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不住了,今天我想聊點沒趣的

       就,我先給大家講一個老故事吧。

       隔壁韓國有這麽一座橋,特別大也特別老的橋——麻浦大橋。

       竣工與1970年的麻浦大橋已經在首爾靜靜地躺了半個世紀,它的兩端連接了麻浦區和永登浦區,1600米的長度橫跨了漢江,橋上的首爾夜景瑰麗異常。

       不過比起漂亮的夜景,麻浦大橋的另一個名字在民間更知名一點:

       “自殺大橋”(자살대교)

       最早起源於幾次不幸的事故和幾個傷心欲絕的人,隨後便是數不清的失意者“慕名前來”,僅在2007年到2012年之間,就有超過100人在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仿佛在兩百多年後再次陷入了“維特效應”一般,他們來到著名的麻浦大橋結束生命,像是這樣就可以為死亡賦予某種象徵意義。

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了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

該小說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發表後影響極大,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

       對此,韓國首爾市政府與三星生命保險合作,舉辦了名為“我們建設的生命之橋”活動,這項活動由專業的心理學家、廣告製作人和市民團體活動家共同策劃設計,同時還簽訂了諒解備忘錄,一起把麻浦大橋打造成撫平生活創傷、給予生命希望的場所。

       自那之後,麻浦大橋經歷了新一輪的裝修,新的欄杆會在人走過的時候緩緩亮起,浮現出諸如“最近忙嗎?去看看你愛的人吧”“累了嗎?今天晚上好好洗個澡吧”的暖心文字,也有各種各樣美好生活以及美食的照片,激發人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渴望。

       橋上也貼心的配備了生命熱線,可以讓任何人用來第一時間獲得心理谘詢服務。

       如此充滿人文關懷的改造,使得這項活動贏得了媒體與民眾的一片好評,他們稱其“拯救了無數顆瀕臨破碎的心”。

       ——但就從第二年開始,麻浦大橋的自殺人數翻到了原來的6倍。

0

       這個故事我給他起了個小標題,放在這裡剛好:

彼之雞湯,吾之砒霜

       兄弟們,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麽想的啊,我單論我自己。

       我其實是個心蠻大的人,不管是多大的事,我都奔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出發,像我這樣的人,如果真的有一天站在了那座橋上,想必遇到了接不住化不了發不出去的大事了,要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告別。

       你別說,這麽一想象,我好像真的站在了橋上,橋下的聲音熙熙攘攘,說什麽的都有。

       我暫且拋去可能存在的樂子人,我不敢說這些聲音全都是不對的。

       我25歲的青春,確實人生剛剛開始,最美好的年華等待著我。

       我可能不算很甜美的微笑,也確實是我父母最期待看到的東西——即便由於我的“長大”他們很少有機會看到了。

圖源網絡,稍作修改

       這些不是人生的全部,我知道,聲音裡的那些大道理,我曉得。

       但你不應該在那個時候給我灌雞湯,因為我那個時候喝不進去。

       一個啥都理解的人,怎麽會站到那個橋上呢?

       我發現我控制不了這具身體,我的視角慢慢的來到了空中,這群人此刻正慷慨激昂。

       “學習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未來的人生還有大把。”

       “同學關係緊張,師生交往不良,未來的良師益友還有大把。”

       “從此再也無法用悲傷和痛苦激勵鬥志,未來男兒壯懷激烈的鬥志還有大把。”

       由於上帝視角,我看到我原先的身體面容模糊,浮現出了一張張不認識的臉,他用輕飄飄的語氣問了一句:

       可是我現在已經等不到未來了,該怎麽辦呢?

       我忍不住了,決定衝下去理論理論,心想在遊戲裡和祖安隊友互動這麽久今日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但就在我有動作的時候,什麽橋啊人群啊聲音啊全部消失了,連帶著那個模糊了臉的小夥,我的面前只剩下一個電腦,裡面開著兩個網頁一個文檔。

       網頁的標題吸引了我,一個講了那個模糊的臉最終還是跳了下去,另一個則是名為《那個橋上的人兒啊,請給我們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們救救你》。

       我知道我要做什麽了,我在空白文檔的標題處敲下了一行字:

去你大爺的爹味說教

       讓我們回到事件本身。

       作為一個寫東西的,老實講,雖然我很喜歡文章閱讀量高高的,看起來很爽還有錢拿,但我又很害怕自己的文章被人逐字逐句的看——儘管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寫出來的東西就是要給別人批評指正的。

       所以我們一起來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了,要麽是在微博,要麽是在空間。

       我是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有意思的是,在我周圍對這篇文章有非常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評價:

       以我為坐標軸,“長輩們”都說寫得好,句句珠璣引人發省;“同輩們”“晚輩們”則嗤之以鼻,恨不得把這篇文章列印出來撕碎了丟下樓。

       恰好,我還能算是“同輩們”一檔,所以我很能理解其中一派的想法,我會用從這樣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

       爹味十足,一場盛大的PUA。

       文章中的每一句話,單獨讀來都沒什麽感覺,但是通讀下來就讓我有種熟悉感——像是小時候父母在耳邊的嘮叨,還是加強版那種。

       但和父母的嘮叨不同是,這些話出自一個從未出現在我人生中,在我遇到困難時沒有出現過片刻的陌生人。

       他還美其名曰要用五分鐘“救救我”。

       這就讓我產生了逆反心理——在時隔多年的青春期以後,這可能是發作程度最大的一次。

0

       我們都知道一個鐵打的邏輯,就像是你拿到預言家以後所有的悍跳都是狼一樣鐵的邏輯,那就是不要“好為人師”,尤其是不要平白無故用一股“爹味”的話去說別人家孩子。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充滿了爹味的言辭。

       給我五分鐘,讓我告訴你什麽是“人生值得”,什麽是“活著的意義”。

       那麽作者給出的“人生值得”與“活著的意義”是什麽呢?

       是15歲的青春,是甜美的微笑,是悲傷與痛苦帶來的磨練。

       這些東西,也是對一個想不開的孩子最毒的毒藥,但在這篇文章裡,幾乎被按頭般的定性成了活著的意義。

       同學關係緊張、師生交往不良。可能大家都很忙吧,各自照顧自己,不能分心與你。

       這句話更是無恥。

       照這麽說,全天下的問題都可以歸納成“照顧自己很忙,不能分心與你”,這種連我這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都說服不了的話,要怎麽講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聽懂呢?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這並非是我強加給文章的某種“定義”,相反,寫這篇文章時我參考了不少評論,為了讓我的文字更容易過審一點。

       我稱這些話為“最毒的毒藥”絲毫不為過,一個失去愛人的人最怕看見幸福的情侶,這種被稱為“白熊效應”的情況讓這些文字更加扎心。

實驗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

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就是白熊效應

       哪怕是文章開頭的麻浦大橋上的那些沒那麽爹味的真正溫馨文字,在這些一些人眼裡也充滿了嘲諷:

       “最近忙嗎?去看看你愛的人吧”——我最愛的人已經不見了,我想見她

       “累了嗎?今天晚上好好洗個澡吧”——破產的我已經流浪許久了,看來是要洗個澡了

       試圖用這種公式化的、廉價的話語,挽留處於不同的、複雜的、絕望的靈魂,就是一種無恥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所以我很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周圍的人面對失去人生的主角時,他們懂得閉嘴,懂得給他一份安寧。

       可惜,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懂。

       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話,“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我們應該把“鑽石”交到他們的手裡牢牢握緊,而不是站得高高的,訓誡他不要丟掉“鑽石”。

0

爹味說教的背後,是老生常談的教育問題

       可能和“教育”這個詞本身有關係吧,孩子成長總是離不開壓力。

       在中國有望子成龍、孟母三遷,在國外也有越來越內卷的補習班,希望孩子躋身“貴族階層”,這個不是簡單的一句“中國特色”能概括的,只不過由於我缺乏相關的知識,只能以中國的部分情況作為例子。

圖源:紐約時報
凌晨三點給孩子報名補習班的隊伍

       不少家長好像一直都缺乏和孩子的溝通。

       喜歡玩遊戲?遊戲真該死啊,這麽殘害青少年。

       喜歡看動漫這些東西怎麽過審的?上面的審核在幹什麽?

       喜歡玩小卡片?怎麽這種賭博性質的玩具能在文具店賣?

       好像千錯萬錯都是其他人的錯,哪怕自己從來不和孩子溝通,不了解最近孩子的喜好。

       但許多家長不擅長“溝通”卻擅長“說教”,一但發現缺乏溝通釀出的後果以後便大張旗鼓的試圖用說教解決,從阻礙到強行阻礙,從校正到矯枉過正,最終回歸到一句看似大道至簡的話:“我這麽做都是為了你好啊。”

       這裡面的“好”,其實是大人世界定義的好。

       我們知道高考考個重點大學的確是非常有前途的路子,我們也知道彈鋼琴學古箏確實會提升人的氣質形象,多學幾門外語在現在這個國際化的社會也非常有幫助。

       每一個父母的人生都有遺憾,出於淳樸的愛,不希望這份遺憾重演在孩子的人生。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做這些事情只是因為能讓家長開心。

       只不過在家長開心過後,自己在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時就會迎來家長無休止的乾預,他們不想了解你玩的是什麽,只是看到了覺得“不合適”——和挑選補習班時候完全判若兩人。

       同學關係緊張、師生交往不良……這些在大人的視線裡,可能充其量隻算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以後就會好的,未來上班有的是要接觸的人,不在乎眼前這幾十個隻相處短短三年的陌路人。

       家長很少能意識到,在孩子的世界裡,這幾十個人幾乎是他的全部。這段關係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並不能被一句“短短三年”所概括。

一平米左右的空間,幾十個同齡人,幾個老師

我們每個人都要渡過這“漫長”的三年

       行為容易校正,但心理可能在某個環節就受了傷,又沒有“心藥”來醫,於是愈發千瘡百孔。

       “人生最美的年華”“微笑是父母最值得的驕傲”,這些都是站在父輩視角強行加上的濾鏡,切回原相機,可能留給那個想不開的人兒的,只是痛苦不堪的回憶以及對此顯得冷漠無情的參演者。

       這些東西擊碎了他的理智與信念,讓他選擇了本不該走上的路,選擇讓靈魂孑然天地,但那些充滿“爹味”的說教又將它的靈魂拘束在了一個五分鐘的文章裡,展示給所有人。

“一些家長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獨立的人,並沒有認識到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望和夢想。”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布萊德•布什曼(編譯:吳瑾)

0

後記

       “教育”這個話題太大,我這種二十多歲沒有結婚的年輕人好像也沒啥經歷聊這玩意兒,但在“被教育”這方面我們可能比起大多長輩都有經驗。

       畢竟現在的時代和以前不同了,誰還沒有點上學時期的難言之隱呢。

       只不過即便離開學校多年,我依舊很討厭那些不知所謂的莫名說教,尤其是一股爹味的。

       未來可能還會有“請給我十分鐘(一小時),讓我救救你”各種版本出現在未來的網絡上,到時候長大的小朋友們依舊會接過我們的話語權,繼續這個辯題。

       一篇文章改變不了什麽,純屬我寫個爽你聽個樂。

       但我希望看到這的兄弟們的心情都能變得更好一些,不管是是已經成為“教育方”的還是正處於“被教育方”的。

       慘痛的教訓何止胡鑫宇一個例子,不要變成和我們今天斥責的他們一樣。就從我們開始改變吧。

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