感人事跡。

  參觀“列麥精神紀念館”“革命壩”“幸福渠”,一行感受了列麥精神背後的故事。“自打仁增旺傑的女兒卓嘎記事開始,她的母親就告誡她,父輩打下這麽好的基礎,長大以後也必須要傳承精神。在她看來,列麥精神對她最深的影響就是要靠雙手,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中國新聞網王禹在報導中寫道:儘管光陰流逝,時代變遷,但列麥精神就像青藏高原上的一眼源泉,不停地“灌溉”一代又一代的西藏人奮發圖強。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列麥精神,在薪火相傳中愈發耀眼。央廣網劉一荻從小就聽過父輩談論列麥精神。她說:“列麥精神在今天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列麥群眾不畏艱險,肩挑手扛開出‘革命壩’‘幸福渠’的事跡讓我深受啟發。我們都應該在珍惜當下幸福生活的同時,積極進取、努力奮鬥,繼續傳承和發揚好列麥精神。”

  有一種信仰叫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堅守。在雪域邊境上,玉麥鄉卓嘎、央宗三代人固土守邊,浪坡鄉桑傑老人42年守護國土,在祖國邊疆的土地上,像他們這樣如大山般樸實的守邊群眾還有很多,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或許山的盡頭還是山,路的盡頭還是路,一條蜿蜒綿長的巡邊路,一走便走了半生。“邊疆地區秀麗的風光讓人目不暇接,邊民群眾為國戍邊的高尚精神,更是一道美麗的精神風景線。”新華網西藏頻道副總編輯劉子明說。

  讓央視網楊兆荃印象深刻的,是玉麥鄉警察邊防派出所的一群邊防官兵。2011年玉麥鄉設立邊防派出所,6年多來邊防官兵將維護邊境的安全穩定視為天職,全力守護這片神聖的國土不被侵佔。“六年來,邊防派出所官兵與玉麥鄉之間水乳交融、互幫互助,將玉麥鄉邊境群眾固土守邊的精神薪火相傳。”楊兆荃說。

  從“老西藏”到“新西藏”,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但在中國青年網張博看來,世世代代留下的精神力量卻值得永遠傳承,這份精神也將如陽光般灑遍雪域高原,指引人們將雪域邊疆建設得更加美麗、幸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