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回鄉記:一個鄉鎮供銷社的興衰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河南報導

2019年春節期間,記者回到了闊別一年的老家——河南省西平縣人和鄉。走在人和鄉一條比較繁華的街道,除了感受濃鬱的年味,驀然抬頭,一扇斑駁陸離的紅油漆大門上方寫著“西平縣人和供銷合作社”的牌匾,分外引人注目。聯想到不久前證監會原主席劉士余履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難免好奇:這個聽起來充滿計劃經濟時代印記,需要絕大多數的90後、00後谘詢父母才能搞清楚的機構,在新時代經營得怎麽樣?

鼎盛

供銷社幾乎是和新中國同時成立的一個組織。1950年,供銷社初建,擔負起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重要使命。

可別小看了這個機構,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在各個村鎮必不可少,無論是柴米油鹽,還是農機化肥,村民們都得到供銷社採購。

人和的供銷社和全國的農村供銷社一樣,在那個“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時代號召下誕生。

75歲的人和鄉政協委員、人和供銷社原主任張連甫是1971年進入供銷社工作的,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繁華和熱鬧場景。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建國初期,為了建立農村供銷社,每個農民都積極入股,每人一塊錢;成立供銷社以後,年年分紅,大家可以到供銷社購買各種生活用品,無論是父親吃飯喝的酒、下地乾活用的犁耬叉耙,還是母親做飯用的油鹽醬醋、做新衣服用的針頭線布,以及孩子們上學用的筆墨紙硯等各種學習用品,都可以在供銷社買到,那時候也只能在供銷社買到。

由於重要,人和供銷社成立之時,自然佔據著街頭最好的位置——毗鄰人和火車站。張連甫說,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處在去人和火車站的咽喉要道,不僅便於裝卸火車,而且從這裡往北乘坐火車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非常方便。

成立之初的人和供銷社下設4個分部門:百貨門市部,主要經營牙刷、牙膏、針頭線腦、布匹臉盆;書店門市部,主要經營筆墨紙硯、書畫文具;生活門市部,主要經營油鹽醬醋、糕餅點心、香煙火柴煤油蠟燭;生產門市部,主要經營釘錘鍬鎬、犁耬叉耙、化肥柴油。

一個供銷社,幾乎成為計劃經濟時期農村鄉鎮的國營百貨超市。

張連甫回憶,當年供銷社地方不夠用,在當時公社政府的調解下,人和供銷社在京廣鐵路西側購買了人和村第四生產隊的10畝地,一畝90塊錢。他們在那裡設立了供銷社倉庫、辦公區、供銷社收購門市部,收購煙葉、蘿卜、白菜等農副產品,然後通過火車運往外地,鼎盛的時候,蘿卜芥菜堆積如山。

1982年和1991年,人和供銷社兩次擴張,先後購買了約6畝土地。建設了油庫和新門市部。新門市部中的生產門市部招牌,還是那一塊老招牌,白底黑字扇形排列著:西平縣人和供銷社,底部橫行寫著“生產門市部”。這塊招牌的一個簡化字“卩”(編者注:同“部”,二簡字,已被廢止),透露了它的真實年齡:40歲左右了吧。

衰落

上世紀80年代後期,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供銷社也日漸衰落。有人給供銷社編過一個脫口說:“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銷社。”人和供銷社也概莫能外,從之前的“風水寶地”變成了“死角之地”。

人和村村南方向開通了一個涵洞,過往車輛都從那裡通過,老供銷社門前從此“車馬冷落”。再加上鐵路一次次提速,舊火車站停靠的列車逐年減少,直至全部取消,這條街也日益荒涼。漸漸地,人們把舊火車站遺忘了,供銷社也隨之被人們遺忘了。

48歲的村民王洪周對人和供銷社的興衰有著自己的看法,“人和供銷社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除了被日益興起的個體經商戶分食市場外,人和供銷社還有一個先天不足的短板——距離漯河市太近,農民們去漯河購買東西很容易,嚴重影響了人和供銷社的銷售力。”

1996年,西平縣供銷總社要求全縣的鄉級供銷社所銷售的碳銨氨化肥零售價,一袋一律不能低於32元。張連甫暗中觀察農民的購買趨勢,當機立斷,降價處理,一袋30元,賣!29.5元一袋,賣!最後一批,27.5元,也賣!

縣供銷社長官聽說以後,馬上派人到人和供銷社興師問罪,張連甫老老實實地對上級長官如實匯報了降價原因。

“人和供銷社東邊20裡是漯河市鄧襄寨供銷社,西邊20裡是漯河市的空塚郭供銷社,北邊11裡是漯河市農用物資批發大倉庫,他們的化肥價格一個比一個便宜,我要是不見機行事,趕緊降價處理,我賣給誰?”張連甫說。

此時,張連甫已經意識到,隨著供銷市場的放開,日後鄉鎮供銷社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

賤賣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外地人王蘭敏銳地捕捉到了供銷社的商機。人和公社生產的全部煙葉、棉花、蘿卜、白菜、西瓜等,都要賣給供銷社,很多人都排隊等候收購,有時候要排兩三天,甚至三五天,這些人的吃喝怎麽辦?

王蘭敏的絕活“炸油條”派上了用場。最初用4根棍搭一個棚兒,生意就開張了。沒想到,他慢慢地竟“炸”出來幾間大平房。

那時候,像王蘭敏這樣,形形色色的小攤小販紛至遝來,活躍在人和公社的集鎮會場。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人和村口的小賣部越來越多。受此影響,人和供銷社日益沒落,甚至有些資不抵債,瀕臨倒閉。

1998年以後,人和供銷社新換了一個長官,開始和全國各地的供銷社一起改製。他賣掉了人和供銷社的3個門面房,總共賣了4.5萬元。

有的供銷社門面房則還沒有來得及賣,就被當地村民佔了。

“如果不是從中央到地方保留有供銷社的建制,恐怕人和供銷社也早被人稀裡糊塗地賣光了。”村民王洪周說。

現在的人和供銷社只剩下生產門市部和生活門市部在經營,這兩個門市部也都承包給了個人。供銷社的生活門市部,更名為“旺角超市”,生產門市部就在其旁邊,兩者佔據的仍然是人和街的好地段,號稱“旺角”。

供銷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主陣地在鄉村,很多農民,特別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農民,在潛意識裡還保留了對供銷社全盛時期的印象。即便現在,他們也會習慣性地把去商店買東西,說成“上供銷社去”。

“儘管過去由於種種原因‘人和供銷社’一度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現在,我們熱切希望‘人和供銷社’能夠經過重建,再度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實惠和幫助。”王洪周說。

文字編輯:周琦

新媒體編輯:王新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