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卡地亞展:生於浪漫,無畏至愛

東雁翅樓的天花之上,時間的輪盤仿佛倒撥回18世紀初,此時,中國的王朝統治者因對鍾表的強烈興趣而越來越多的從歐洲進口鍾表,自鳴鍾齒輪的轉動不僅就此叩開了紫禁城的大門,成為帝王專享的高級玩具,也進一步加速了紫禁城融入現代的進程。

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

輪行隨刻轉,表針按分移。

絳幘休催曉,金鐘預報時。

清晨勤政務,數問奏章遲。

在康熙皇帝1711年所題的《詠自鳴鍾》一詩中,不難看出他的生活節奏已經深受鍾表時間的“支配”,擺脫了自然節律的羈絆,直接皈依於鍾表所標示的物理時間,儼然一副現代人的模樣。

統治階層對鍾表的濃厚興趣,讓西方鍾表製造商看準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眾多帶有明確中國審美觀念、具有東方韻致、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鍾表,在至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見證了紫禁城作為舊宮殿的最後榮光,以及發生在其中的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故事。

“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複特展”,以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與卡地亞製表工坊的一次聯合“修複會診”為緣起,那些曾經凝聚著中西方審美趣味的古老鍾表,在中西鍾表修複專家的手中,再次轉動起來。

那段中西方文化藝術間靈感共通、交融互鑒的舊時光,以及卡地亞170余年歷史中深厚綿長的中國情結都隨之被喚醒。

01

有界之內,是東西交融重塑的經典傳奇,

有界之外,是藝術跨越邊界的永恆探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處於新藝術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彼時大家普遍喜歡曲線型裝飾,喜歡有關自然的素材,於是“花環風格”得以流行,因此這一時期卡地亞為法國皇室設計了大量花環風格的珠寶,諸如鑲鑽花環、繩結、蝴蝶結等等。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為了使婉轉曲折的造型能夠被淋漓盡致地表達,輕盈而易於延展的鉑金首次出現在了珠寶設計中。

20世紀初,當花環風格還廣為流行之時,卡地亞已經在悄然孕育一種新的設計風格,與曲線柔美、枝蔓繁複的花環風格不同,而是追求簡潔的幾何線條與明亮豐富的配色。這樣一種因工業文明所興起的“機械”美學,被稱之為“裝飾藝術風格”。

此時,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東方趣味再度成為歐洲造型藝術的流行素材和靈感來源,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西方珠寶設計師的創意風潮。

Cartier

見證卡地亞從“花環”風格到“裝飾藝術”風格轉變的第三代掌門人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是一名狂熱的藝術愛好者,擁有豐厚的圖書收藏和古物珍藏,並鼓勵設計師自由使用其私人圖書館,從中尋求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在他的引領下,卡地亞作品中處處可見中國文化的影響和東方元素的滲透。

因此展覽第一部分,首先借由電子看板與裝飾背板營造出一幕“私人圖書館”的景象,使得圖書等文本性展品在展覽中不便展示,無法翻頁的問題得以解決。

《中國紋樣圖集》路易·卡地亞圖書館藏書 Cartier

螢幕中不斷打開的書頁上滿是中國文化的“圖騰象徵”,卡地亞的設計師正是通過這些有關中國紋樣的圖集、相冊,萃取出了諸如山水、龍鳳紋、亭台樓閣、江崖海水、如意祥雲、漁樵耕讀等經典元素,以中形西韻的方式將這些元素嵌入了吊墜、項鏈、時鐘、化妝盒等各類配飾中,並且將紅、黑、藍、綠這些西方珠寶中非常罕見的大膽配色運用於設計中,從而表達出對於東方的理解。

擁有“主題色”的展櫃文物組合

每一組展櫃中的文物陳列,更有意從功用、材質、色調、紋飾、圖騰等眾多側面組織展品,讓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藝術品和深受這些藝術品影響的卡地亞配飾相對比,從而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這一時期的卡地亞,對別具中國韻味的色彩組合和層次肌理的把握,以及逐漸延伸出的兼容東、西方文明與藝術品味的品牌審美。與此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西方文化之於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

Cartier

其間,民國外交家顧維鈞的夫人、“東方最美麗的珍珠”黃蕙蘭女士的一件“翡翠綠”旗袍,與來自美國的著名“億萬寶貝”“咖啡館名流”芭芭拉·赫頓女士的一條翡翠項鏈,被分置於相鄰的展櫃中。

絲綢靚麗雅致的藍綠色光澤、無瑕的翡翠綠與舊宮殿的綠色天花相映襯,將展廳中的東方韻味演繹到了極致,仿佛這兩位皆鍾情於翡翠的中、西方女性,正展開著一場有關於人生與愛情的對話。

另一側,卡地亞特製的天堂鳥胸針與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香色綢裝花翔鳳紋皇后吉服,這兩件分別代表西方珠寶藝術和東方織繡藝術成就的展品,一前一後,組合陳列在一個展櫃中,似乎圍繞“吉祥鳥”展開了對話。

胸針上每一塊切割鑽石在燈光下的流光溢彩,同吉服上五彩織線所呈現出的絢爛華麗,交相輝映,仿佛下一刻,這隻代表著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天堂鳥”,就將飛上吉服,與鳳凰一同翩躚,牽出一段段過往的愛恨別離。

Cartier

除此之外,展廳開端處的電子投影也借用了這兩隻“吉祥鳥”的形象,這種對比,讓人深切體會到文化交匯而帶來的美感,以及東、西方文明之間更高層面的默契、文化共通與情感共鳴。

而鳳鳥形象的提取,以及其在展廳中的多次重復出現,不僅實現了展覽的前後呼應,以及展覽氛圍的整體營造,更重要的是,非常鮮明的為我們提示出這是一場極具“女性氣質”的展覽。

02

有界之內,是那些無畏女性的瑰麗傳奇,

有界之外,是這些璀璨珠寶所連接的時空對話。

直到20世紀初期,女性藝術家和設計師,都難以獲得業內以及社會的普遍認可,而女性的服飾審美更是長期籠罩在男權社會審美認識的禁錮之下。這時,渴望參與更多社會活動的女性,開始爭取與男性平等的財產繼承權、教育權利以及政治權利等,在這個過程中,寄托著時代精神的時尚潮流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革。

“東方最美麗的珍珠”黃蕙蘭

出生於1879年的法國人保羅·波列(Paul Poiret)為現代時裝拉開了序幕,而他最顛覆性的貢獻就是將婦女從緊身胸衣中解放了出來。在此之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再一次給女性著裝帶來了更為徹底的自由,更加運動化、休閑而不失優雅的服飾被她創造出來,同時帶動了整個巴黎的風潮,深刻影響了時尚史的進程。

當然,除了香奈兒之外,還有許多才華橫溢的設計師推出了大量適合女性現代生活的服飾,無一例外都表達了全球女性對獲取平等社會權利的“抗爭”,與追求審美自由的努力。

作為香奈兒的閨蜜,展廳中那位斜倚在中國外銷屏風前的卡地亞傳奇女設計師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在與路易·卡地亞相識的年代,就深刻感知到一個“由才華造就命運的時代”已經向女性伸出了召喚的手臂。

作為高級珠寶設計的女性先鋒,貞·杜桑是一個極具個性的人,一個大膽且自我意識鮮明的女人。她對女性解放的強烈渴望,大多通過極具識別性的設計風格傳達出來,而由她直接領導的卡地亞“S”配飾部門,更是廣泛的從動物、植物、視覺藝術與建築中汲取靈感,主動融合了包括埃及、印度和中國等不同國家在內的各種古代與現代風格,逐步形成了一種高度藝術性、風格化的審美哲學,也漸漸迎來了卡地亞探索自身風格的時代。

1936年12月,即位不到一年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同美國平民女子辛普森夫人結婚,毅然宣布退位,成為溫莎公爵的他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特意請卡地亞公司為公爵夫人設計首飾。

擔當此項工作的貞·杜桑希望在珠寶設計上能夠用一種全新的風格來詮釋這種堅貞,最終設計風格硬朗,帶有很強力量感的“美洲豹”胸針、“BIB”項鏈、“老虎”單柄眼鏡和“鴨子頭”胸針都成為了溫莎公爵夫婦寄托愛情珠寶中的一員。

“藍寶石豹型”胸針 拿破破

與此同時,這枚美洲豹型胸針就此以充滿生命力的姿態走進了卡地亞的世界,不過真正讓卡地亞美洲豹形象深入人心的,還要屬貞·杜桑1949年應公爵夫人委託,為她設計、製作的第二枚美洲豹胸針“藍寶石豹型”胸針。

它由一隻點綴著藍寶石的美洲豹與一顆152.35克拉的光面半球形克什米爾藍寶石組成,該枚胸針此次身居展櫃中的低矮一角,雖然不像2004年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那樣備受重視,但依舊無法掩蓋它那兩顆梨形黃色鑽石眼睛中閃爍出的既警覺而又柔和的光芒。

無論溫莎公爵夫婦的愛情故事有多少個版本,展櫃中這些閃耀的珠寶或許可以證明,溫莎公爵在這場曠世之戀中曾傾盡所有,而夫人憑借自身優雅獨立的魅力,更是讓兩人得以幾十年如一日的長相廝守,雖身負世人的指摘,而愛,不過就只是愛。

此後,貞·杜桑還為溫莎公爵夫人設計了多款動物形態的珠寶,這兩位傳奇女性過往的相遇,不僅讓以美洲豹為代表的,彰顯女性獨立與自由的動物形象成為了卡地亞日後代表性的設計元素,更讓卡地亞成為了一個有故事、有內涵的珠寶品牌。

而如今,她們跨越時空之後的再度相遇,無疑讓每一位身處展廳中的現代女性都能共情於她們優雅、自信、熱愛冒險且無畏流俗的一生。

珠寶沉默不語,卻比任何語言更能打動女人的心。珠寶之於女性,不僅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更是她們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成就的標誌。

展櫃中的那一張張女性舊影,背景板上成倍放大的女性形象,以及電子看板中不斷閃現的女性群像,都佩戴著卡地亞首飾,而且無一例外都散發著獨具個人魅力的風采。

這些女性形象與展櫃中的珠寶相配合,讓我們得以近距離領略到了這些歷史上的“大女主”如何借助一件件飾品,引領了永不過時的經典時尚,又如何“掙脫”出這一件件飾品,傳遞出女性堅定、無畏而又勇敢的精神力量,給予了我們對話時代傳奇,致敬無畏女性的機會。雖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擁有這般傳奇,但源自內心的堅毅,就是一個女人最好的珠寶。

03

有界之內,是文化遺產的固有魅力,

有界之外,是突破常規探尋未來的生命力。

卡地亞歷年展覽海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選擇在全球知名博物館中舉辦其當季的新品發布會,而且它們越來越樂衷於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館中舉辦其品牌回顧展,甚至是搭建自己的品牌博物館,借此宣傳品牌價值,傳遞品牌精神內核。

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年舉辦的“Met Gala”,及其同主題展覽都能收割大批參觀流量,2018年的“天堂的身體:時尚與天主教想象(Heavenly Bodies:Fashion and Catholic Imagination)”更是以近170萬的訪客量打破了1978年由“圖坦卡蒙國王的寶藏(Treasures of King Tutankhamun)”創下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記錄(近140萬人)。

可見大眾對以時尚為主題的展覽所表現出的興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即使我們這些樂意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牛仔褲和運動鞋上的人,也難免想去欣賞一下那些穿著考究的人曾經多麽優雅。

在“藝術+時尚”甚至再加上“科技”這樣一種跨界展覽模式,乃至其背後更強烈的文化嬗變已蔚然成風之時,我們無法阻擋,也不必抗拒,不如秉持開放的心態,努力擁抱其建立在敏銳的自我審視基礎上的“未來感”與“現代性”。

Cartier

此次卡地亞展除了在展覽的立意上完成了中西文化藝術的對話,也在潛意識中勾連起參與其風格傳承的每一位浪漫、獨立的男女,甚至在一段段珠寶流轉的故事中,讓我們每一位觀者共情於展覽中對女性的關照,沉醉於其浪漫的意向表達以及強烈的審美輸出。當然,完整的內容表達再配以準確、時尚、前衛的形式設計,兩者共振起伏,便能推動一場展覽向經典化邁進。

請注意展櫃上方的毛玻璃,無疑起到了柔光板的作用。此次展覽中的燈光設計值得所有展覽學習。

如何在故宮午門展廳這樣宏大的建築空間中,展示細小如珠寶鍾表的展品,並且不至於在眼花繚亂中產生審美疲勞,展覽設計總監Nathalie Criniere,這位擅長利用新媒體技術營造驚豔展廳空間和氛圍的法國著名展陳設計師,充分利用各種展品的組合陳列、陣列式陳設,加強了每一件單體展品的表意能量,而眾多新技術在展廳中的穿插運用,更進一步調動了展覽的節奏感,增強了展覽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維度。

銀河另一邊,漫天的心願

展廳中,呈帶狀陳列的鉑金鑽石冠冕,仿佛漂浮在夜空中,展櫃內的“精準”射燈與展櫃上方漫射而下的燈光,非常貼切地“引導”鑽石閃爍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是在展廳盡頭綿延的銀河一般,散落下了漫天的心願。

那一刻,所謂“有界之外”,就像是以獨特的藝術陳述方式及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展廳表現力,完成的一場探索博物館邊界、技術邊界、美學邊界的帶有實驗性質的展覽。

好似有界與無界,就處在這夜與晝的魅惑與澄明之間。

注: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國美術報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