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親歷蘇炳添“封神”一夜,我的雙手忍不住顫抖

蘇炳添身披國旗。

當蘇炳添在半決賽裡第一個衝過終點線,賽場大螢幕上跳出9秒83的成績時,澎湃新聞記者的雙手忍不住顫抖。

8月1日這一夜,亞洲飛人的極限第一次被推至9秒83,而亞洲面孔也第一次在電子計時器時代裡出現在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舞台上。

“以我目前的實力,已經是極限了。”

蘇炳添在決賽後平靜如水,但他在不到10秒時間裡所掀起的巨大波瀾,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裡卻久久沒有平複。

這一夜,在蘇炳添衝過終點後所發生的一切,會一直留在我們這些親歷者的腦海中。

蘇炳添霸氣慶祝。

怒吼

“對我現在的實力來說,還沒有絕對實力可以進入決賽,只能盡力去拚一下。”在半決賽的前一天,蘇炳添離開賽場前留下了這句話,“半決賽就當決賽去跑。”

其實在說出自己的決心之前,蘇炳添還不知道,自己的半決賽是一個死亡之組——世界第二的南非百米飛人辛比尼、排名第三的美國飛人貝克、排名第八的意大利選手雅各布斯,還有排名11位的英國名將優加。

“看完分組名單,我覺得這場比賽我就跟自己比,忽視所有人,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最好水準。”

站上半決賽的跑道時,蘇炳添照慣例分毫不差地調整好了自己的起跑器,然後做了一輪熱身跑,隨後慢慢走回起跑線。閉眼、深呼吸、雙手合十,然後在鏡頭前將大拇指和食指擺出一個“一厘米”的手勢……

相比於曾經那個“擼起袖子就是乾”的動作,這是一套全新的“個人儀式”,蘇炳添說,其實就是想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

就連蘇炳添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進步一點點”竟然是男子100米亞洲紀錄的一次巨大飛躍。

發令槍響之後,蘇炳添就處在了領先位置,而且一路領跑,“我就是有了那種腳感,當年跑出9秒91的腳感,突然間覺得和跑道還有起跑器非常粘合,我就知道機會來了。”

揮拳,怒吼,然後坐在地上等待著最終成績,直到大螢幕上第一個跳出蘇炳添的名字,後面跟著9秒83的成績,蘇炳添才一下跳了起來,再次揮拳,怒吼……

偌大的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觀眾席的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蘇炳添的吼聲。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興奮和激動,用蘇炳添自己的話說,還有驚訝和震撼。

“我確實一直說過我們可以跑到9秒85,當時我說我自己做不到,我也希望後來人能夠做到。”蘇炳添終究還是自己兌現了期待,“我今天連自己都震撼到了,也許9秒83這個成績,我以後再也跑不到了。”

焦點

半決賽結束後,蘇炳添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只是快速經過了混合採訪區。半決賽和決賽之間隻隔了2個小時,對於一位32歲並且已經釋放出所有能量的“老將”來說,這段恢復調整期實在太短了。

事實上,半決賽後的混合採訪區裡,中國的記者並不算多,一是因為疫情期間東京奧組委控制採訪流量的原因,二是同一個時段在別的場館還有中國奧運軍團的奪金項目。

除了大部分原本報導田徑的專項記者,一部分記者在採訪完早些時候鞏立姣奪冠後,都已經匆忙趕往另一些場地。

而就在蘇炳添創造歷史之後,澎湃新聞記者的手機裡突然彈出了好幾條同行發來的信息,“蘇炳添竟然跑了9秒83?”“你在現場嗎,他賽後有沒有採訪”“我們報社的幾個記者現在計程車趕過來了”……

那一刻,蘇炳添讓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成了中國媒體甚至是亞洲媒體的中心和焦點。

“羨慕啊,能在現場見證歷史,日本媒體也都炸鍋了。”一位多年生活在日本的朋友發來的一條信息引起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好奇,試著打開雅虎體育的日本網站,果然在這場半決賽之後,頭條的幾篇報導,都是關於蘇炳添的9秒83。

蘇炳添亮相決賽賽場。

“太牛了!半決賽最後有點被追趕上的意思,但即使這樣也是壓倒性的勝利!”

“日本人還在興奮跑入10秒以內的成績,同樣亞洲的中國已經跑到前面去了。”

“令人震驚的成績,太感動了。”

在留言區裡,絕大部分讀者的留言都是對於蘇炳添的讚美和肯定,以及對於日本短跑運動員在未來的鼓勵,這樣的留言在短短幾十分鐘時間裡成倍增長。

在這項從最直觀的感受上展現純粹身體天賦和爆發力的競技項目上,蘇炳添用絕對的實力“跑服”了東道主的觀眾和粉絲,或許還有包括更多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田徑粉絲。

而在決賽後的混合採訪區裡,早早就已經聚集了大量從不同場館趕來的中國記者,由於人數太多,賽場負責媒體採訪的工作人員還把原本分割兩塊採訪區域的鐵馬移開,但即便如此,由於流量限制,還是有很多記者只能站在混合採訪區外。

原本隻規定了90秒的採訪時間被延長到了10分鐘,除了還在慶祝百米奪冠的雅各布斯,大部分運動員已經從混合採訪區離開。

而當採訪結束中國記者逐漸散去,澎湃新聞記者突然看到,一群日本記者正圍著剛才負責記錄蘇炳添採訪內容的現場工作人員,向她詢問著剛才蘇炳添所說一切……

嘗試

蘇炳添確實在賽後說了很多,他感謝了國家、粉絲、教練和領導,還有自己的家人的支持;回顧了從第一槍到半決賽再到決賽中間的心態變化和比賽過程;他也敞開心扉暢談了延期一年對他的影響和衝擊。

而在10多鍾的採訪裡,澎湃新聞記者感觸最深的卻是——蘇炳添提到了他在2020年上半年訓練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0年在封閉備戰的時候,成績也不比今年的成績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沒有比賽,然後在5月底的時候就訓練過度,就出現了一些骨裂,然後看到鑽石聯賽取消,國內所有的比賽都取消,我自己就請假回家了。”

蘇炳添祝賀冠軍雅各布斯。

這就是蘇炳添之所以能夠在31歲依舊成為中國短跑領軍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對任何情況,他都極度自律地完成訓練計劃;不管年齡多大,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成績,將技術推進到新的高度,他都願意做出改變和嘗試。

2014年,蘇炳添就調整了自己的起跑腳,彼時,他坦言自己連怎麽跑都適應不了;2018年,他刻意改變了自己的擺臂動作,還嘗試了改善跑步過程中腳掌落地後的發力——那時,他已經29歲了。

一位熟悉蘇炳添的圈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其實蘇炳添自己一直在琢磨他的技術,他自己的主動改變和思考是不斷提升的關鍵。”

“今年上半年還在步幅上下功夫。”在賽後接受國內媒體《田徑大本營》的專訪時,蘇炳添也說,在東京奧運會的跑道上,他的步幅和以往又有了些許改變,而這些改變正是創造歷史的基礎。

“1月的時候,專門去練步幅,但是當時腳戳傷了一下,所以後來沒有強行做調整。”

的確,這些嘗試並不是所有都能幫助到他,就像他所說,有一些帶來了傷病,他選擇放棄,但有一些帶來了積極的進步,他就繼續打磨到完美。

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

燈塔

當然,蘇炳添給中國田徑甚至是亞洲田徑留下來的不僅僅是紀錄,還有他不斷突破的經驗。

在比賽結束後,蘇炳添的主管教練蘭迪·亨廷頓發了一段很長的朋友圈,感謝了這個超過12人的大團隊對於蘇炳添的幫助,其中不僅有醫療師、體能師、營養師和科研人員,甚至還有生物力學專家。

“感謝保羅·法爾曼彌補了我們在醫療方面的空缺,感謝體能團隊告訴我們在爆發力和力量上如何訓練。”

蘭迪·亨廷頓將蘇炳添的突破歸功於整個“複合型團隊”,“還要感謝曼恩博士填補了我們在技術知識上的巨大鴻溝。”

而這也是蘇炳添希望能夠為中國短跑甚至是中國田徑在未來帶來的幫助。

“我們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這一點(站上奧運決賽)了,我希望我們後面的年輕運動員,可以借鑒我的訓練手段,然後調整,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

站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裡,蘇炳添說到了劉翔,“劉翔就像是中國田徑的開路人”。而如今,蘇炳添成了下一座燈塔,把劉翔給他帶來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