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十二”主題理財產品“啞火”,銀行為何一反常態?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R1保本型結構性存款12月12日9:00-15:00當日有售,6個月最高年化收益率4.07%,認購起點5萬元。”12月11日一早,白領蔚晨(化名)就收到了招商銀行系統發來的產品推薦資訊。

4.07%的年化收益率算不算高?到“雙十二”當日,其他銀行是否還會推出更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呢?對於要不要購買,蔚晨有些猶豫。

《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滬上多家銀行網點後發現,“雙十二”專屬銀行理財產品難尋。

往年在“雙十二”期間,銀行都會放出各種收益較高的專屬理財產品以招攬客戶,今年為何一反常態呢?

1

“雙十二”特供產品“啞火”

12月12日,記者來到一家招商銀行營業網點,但並未在宣傳海報、看板等顯眼位置發現帶有“雙十二”字樣的理財產品資訊。

難道蔚晨所言的“雙十二”特供產品並不存在?

帶著疑惑,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詢問了該網點的理財經理,對方稱,“目前確實存在這款產品,在網點、官網APP能夠買到,但網點方面並沒有大範圍推廣,且額度有限,主要還是定向篩選部分客戶,以簡訊形式傳達資訊。”

該理財經理還表示,其實這款產品的收益率與往常相比並沒有大幅度上漲,僅上漲了0.01%。

記者從招商銀行官方網站上了解到,目前該行6個月期限的保本型結構性存款普遍利率為3.68%至3.9%。

一位銀行從業人員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個別銀行可能會存在對客戶小範圍推廣一些期限短、收益高的產品,主要是針對其優質儲戶或存款級別達到百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部客戶做定向推廣。”

那麽,滬上其他銀行是什麽情況呢?

《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在上海的營業網點後發現,區別於往年銀行在歲末、節假日紛紛推出限量款理財產品的現象,今年“雙十二”來臨之際,多數銀行表現淡定,在門口看板處公示的在售及預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幾乎都沒有標注“雙十二”字樣,主推理財產品的類型和利率與平日相比也並無明顯變化,攬儲氛圍並不濃厚。

某股份製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今年本行的攬儲指標早已完成,臨近年末沒有太大的攬儲壓力,所以今年並沒有推廣‘雙十二’的活動產品。”

“這種短期且有較高收益的熱門理財產品需要等到明年初才能有,年初銀行普遍會有新的攬儲指標。”該客戶經理表示,今年投資不景氣,特別是年中時P2P暴雷事件特別多,很多企業及個人存款因此回流到銀行,導致今年銀行沒有太大的攬儲壓力。

另一家股份製商業銀行理財經理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並沒有針對‘雙十二’推出特供產品,還是常規化產品為主。”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1月30日至12月6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148款,較前一周減少了74款,發行量相對穩定;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35%,較前一周下降了0.02個百分點。

從產品收益類型來看,在此期間,保證收益類產品12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4%;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41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7%;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50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2%。

一位國有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今年收益率能夠達到4%以上的理財產品已經不多,極少能夠超過5%,而未來高收益理財產品會更少。

2

銀行力推“銀保理財”

在“雙十二”特供理財產品“啞火”的同時,記者注意到,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的部分網點在當日主推起銀保理財產品,某些銀行還私下贈送蔬果卡、優惠券等小禮品。

“目前該銀行代銷理財產品能夠保障本金安全,複利計息為4.2%至5.3%,期限為3至5年。如果能夠存滿5年,可按照5.3%來支付利息,比其他銀行理財產品要高。”上述某全國性股份製商業銀行客戶經理指著看板對記者推薦起產品來。

那麽,如果提前支取,該理財產品還能保證較高收益嗎?

對此,該行客戶經理稱,“如果提前支取,銀行是根據期限分檔計息的,一年期大約為1.75%,還是有靈活性的。”

目前市面上,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3.74%左右,這種收益率高出同類一大截的產品的確很有吸引力。但是,這款產品為何即能保證保障本金安全,又能獲取如此高的收益呢?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理財資金的投向時,該行客戶經理才對記者稱,“這其實是一款銀保產品,資金是拿給保險公司來運作,雖屬於保險理財,但保單是能夠絕對保障本金安全的。”

僅一字之差,“銀保理財”與“銀行理財”究竟有何區別?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銀保產品雖然看起來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但實際上性價比較低,銀保產品實際上還是保險,且承諾的高收益往往是預期收益率,產品需要較長的運作期,而在5年期間內保險公司運作這筆資金不一定年年都是盈利的。

該銀行人士指出,有可能客戶在提取現金時恰巧趕上保險公司業績不好甚至虧損,那麽承諾的高收益就要打個問號了。因為提前支取相當於退保,需要收取手續費,具體情況還要看每家銀行的合約如何規定。總體而言,如果銀保產品不能長期持有,提前支取後收益普遍非常低。

融360分析師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銀保理財’與‘銀行理財’看起來僅一字之差,但區別非常大,‘銀保產品’是放在銀行代銷的保險理財產品。”

融360分析師分別從風險、收益及流動性等角度向記者分析了“銀保理財”的潛在風險:

首先,從資金投向講,銀行理財資金目前還是主要投向於存款、銀行間資金拆借及逆回購、債券及非標資產,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向了債券領域。而保險理財是可以投資二級市場的,一旦資金操作不當,虧損的可能性還是較大。

從收益的角度講,雖然“銀保產品”動輒有鋼彈5%至7%的收益率,但收益波動較大,收益達標率要低於銀行理財,也就是說到期能否獲得所謂的高收益還要打個問號。

從期限及流動性方面考慮,銀行理財雖然普遍有鎖定期,但可選擇的種類比較多,能夠滿足客戶不同需求。而保險理財產品的存續期較長,一般在一年以上,在剛開始會有十天左右的猶豫期,猶豫期內退保不收取手續費,但是過了猶豫期後,在到期之前退保的話,手續費會非常高。

見習記者 馬嘉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