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000斤的醬菜,老戲骨的加盟,為什麼撐不起《芝麻衚衕》的口碑

被譽為「年度京味」大戲的《芝麻衚衕》,本來以為是《大宅門》巨著一般的京味大戲,可是從開播至今,卻是慘淡收場。

走過風雨兼程20年的《大宅門》榮獲2001年收視冠軍,豆瓣上9.3分的評價依舊堅挺。

《芝麻衚衕》從豆瓣上開始的7.8分下降到現在的6.3分的評價,難敵《大宅門》的好口碑。

作為一個民國時期大家族的變遷,從1900年到1937年,展開的一幅破爛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父母子孫、妻妾丫妓、至愛親朋;「宅門」人,譜一曲世態炎涼悲歡離合命運之歌,猶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圖》。對於很多影迷來說,《大宅門》之後,很難再出現這樣的好口碑電視作品。

對於逐漸開放和包容性增強的老北京來說,也從中想要找尋自己想要追尋的城市烙印。

而同樣作為展現京味的《芝麻衚衕》卻一路口碑暴跌,當時在宣傳的時候,就以京味為主題,特彆強調了「非遺醬菜製作工藝」,很多人期待老手工和傳統技術的展現。

當觀眾懷著希望去看的時候,最近的劇情卻一直糾葛在幾個人的感情和糾紛之中。

劇情中主要講述的是嚴震生一家人圍繞著醬菜鋪子展開的煙火生意。

從解放前到改革開放前的30多年間,以嚴、牧兩家人為主的老百姓,不管在事業上經歷過怎樣的波折,在生活中經歷怎樣的痛苦,都能夠互相扶持和風雨同舟。但是在劇情中,過分的強調了矛盾和衝突,從而忽視了事物本身的東西。

據製片方的信息稱,為了更好地將這一門非遺記憶呈現在觀眾面前,劇組深入學習了距今已有489年歷史的京城老字號「六必居」醬菜廠了解製作工藝。在劇中還大量的選用了真正的老字號六必居作為道具。

僅僅鹹菜這一個的道具,在劇中就足足用了6000斤。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才發現這個電視貌似和醬菜工藝扯不上關係,除了第一集之外,似乎對不起這些貨真價實的醬菜。

影視作品中對這個劇的評價,雖然說從非遺技藝這個角度來說,不能說沒有展示,但是比重確實不是很高,完全圍繞著幾個人的感情線展開,曾經傳承京味文化和老字號的噱頭,實則背道而馳了。

根據片方的介紹,這次想要向公眾展示的是地道的老北京歷史文化,想要通過沁芳居掌門人嚴振聲的生活經歷來還原真正的北京市井文化,但是從1947年到1955年,並沒有真正的還原出北京衚衕的全貌。

雖然存在著很多的詬病,但是這部劇並不是完全就沒有可觀性,有一些還是值得去品味的,比如說演員的精彩演繹,劇組場景和細節的用心。

要說這部劇很多人都是奔著老戲骨去看的,何冰、劉蓓等老北京人的演繹算是可圈可點的。

一直都很喜歡何冰老師的電視,不管是正面角色的宋慈,還是反面角色的宋二,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謂是老戲骨的可圈可點,他是一個正反面人物都能演好的角色,嚴肅的時候一臉正氣,撒潑無賴的時候一身的痞氣。

在國內,很多的老戲骨都過於臉譜化,比如陳道明,唐國強和張國立,生的一臉正氣,演反面人物不免讓人分分鐘跳戲。

但是再好的演員也是需要足夠優秀的劇本去支撐的,要不然就會呈現出一種」面子上強勢展示,內在空虛「的情景。

如果說能夠讓人回味的,要數對場景方面的用心。

從第一集開始,一股老北京的濃濃風情就撲面而來,高高的正陽門錢,拉貨的穿著長袍的車夫在街上飛馳的奔跑,一不留神,可以回想到《駱駝祥子》。

各色的酒館門口風裡飄揚,馬夫車拉著沁芳居的老闆嚴震生跑來,一進入四合院,就透著濃濃的老北京風情。一片片灰色瓦房,彷彿穿越時光的縫隙。

在北京街道的兩旁,塵土飛揚,剃頭的師傅,扛著糖葫蘆的叫賣吆喝聲,圍坐著看拉洋片的人,街道上有路人在雜耍,吞劍、頂槍、頂缸、還有演雙簧的,好不熱鬧的景象。

活脫脫一幅」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景象,也正好反映和民國時代的文人墨客反覆詠嘆的京城盛京,這是老北京人的雜耍,也可以讓我們回到七十年前煙火鼎盛的北平城。

在民國的三十六年,第二集俞大爺去嚴家找翠卿要大兒子的時候,正是夏天,他一進門就看到嚴家院子裡的搭建的涼棚和旁邊有很多堆起來的葦席,寶鳳還在叮囑大家不要破壞了魚缸。

其實在北京,一到端午節前後,北京的大戶人家就要開始涼棚的搭建,爭取在天熱之前搭好涼棚好避暑,在民國的北京,又稱為「天棚」。常用的材料有杉蒿、葦席、粗細麻繩和撥棍。

如果想要搭建涼棚,當然不能破壞了魚缸,這些小細節都體現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家常。

除了布景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裡面的京腔京調還是真的去細細品味的。在何冰、劉蓓等老北京人的演繹之下更是多了一番韻味,聽起來如同時聽一場大戲一般。

「豐潤豆,油賽肉;上了屜,香味傳出二裡地;邱坡黃,澀氣強;牲口槽裡權當糧」,

「蜜蜂追耙采芬芳,錯把醬缸作花鄉」。

「砸的是招牌,丟的是臉面」這些老北京的俗語讓我們倍感親切,可以很好地鋪墊劇情。

在一起採訪編劇劉雁的時候,談起為什麼要叫「芝麻衚衕」?劉雁回答:因為老北京城裡確實曾經有過芝麻衚衕(分別叫做黑芝麻衚衕、白芝麻衚衕)。

「人在世界中就如芝麻一樣渺小,但芝麻雖小,榨出來的是油」,點名了劇作的主題,也反映了人生百態!

好的劇作是需要劇情作為基礎和鋪墊的,所以場景和道具都是面子,而真正的裡子和富有內涵的東西和還是要靠嚴謹的邏輯思考和對劇情的精心打磨!

比如最近熱播的《都挺好》算是一個小本的投入,主要劇情都在家長裡短和工作日常,但是因為很多的熱點話題比如」重男輕女「」啃老「等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在對場景的搭建中,外景的展現都是非常少的。但是卻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源於編劇和導演對人心的深究和對生活的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