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師壓力圖鑒:超九成學生覺得同學比自己優秀

熬完夜就開始後悔

考完證總擔心太水

身邊的人什麽都會

搞得我想自己主動閉嘴

其實你不是唯一一個

華師人心理健康情況數據分析來了!

“朋友圈的每個人,都過得比我好。”刷朋友圈的時候,你是不是常常有這種感覺?朋友圈給人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自我展示管道,也讓人們在與身邊人的對比落差中陷入焦慮與自我懷疑。

為了解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華師心理谘詢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18123名在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其中華師學生16133名,佔比89%。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借此機會,小晚採訪了谘詢中心副主任蘇斌原,從完備的研究數據入手,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華師人的心理狀況,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成學生處於重壓力狀態

從調查樣本的總壓力值分布可見,華師學生的心理壓力呈現了典型的偏鋒態分布。超過七成的學生心理壓力在可控範圍,不到三成的學生承受著相對較大的心理壓力。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壓力是較低的,但部分學生的“重壓”狀態,應引起重視。

為什麽他們都比我優秀??

超過90%的學生認為身邊優秀的同學很多,造成了中等強度的心理壓力(壓力值=2.48,壓力值在0-5範圍),進而產生了焦慮。近80%華師學生會對自己績點不滿意。

每一個進入華師的學生都會經歷一段“相對平庸化”的過程。進入大學後不是同學們變差了,而是更加優秀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比較的群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2017年高考分布的分布來看,每位考進華師的大學生都至少打敗了全省90%的對手,文科相對競爭更加激烈,需要打敗全省97.68%,PK掉全省30萬的考生,顯而易見,每位考進華師的同學都很優秀。“這更需要學生改變認知,調整對自我的認識。”蘇斌原說道。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需要對不同的人群進行分組,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和他們在相近的“群組”以及和他們帶著同樣標簽的人。簡單來說,人們總是習慣與身邊的人進行比較,來獲得自我的歸屬感與自我認同感。進入華師後,很多同學還抱著像中學期間那種“鶴立雞群”的光環效應,但因為身邊的人群體變了(都來自全省最撥尖的10%),結果發現自己卻變成了陪襯的那隻“雞”了,從而產生嚴重的失落和焦慮情緒。

男生在情感問題上壓力更大?

調查數據中,男女生比例約為1:3,在男女總體壓力值的對比上,女生要顯著高於男生。

而男女生在各項具體壓力值的分布上,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在“學習”、“個人發展”、“環境”方面,女生會感受更大的壓力;讓人意外的是,男生在“親密關係”中感受的壓力比女生高,戀愛、失戀、找不到男女朋友等情感問題造成的壓力更大。

不同年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數據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存在顯著的差別。

對於每個年級的學生而言,總有那麽一件事情,具體而微地反映著他們的憂慮:大一,一切對是嶄新的開始,期待一段愛情,還是選擇一個心儀的社團?對於新生,“人際交往”壓力是最大的;大二,課程逐漸增多,考試的難度也在遞增,“學習”壓力直線增加;到了大三,“經濟”壓力讓更多學生煩惱;各奔西東的大四,人生的分岔路擺在了他們面前,選擇就業、考研、出國……在“個人發展”的問題上,大四學生顯得壓力重重。

84.7%的學生對體能測試心存恐懼

“學業”問題的發生頻率極高,約有四分三的學生認為課程負擔重、課程乏味;同時,超過八成的學生擔心著就業問題。對此,蘇斌原表示:“以前大學生在大三大四才會擔心就業的問題,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剛進大學就會有這種焦慮。”對就業的焦慮,衍生了“考證熱”的現象,約62.15%的學生對考證存在著壓力感,其壓力值達到了2.71;值得一提的是,84.7%的學生對體能測試心存恐懼,亦有24%的學生對逃課行為感到有壓力。

父母的期待,也是一種愛的負擔

“發展”問題上,擔任學生幹部或社團工作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原因,約71.8%的學生對此感到困擾,壓力值為2.10;父母的期待也是造成學生壓力感的來源之一,壓力值為稍高的2.61。對於學生來說,父母的期待即是一種鞭策,但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對此,蘇斌原談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過高的,雙方應該更多地嘗試溝通,父母也應該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造成太多的壓力。”

強求自己八面玲瓏很心累

“人際”方面造成壓力的類型很多樣,總體造成的壓力值也較高,他人評價、被人誤解、與同學之間有矛盾等問題的產生頻率都超過了五成。對此,蘇斌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實際上,平日裡只要沒發生激烈的人際矛盾,同學們大可以坦然地承認自己社交能力的不足,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做到八面玲瓏的,試著去接納自我,理解與人之間的差異。”

合理的人際交往狀態:

對所有人以誠相待

與多數人和平共處

跟幾個人常來常往

有一個人親密無間

每年心理谘詢人數達2700

近十年來華師進行心理谘詢的人數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人數穩定在2700左右,其中大學城與石牌的谘詢量相當,電話谘詢的數量則不斷減少。兩校區谘詢中心每天接見約15位學生,每天的檔期基本排滿,其中,男女比例約為1:2,實際上遠遠大於華師總體的男女比例,可見男生更傾向於求助心理谘詢。俗話說“菜花黃,人癲狂”,每年的三、四月、十一月,是各類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但學生對心理谘詢的接受度在近十年有大幅度提高。

進行心理谘詢並不等於有心理疾病

在心理谘詢中,情緒、情感問題是主要的,人際、學習等現實困擾次之。

95%的谘詢學生只是因為心理困擾與適應性的問題,從而選擇進行心理谘詢。對此,蘇斌原也解釋道:“進行心理谘詢並不等同有心理疾病,通過數據我希望給大家傳遞一個觀念,有心理困擾,找心理老師求助,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什麽時候需要心理谘詢?

有些消極情緒會長期影響我們,還有一些突如其來、劇烈衝擊我們內心的莫名階段,同樣需要專業的谘詢才能更好地調解。

例如,當你在某些時候覺得孤獨或者想找人說說話;當你的工作、生活、情感壓力過大;當你的某些行為,例如洗手、關煤氣,表現出十次以上的反覆,抑或對某一事物頑固地不斷思考,持續了一段時間;當你的人際關係一直遭遇挫折,對自己格格不入的現狀感到痛苦......甚至,不管什麽原因,如果你覺得自己被某種不良心情壓抑超過兩周時間,並且這一情況還在持續,那時候的你,都是需要參加心理谘詢的。

學會與你的負面情緒做朋友

對於心理谘詢,很多學生會存在誤解,認為這是聆聽人生導師指點迷津的過程,只要心理谘詢師一句話,就能點醒自己,解決一切問題。“心理谘詢不會去說教,不會像老師在課堂上那樣教你怎麽做。”蘇斌原說。實際上,心理谘詢更像是谘詢師與來訪者關於受訪者“自我真相”的探秘旅程,受訪者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放下心理戒備,主動溝通,同時還需要有一點勇氣,去了解一個真正的自己。

“最近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有情緒困擾、嚴重情緒問題的人,比如說抑鬱症,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便是心不由己。他們的心情是難以靠自己去調整的,有焦慮症的人,即便我們告訴他不要焦慮,那也於是無補,因為焦慮症,實質上是對焦慮的焦慮。因此,我們更常用的處理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去覺察並接納焦慮,學會跟自己的焦慮對話。當他們能接納煩惱,與“焦慮”對話時,就不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煩惱了。”

如何進行心理谘詢

①谘詢師都有固定的值班時間,每次谘詢的時間限定為50分鐘。

②根據首次評估的情況,谘詢師合理安排學生後續的谘詢周期。

③學生與谘詢師在谘詢關係以外的一切接觸,都是不被允許的。谘詢關係是限定於谘詢中心裡的。這樣即是為了避免學生對谘詢師生活的過多打擾,也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快地、獨立地自愈。

④對於情況較為嚴重的學生,谘詢師會與學生進行長期的一對一對接,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谘詢關係。如果學生覺得谘詢師確實不適合自己,在一段時間的工作後,學生有權利更換谘詢師,但不能同時與多個谘詢師進行工作。

心靈調節小技巧

五月高溫很容易讓人精神疲憊,除了心理谘詢外,蘇斌原老師還分享了一些心理調節的小技巧,希望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調整狀態,到達自省、自愈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