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祖國頌·堅守在節日崗位:展示非遺之美

“咚咚咚”的鼓聲在西安紫雲樓三樓響起,唐代宮廷燕樂《鼓》帶領全場觀眾夢回唐朝,品味盛唐宮廷音樂魅力。

國慶假期,西安又迎來旅遊高峰。為了讓遊客體驗文化之旅,西安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主管齊興峰一早就來到大唐芙蓉園,為全天大小11場演出做準備。

西安鼓樂始於漢,盛於唐,是內地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因其保留了唐宋以來多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傳統,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西安鼓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西安鼓樂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安鼓樂傳承方式非常原始,樂曲韻譜全由民間音樂大師、樂工、藝人口傳心授至今。東倉鼓樂社建社歷史悠久,古稱“敬祿倉東倉鼓樂社”,至明清時為皇官糧倉所屬,是當時極少數“吃皇糧”的官辦鼓樂社。

“曾經東倉鼓樂社也面臨日漸凋零的窘境。‘文化+旅遊’模式為鼓樂提供了發展平台。西安鼓樂的保護傳承,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幾年來,東倉鼓樂社深耕西安鼓樂文化,搶救了大批工尺譜,培養了一批年輕人。”東倉鼓樂傳承人趙筱民說,鼓樂要堅持原汁原味,傳統的“根”不能變,在這個基礎上要大膽創新。

2006年4月,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旗下大唐芙蓉園對東倉鼓樂開展保護搶救工作。為剛入園的東倉鼓樂社社員配備了新的服裝,在園區紫雲樓搭建了新的舞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為員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

“傳承有序,創新發展,才能讓非遺活起來,不被變成真正的遺產。曾經的規矩是傳內不傳外,現在早已打破了這種規矩。像我就是15歲時開始在東倉鼓樂社研習鼓樂,師父拿著工尺譜,教一句我們唱一句,鼓、笙、箏、琵琶……各種樂器都要學都要會。”齊興峰一邊化妝一邊對記者說,“在研習鼓樂的10多年中,大家收入不高,社員們在排練演出之外還要做兼職,有做代駕、送外賣的,也有做小生意的,直到這兩年大家的收入才有了起色。”

化完妝後,齊興峰從30歲出頭的年輕小夥變成一位須發斑白的唐代宮廷梨園總管。記者跟隨齊興峰從後台來到舞台上檢查道具和設備。“能堅持到今天,我們都有種使命感,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站在舞台上的齊興峰嚴肅了不少。他告訴記者,坐樂全套演奏最少需要90分鐘,觀眾很難有耐心聽完。只有通過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東倉鼓樂,才能更好傳播傳統文化,讓這些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而這正是東倉鼓樂社一直在探索的課題。今年2月開始演出的《鼓》這部劇就是創新發展的嘗試,將非遺東倉鼓樂歷史傳承、記譜方式、演奏形式、經典曲目融入綜合型音樂表演,將大唐樂舞與東倉鼓樂融合,打造出一部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舞台劇——唐代宮廷燕樂《鼓》。

下午4點,記者與近百名觀眾一起受到“邀請”,參加一場唐代宮廷《鼓》樂考試。40分鐘的演出,以非遺西安鼓樂為“魂”,輔以華美的舞台效果、逼真的服裝道具、精湛的舞蹈,觀眾們在與樂工的互動中逐漸沉浸在舞台劇的敘述中——唐長安城一位天賦少年歷經考驗成長為一代傳奇,最終在玄宗千秋壽宴上大放異彩。

“東倉鼓樂傳承人趙筱民研習東倉鼓樂50載、鼓師齊興峰研習東倉鼓樂17年……”謝幕時,舞台上鼓、笙、箏、琵琶等23位樂師一一喊出從藝的時間,全場掌聲經久不息,不少觀眾紅了眼眶。“看這個劇特別有代入感,舞台場景很炫酷。《得勝令》《殿前歡》這些曲子一一告訴大家什麽樣的場景會奏什麽樣的曲子,向觀眾再現盛唐宮廷音樂的魅力。”來自山西的遊客徐嬌告訴記者。

國慶假期,儘管西安秋雨連綿,但東倉鼓樂社每天要完成包括4場《鼓》在內的11場室內外演出。齊興峰和同事們結束了在紫雲樓的演出,又冒雨匆匆趕往湖邊的胡姬酒肆為遊客進行傳統曲目的表演。(經濟日報記者 雷 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