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我們焦慮時,我們在焦慮些什麼?

?說起焦慮,大家都不會陌生,這種情緒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那到底是什麼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呢?

第一重焦慮: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的表現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對自己碎片化時間的竭力消滅。辦法是各類知識分享平台上無數的大牛課程。另一種則是對各類昂貴的地面學習的追隨不止。包括各類商學院、遊學以及大師班,還有各種收費昂貴的私教。
??學習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驅動學習的是深深的焦慮,學完之後所獲的的是輕微的躁狂,很快跌落情緒谷底以致於需要更大劑量的學習,這個可能就是問題。
??我把這種學習稱之為自殺式學習。猶如精神上的暴食症。過量的進食「知識」,目的已經並不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遇到的困難,而是渴望通過屯積和擁有,來緩解來自潛意識深處的不確定感。
??社會文化派的精神分析大師埃裡希.弗洛姆總結道:「新的自由似乎給他們帶來兩樣事情:日益地感到有力量,和同時日益地感到孤獨、懷疑、猜忌,以及因此感到的焦慮。」
??這或許是當下許多人非常熟悉的感覺。藉由技術和商業的發展,社會結構在持續且快速地改變,它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資產的分配方式被不斷重組,而我們的位置也將在這種重組中不斷被影響或顛覆。比如,前一天還看起來風平浪靜的公司,可能第二天就宣布被併購和裁員;身邊名不見經傳的人,一夜之間拿到幾百上千萬的融資做了某企業的創始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在變化的浪潮裡躍上峰巔或被甩下深淵,這些現象都在影響著我們對自己所處位置的確定感。
??當變化太劇烈,人被扯離開自己的位置,難以感受到穩穩的確定感時,曾經體驗過的恐懼和焦慮就會被激活。

播放GIF

第二重焦慮:認同焦慮
??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帶來的不確定感,還包括認同對象的不確定。新的標準和遊戲規則正在被話語權的掌握者不斷更迭。媒體、富有人群、資源的掌握者們,加一起成為了價值觀工廠,持續不斷地輸出著各類標準。
??比如,對成功人士的定位,今天的標準是要在國內一流大學進修過,明天就變成了要進國際頂尖學府,後天又出來了「什麼學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創造了多少財富」;今天說善於做好資產配置的人才是成功的,明天就變成了比房產已經不是主流,主流是拚孩子的教育……
??這些標準的迭代之快,幾乎可以一日當三秋。而人們永遠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冒出的某個人或某群人,或許就會改變對成功人士的準入門檻。所以最好的做法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努力靠近最新的標準。
??如果你要問,那為什麼非得追逐這些標準呢?原因是,我們的潛意識認為只有達標,才能確認自己的位置,確認自己所能獲得的,才能對現在和未來建立起可控感。
??知識焦慮+認同焦慮,最終形成了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巨大焦慮:身份焦慮。
??我是誰?我還能夠成為誰?新的變化下,我即將成為誰?

第三重焦慮:金錢焦慮
??這是最現實的一組焦慮。2017年,我國的基本通脹率在7%-8%,這意味著每年我們的收益都被通脹吃掉近一成。更別提那些緊壓身上的現實問題:家人的醫療、老人的養老、孩子的教育、自己的晉陞,樣樣都和錢掛勾。
??春節時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用嶽父突然病逝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場流感如何讓一個家庭在一個月裡就走到差點要賣北京房的地步。多年努力的成果,也許一夜就被不可控的外部力量清零。

焦慮是會一直在的。因為環境的改變並不以人體的意志為轉移。過度的焦慮會破壞人的自我功能,使人退行,但完全的消除焦慮卻也是一種幻想。焦慮本身並不是完全的壞東西。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推動人前進和自我革新的動力。
??最後,用弗洛姆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一個人能夠,並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實。」如此,人們的焦慮或許能夠少一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