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窩頭會館》《李白》《茶館》劇照。  


王府井大街22號的首都劇場,每當夜幕降臨,帷幕緩緩拉開,聚光燈照向舞台中央……在這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觀眾有著長達67年的舞台之約,成就了人養戲、戲養舞台、舞台吸引觀眾的良性循環,也成就了一座藝術殿堂。

  

我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北京人藝,與它的改革發展同步成長到今天。不管時代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恪守北京人藝排練廳內四個大字:“戲比天大”。正是這樣的堅守,讓北京人藝好戲連台、品格超然,也讓我們對未來創作話劇精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注重話劇的時代性與文學性,探尋真的韻味、善的真諦、美的意蘊

  

戲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記錄時代變遷,承載人類悲歡。我們應在創作中探尋真的韻味、善的真諦、美的意蘊。

  

北京人藝的作品能得到觀眾青睞,其精髓正是曹禺先生提的那八個大字“駱駝坦步,龍馬精神”,代代傳承的戲劇基因流淌在人藝人的血脈裡——追求“一戲一格”,對傳統的繼承、發展和對戲劇的革新、創造,一樣都不能少。

  

寫北京、演北京、表現北京,這是北京人藝藝術風格的高度體現。腳踩大地、扎根現實,越表現地域文化和鄉土味道、講述熟悉的人和事,越會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從《龍須溝》到《茶館》《小井胡同》,再到《天下第一樓》《窩頭會館》《玩家》,“京味兒”話劇伴隨城市發展不斷延展出新內涵。

  

在近幾年話劇創作中,我們試圖從多個維度探索和創新“新京味兒”話劇創作:強化其語言特色,注重藝術性和技術性;設計多元化角色,體現城市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營造舞台空間之變,體現城市文化景觀轉型;通過情節設置,將敘事在城市化、現代化更宏觀的視域中加以觀照……歸根結底,觀眾鍾情的不僅是帶有鮮明特色的舞台景觀,更是那份將普通人生活、情感記憶融入時代的真誠書寫。

  

現實主義戲劇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創作者要“活”在作品中,作品要“活”在時間中,體現出對當下生活的關注和表達,進而再追求可流傳下去的“永生”。作品落後於時代,會被淘汰;過多超前於時代,往往有故弄玄虛、浮躁之嫌。如《茶館》這樣的經典之作,因其反映出的時代氣息與社會命題,至今魅力絲毫未減。

  

舞台與觀眾的距離決定了戲劇與現實的距離。無論當代抑或歷史題材,創作者要站在當下的立場、觀點、審美去詮釋劇本和人物,努力尋求與當下觀眾的共鳴。比如《名優之死》是根植於時代的“再創造”,主題表達上,我們提煉三個關鍵詞:規矩、氣節和堅守,其內核在今天仍具感染力;將話劇與京劇有機融合,借鑒京劇美學程式,追求獨特神韻表達,契合現代觀眾欣賞習慣。

  

在現代舞台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作者尤為注意不要過度沉迷於炫目的舞台效果與大製作場景設計,這些都無法掩蓋劇作張力不足、情節漏洞等核心問題。創作的根本仍要沉下心來,重拾戲劇的文學基因,夯實“一劇之本”的根基。

  

劇本創作無捷徑可走,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與深刻的生活體驗:何冀平創作《天下第一樓》長達3年,在全聚德烤鴨觀察生活待了足足1年;劉恆創作《窩頭會館》從史料中吸取營養,調動從小住在胡同的見聞軼事和生活經驗;《玩家》歷經10年,修改13稿終被搬上舞台……劇本是路線圖,舞台是目的地,只有好劇本才能一次次點燃和激活作品的光彩。

  

經典複排應“常演常新”,不斷探索東方戲劇美學精神

  

北京人藝的創作目標不僅要一時掌聲,更追求永久回聲。對藝術永遠懷有敬畏之心、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是北京人藝的精神所在。正是這份不急功近利、不被市場所左右的定力,培養了忠實的觀眾群體,奠定了北京人藝的藝術自信和立身之本。

  

時間與觀眾,是檢驗經典的重要標準。對待經典作品,必須以較高的藝術性去創造、呈現,使其“常演常新”。在再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要以發展眼光不斷挖掘角色的典型性、語言的經典性與主題的多元性,詮釋出新風格、新氣派。一輩輩演得不一樣,卻皆在不同時代成就經典,話劇好看的魅力便在於此。

  

宏觀來看,我們不僅要把單個作品排好,更要努力建立中國話劇自身的經典體系:曹禺、郭沫若、老舍田漢吳祖光等劇作家的經典作品,通過不斷加工改造、再創造,被打造成更有生命力的完整戲劇作品體系,形成經典的示範作用。

  

複排經典的背後,更要繼續話劇前輩未竟的事業——話劇民族化的探索之路。《蔡文姬》是民族化的寶貴實踐,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既要繼承好,也要對戲劇有新發現、新認識、新發展,尋求藝術層次觀念和境界的突破。

  

我們不僅在戲劇中表現中國傳統戲曲的元素,更以民族化為基礎,探索東方戲劇美學精神和戲劇追求。話劇《李白》借鑒戲曲美學,舞美、燈光、音效以“意境”取勝;話劇《我們的荊軻》遠赴聖彼得堡等地演出,將東方戲劇審美輸出到國際舞台,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積極努力……

  

經典的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斷探索、反覆錘煉、精益求精的過程。創作經典,需要創作者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和開放的襟懷,對市場要有理性客觀的判斷、引領而非迎合的姿態。

  

“戲在,就會說話。”未來,我們依然全心全力創作最好的作品,這是一份屬於北京人藝的歷史責任感。創作屬於新時代的戲劇精品,讓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水準成為時代標識,用真正傑出的作品證明人藝的價值,是我們最大的夢想與追求。

  

(作者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一級導演,本報記者王瑨採訪整理)

  

製圖:蔡華偉


《人民日報》(2019年09月05日 20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