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發發:全國各地在這天開始準備面食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根據民間習俗,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傳 統 來 源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節 日 習 俗

打年糕

年糕是為春節製作的糕就稱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願。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蒸饃

按照老理兒,春節期間忌蒸、炒、炸等炊事。

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要在年前蒸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饅頭外,還有面食。

金世宗後裔完顏左賢中記載滿族年菜中的蒸食有:蒸饅頭、蒸花卷、蒸如意卷等等。

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面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

雖說著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期盼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和美,順利。

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寄托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進入臘月,不少人家紛紛趕製花樣豐富的花饃,張貼喜氣洋洋的春聯,迎接一年一度的春節。

臘月二十八,一定要發日。祝您大財、小財、意外財,財源滾滾,官運、財運、桃花運,運運亨通!

中國面食大觀

在中國,面食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變更,也漸漸的產生了一種特有的面食文化。從各地方的面食種類以及面食的烹飪方法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面食的喜愛。

一碗熱氣騰騰的熱湯面,可以勝過所有的美味,一盤香氣撲鼻的餃子,包涵了無數在外漂泊的遊子對於家的思念。

今天,我們一起探索一下中國的面食世界,看看各地的面食都是什麽樣的,它們又有哪些相似之處,是否能佔據你的胃。

餃子與餛飩

在唐代以前,餃子與餛飩本是一家人,但是由於人們在吃餃子的時候更注重蘸料,而餛飩更在乎湯,所以才有了很明顯的區分。

餃子有煮餃、蒸餃、煎餃等等,而餛飩的種類和名字可要比餃子多得多,有四川的抄手、湖北的包面、皖南的包袱、廣東的雲吞、福建的扁食等等。

有的油辣,有的清淡,總之,一碗餛飩足以讓你感受到一個地方的地域面食文化。

面與餛飩的完美結合,形容的就是廣州的鮮蝦雲吞面。

一碗四川紅油抄手,瞬間讓你感受到蜀地的熱情。

包子

中國人對於包子的偏愛,不分地域,只不過南北方的做法有些許的不同。

北方人的做法是將發面與精心調製的肉餡搭配在一起,而南方人的做法大多都是用死面與新鮮的應季蔬菜作為搭配。

雖然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只要皮薄餡大、鮮美可口,便可以贏得人們的味蕾。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絕對是中國包子界的翹楚,名氣遍布大江南北。

灌湯包,一種妙趣橫生的包子戲法,最正宗的當屬開封淮揚的灌湯包,一種非常獨特的味道。

上海的生煎包是滬上出了名的美味,用油煎出的脆底,加上芝麻與蔥香的點綴,使生煎包別有一種滋味。

要說到港式面食裡的代表,非叉燒包莫屬,面皮雪白,口感柔軟,吃過的人都會說一句“黑鳳梨”。

“皮薄透明,肉嫩蟹鮮”形容的就是江浙一帶的蟹粉小籠,但這是共性,在江南各處,做法也是五花八門。

火燒與燒餅

在面食的世界裡,孿生兄弟絕不只有餃子和餛飩,火燒和燒餅也是一對關係密切的兄弟。但若是說到怎樣去區分,二者有三種不同。

一看面坯:火燒大多都是死面的,而燒餅一般都是鬆軟的發面。

二看芝麻:火燒的表面是不粘芝麻的,而燒餅的表面會有很多的芝麻。

三看餡料:火燒通常是內部有餡的,而燒餅則是實心的,要配著菜一起吃的。

不過也會有例外,下面的這些就是最明顯的例外。

糖火燒是滿族有名的小吃,一層面一層醬,口感又甜又酥,再加上一碗豆腐腦,簡直爽翻天。

皇城裡有名的小吃褡褳火燒,用油將兩面煎的金黃,軟薄的面皮包裹著精心調製的餡料,由裡到外散發著香味,吃上一口,仿佛自己就是京城裡的貴族一般。

驢肉火燒是河北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不過這河北火燒又分為圓形和長條形。保定的驢火是圓形的,講究的是熱餅夾熱肉,而河間的驢火是長條形的,講究的是熱餅捂冷肉。雖然形狀與做法都不相同,不過味道真是沒的說。

說完了火燒咱們再來看看燒餅。

芝麻燒餅,是老北京涮肉的必備。一般燒餅的形狀為,圓形扁狀,外面沾滿了芝麻,咬一口層層酥軟,若是再加上涮肉,吃下去的那種幸福感,無以言表。

山東的周村燒餅,算的上是年齡最大的燒餅了,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製作歷史,酥脆超薄,形圓色黃,看上去就很有食欲。

新疆的烤饢,與烤餅的做法如出一轍,不同的在於,烤饢會有很多的孜然,而且又有油饢、肉囊等等50多個種類。

不同地區的人對於“饃”的概念是不同的,但是歸根結底,饃就是一種無油的主食。不管是烤或是烙,或是像花卷一樣蒸,饃都算的上是最受歡迎的面食之一,而且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人們已經將饃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

在陝西,肉夾饃可謂是種類繁多,味道各異,在陝西隨處可以吃到好吃的肉夾饃。

在西北,有一種極其獨特的面食,叫鍋盔饃。或許是因為太過堅硬而得名,不過由於它“邊厚吸汁不漏湯”,漸漸地它變成了西北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而在東北,人們又給饃賦予了全新的名字,叫饅頭。

把面食吃出了新高度。

在眾多面食中,有那麽幾樣,已經被人們吃出了全新的高度,他們也算是面食界的元老級別的存在了。

面魚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