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螺鈿:驚豔世界的中國傳統奢侈品工藝

在介紹螺鈿之前,先介紹下圖的琵琶,這個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在流入日本的中國十大稀世珍寶中,超越了南宋曜變天目茶碗,排名第一,由此可見螺鈿工藝的歷史與地位。

年代:唐

價值:傳世孤品

質地:螺鈿鑲嵌樂器

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唐)

收藏地:宮內廳正倉院北院

螺鈿是我國傳統家具上常用的材質,螺鈿又名“螺甸鑲嵌”、“螺甸”、“螺填”或“鈿嵌”等,即用貝殼薄片做成花紋嵌在器物上的裝飾技法。明代黃成《髹飾錄》關於“螺鈿”的解釋是:“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

螺鈿主要取材於蚌殼,將其珠光層加以磨薄磨光加工成薄片後,做成製成花紋、鳥獸、人物形象,嵌入預先雕成的凹形圖案內,再髹上一層光漆,之後磨平拋光使其露出鈿片,就製成了色彩豔麗的嵌螺鈿器物了。

螺片與漆,一個閃爍如星,一個漆黑如夜,它們的結合,令人想起晴朗夏日星光璀璨的夜空。

我國螺甸鑲嵌歷史悠久

我國的螺鈿裝飾技法,歷史悠久。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將蚌殼鑲嵌在漆器上作裝飾了,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螺鈿器物當屬從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螺鈿器物,如1956年在河南陝縣上村嶺虢國墓中發現的外壁鑲嵌著6個蚌泡的漆豆,1964年在邙山龐家溝西周墓中發現套在瓷豆外的嵌有蚌泡的漆器托殘片等。

此外在北京琉璃河西周墓中出土了一批在西周漆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漆器。這批出土文物中有一些漆器上嵌有蚌片,如漆豆、漆罍等,其中漆豆深盤,精把,盤上用蚌泡和蚌片鑲嵌,與上下的朱色弦紋組成裝飾紋帶;豆柄則用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與朱漆紋樣組合成饕餮圖案。這些考古發掘出的嵌蚌器物證實了早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民們就已熟練的掌握了螺鈿鑲嵌技法了。

螺鈿技術以後歷經發展,至唐五代時達到很高水準,如在河南三門峽出土的“雲龍紋嵌螺鈿漆背銅鏡”和蘇州瑞光塔發現的五代“嵌螺鈿經箱”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此外在本文開頭介紹的日本正倉院所藏唐代螺甸紫檀五弦琵琶琴,證明唐五代時期這種工藝已有較大的提高。

宋元時期的螺甸工藝更為流行,宋代螺鈿漆器,多在黑漆底上鑲嵌白色螺甸,有的還在鈿片周圍嵌加金銀絲,使螺鈿嵌結牢固,色彩也更為富麗。

宋元 黑漆嵌螺鈿花鳥紋盤明清螺甸製作達到鼎峰

明代是漆器的發展和繁榮時期,當時出現了厚螺甸與薄螺鈿鑲嵌並存的局面。厚螺鈿又稱為硬螺鈿,使用的鈿片質地厚實,色彩較為單一。取材於色彩不太濃豔的老蚌、王珧、車磲等貝殼,其厚度通常有0.5~2毫米,薄螺鈿又稱為軟螺鈿,是採用色彩比較濃豔的鮑魚殼加工製成柔軟有彈力的薄片,具有美麗動人的珍珠般的光澤,其厚度在0.5毫米以下,有的只有0.07毫米左右。軟螺鈿在製作上要求工匠有較高的技藝。

明末清初鑲嵌螺鈿工藝品的製作達到了高峰,宮廷造辦處內有專門工匠製作皇家禦用的嵌螺鈿器。其數量眾多,品種豐富,小到瓶、盒、杯、盤及文房用具,大到家具等無不用五彩繽紛的螺鈿鑲嵌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圖案來裝飾。還有一種嵌螺鈿的漆木器,所嵌的螺鈿高出漆器或木器的表面,形成了浮雕或高浮雕的圖案,稱之為“鐫甸”。

螺鈿嵌是我國傳統家具上重要的裝飾技法,它融鑲嵌、雕刻、繪畫於一體,藝術價值極高。因為嵌螺鈿家具上的“螺鈿”均選自江河湖洋中的老蚌、王珧、車磲或鮑魚殼等較為名貴的材料,製作成本較高,故在古代社會裡被視為珍品。而且由於年代的推移和氣候、溫濕度的變化,嵌螺鈿家具極易出現開膠掉漆、螺鈿嵌件脫落等損毀現象,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更是寥若晨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