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魯迅與海涅如何連接中德文化?

海報 本文圖片由建投書局提供

5月16日,“2019大師對話:魯迅與海涅——中德文化交流之夜”在建投書局舉行。活動由魯迅文化基金會、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魯迅文化基金會上海辦、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德語系、建投書局等承辦。

虹口區文聯主席陸健在致辭中表示,170多年前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之一,在很長時間裡扮演著中國與西方交往最密切的角色,而虹口北外灘更是文化名人雲集,魯迅在虹口生活了十年,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批雜文抨擊黑暗勢力和不公正形象,積極支持進步文學青年創作活動和左翼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學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大師對話:魯迅與海涅”系列活動在虹口舉辦,希望以此為契機,推進中西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之間相互理解。

活動現場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王錫榮介紹,德國詩人海涅長期對中國保持關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海涅作為《奧克斯堡總匯報》的記者關注著這場戰爭,有多篇報導談到中國。當時歐洲媒體大多數同情英國,而指責中國為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但海涅卻相反,明顯表現出同情中國的態度。把英國侵略者稱為“紅毛生番”,在報導裡嚴厲抨擊英國的偽善。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簽訂《南京條約》結束,歐洲媒體大肆美化和掩飾英國人的暴行,海涅卻在1842年12月4日《盧苔齊婭》第52篇報導裡,再次指責英國在中國犯下了海盜的罪行。一直以來,海涅對中國排除俗見,投注了同情目光。

中國文學界對海涅的介紹,起步並不太遲。1901年辜鴻銘的英文著作《尊王篇》引用了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的兩段詩。之後,魯迅、胡適、郭沫若等陸續有所翻譯,到1920年代形成第一個高潮,如郭沫若、成仿吾合譯的《海涅詩四章》,但多為散篇詩作。1928年馮至翻譯了《哈爾茨山遊記》,開始出現整本書翻譯。海涅的《還鄉集》等多種詩集接連出版,成為中國文學界關注的德國文學重要代表之一,僅次於歌德。

魯迅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就關注德國文學。他的藏書裡有好幾種海涅著作,1927年魯迅到上海定居後,買了日文版《海涅詩集》。1933年7月購買論文集《海涅研究》。1914年,魯迅就用文言翻譯了兩首《海涅的詩》,刊登在《中華小說界》雜誌上,可能是中國最早翻譯的海涅作品。

1933年,魯迅從日本人的評論集《海涅研究》中,選譯德國作者毗哈的《海涅與革命》。

文章指出,海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好朋友,也是當時最具爭議性的人物,直到死後很久,他一直被“卑劣漢和反動者們”攻擊,因為海涅“射著了他們那躲著的正身”。

文章引用恩格斯的評論,指出海涅不是自覺的社會主義者,甚至不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但他是不屈不撓的革命者,也是當時眼光最遠大的詩人。王錫榮認為,魯迅翻譯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強調指出海涅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糾正當時人們普遍把他作為浪漫詩人,甚至情詩作家看待的流弊。

海涅塑像

據了解,本次在上海舉辦的“中德文化交流之夜”是“2019大師對話:魯迅與海涅”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站,今年也是“大師對話”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開展的第六年。“大師對話”以魯迅作為鏈接世界文化的符號,對話其他民族的文化大師,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探求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