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護石庫門,留住一份海派鄉愁

石 庫 門

它是讓上海人倍感溫馨的建築。當天色漸晚,窗內暖色調的燈光亮起時,在街燈的映襯下,不由讓人產生家的溫暖。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

石庫門儼然是個小社會,上海市民文化在這樣的太空中逐漸形成。

1980年代以前,大多數市民都居住在不寬敞的老式石庫門裡弄內,廚衛設備都是公用的。

抬頭不見低頭見,怎麽與人打交道,怎麽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燒菜做飯、洗漱衛生安排好?居住在裡的人們自然就必須開動腦筋了。

一早起來拿著鋼筋鍋買早點時都是“張家爺叔早”、“李家阿姨小菜都買好了啊”的招呼聲……

這些石庫門的細碎的日子,花木磚瓦、哭笑吵鬧、起承轉合……是真正有煙火市井氣息的地方。

從某種程度上說,“五方雜居”影響了上海包容與接納的城市性格,“螺獅殼裡做道場”影響到上海人的善於規劃與理財,把資源利用到極致,以及契約精神等。

不過石庫門的現狀也並不樂觀,上海現存較為完整的石庫門風貌街坊不到200處,居住建築單元僅剩5萬幢。

由於長期的不合理使用,主牆體松動、構件老化,現存石庫門裡弄建築的狀況也令人堪憂。

“石庫門保護與改善民生怎麽兩全”也一直是各部門以及相關人士在探索的問題。

“不同城市之間的真正差別應該在建築層面上得到適當的表達。”

——[英] 阿蘭·德波頓《幸福的建築》

目前,上海石庫門裡弄的現狀大致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已經被劃入歷史風貌保護區的裡弄及歷史優秀建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保護,如步高裡、霞飛坊、漁陽裡、集賢村等;

第二種,也是大多數石庫門裡弄的現狀,既不屬於風貌保護區又不是歷史優秀建築,沒有得到有效的維護和修繕,現狀是堪憂的。

上海的石庫門保留和保護歸納為四種模式:

一是具有紀念意義的修繕、保留和保護,比如一大會址。

二是大修改造,這主要是在19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是為改善當時居民的居住條件。

三是新天地模式,複建、維修、仿製,隻保存外貌的純商業開發。

四是局部改建、複建。其中湧現了一些成功的、廣受好評的案例,讓一些石庫門又重新成為上海建築群中的寵兒。

眼下,石庫門保護一個最棘手的難題,就是保護工作與早期開發規劃有矛盾。

一些石庫門裡弄早在10年前,就被列入規劃拆除範圍。正因如此,像虹口的公益坊、閘北的慎餘裡等,都是在開拆後,各方呼籲、努力下,才勉強保留下了一部分。

今年以來,上海不少知名學者聯名發起了石庫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倡議書。本市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石庫門申遺的調研工作,並力爭推動這項工作列進上海的“十三五規劃”。希望通過石庫門申遺,能促進全社會關注和參與,提升大家對上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石庫門保護與改善民生之間,城市更新與文脈保護之間,能否實現魚與熊掌得兼?

本期《海上暢談》,原上海市公家宿舍管理辦公室主任田漢雄將就石庫門的普及與式微的原因、石庫門保護的現狀和實踐與我們進行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