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的悲情名將:對蜀漢忠心耿耿,卻因幾個文官慘遭滅門

在蜀漢集團的所有武將中,魏延應該是不容忽視的一員猛將。在蜀漢前期,他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一員驍將;到了蜀漢後期,魏延又成為了蜀國的擎天玉柱,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軍方大佬。

但是這樣一位驍勇善戰的猛將,最後卻落得了三族被夷滅的下場。這個悲劇的結局,也與他生前的風光形成了鮮明對比,說來也不由得感歎。那麽位高權重的魏延,究竟是怎麽死的呢?不少人可能會立馬想到,魏延是謀反不成才被誅殺的。

但是,這畢竟只是小說家言。此事見於《三國演義》第105回,在諸葛亮死後,魏延終於暴露出了自己的野心:“(魏延)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而這段對話,後來也成為了無數讀者的談資。

在這裡,筆者要說明的是,小說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所以刻意抹黑了這員對蜀漢集團忠心耿耿的大將。然而在事實上,魏延卻是死於和楊儀的爭權中;而這,也是諸葛亮為了荊州集團能繼續把持朝政,所體現出的一個自私表現。

魏延與楊儀不合,這是蜀漢集團內部,一件人盡皆知的事情。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可以看到,魏延出身行伍,身上自然有一些魯莽之氣。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些武將在前線為國家出生入死,反而還要受到一些文人的排擠,當真是諷刺至極。很不巧,魏延得罪的,便是心胸狹隘的楊儀。那麽兩人的關係究竟惡化到了什麽地步呢?據《三國志·費禕傳》記載:“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

儘管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已經如此激烈而又明顯了,但是諸葛亮對此放任不管態度,才是造成了魏延悲劇的重要因素:“亮深惜儀之才乾,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值得玩味的是,就連孫權都知道魏延和楊儀不合,會對後來的蜀漢集團造成不良影響。可諸葛亮對此的態度,依然是不聞不問。《三國志·董允傳》注引《襄陽記》曰:“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在諸葛亮死前,他曾秘密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按理來說,魏延作為征西大將軍,是蜀國最為重要的一位武將,他是有資格參與這場會議的。但是諸葛亮卻將他排除在外,將自己手上的軍權,特意交給了與魏延不對付的楊儀。這樣一來,魏延豈能服氣?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可以看到,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終於因為爭奪兵權而爆發了。為此,兩人還上書劉禪,互相指責對方有謀反之意。

在此情形之下,諸葛亮一系的蔣琬、董允等人,在朝堂之上給了魏延致命一擊:“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這樣一來,魏延最終失去了劉禪的信任。沒辦法,魏延只能采取最後一個辦法,他想比楊儀先一步到達成都,面見劉禪以訴說原委。

但是,楊儀卻不肯放過魏延,他先是派遣何平對魏延進行攔截,然後又令馬岱對魏延下了死手。在後者叱責之下,魏延手下計程車兵一哄而散,而魏延也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總的來說,魏延從始至終也從未生出過謀反的念頭。即便後主劉禪不信任他,魏延首先做的,也是想要先到達成都來自述清白。否則以魏延的軍事能力,就算投奔到了魏國,也能有一個很高的地位。對此,陳壽在《三國志·魏延傳》中也證明了魏延的清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說到這,還有一個疑問:諸葛亮、楊儀等人,為什麽要這樣排擠魏延呢?其實,這主要是諸葛亮自己的私心在作祟。一方面,魏延是“部曲”出身,也就是劉備的私兵。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屬於劉備的元老集團。從魏延被任命為為漢中太守來看,劉備對其還是非常信任的。而諸葛亮、蔣琬、楊儀等人,卻都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這樣一來,雙方難免會產生矛盾。

另一方面,魏延既具有冒險精神(見於子午谷之謀),這與諸葛亮謹慎行軍的風格背道而馳。諸葛亮其實也擔心自己死後,魏延不會遵從自己制定的國策,從而難免會給將來的蜀國帶來災禍。

從這個動機出發,諸葛亮在魏延之死中,的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楊儀,則是明面上的一把刀罷了。魏延死後,蜀國實力再次下降。在蜀國後期,明面上的文臣武將都因為諸葛亮的任人唯親,而出現了嚴重斷層,最終成為了蜀國滅亡的一大隱患。不知諸葛亮了解到這一點後,他會做何感想?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