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尖上的印度:除了咖喱,印度人絕不能缺的美食還有這個

泰國的冬陰功湯、德國的香腸火腿、日本的壽司、英國的炸魚薯條、法國的鵝肝醬、意大利的披薩......“吃貨”對於一個國家的印象大都是停留在舌尖上的味道,不過,對於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吃貨”表示自己的舌頭好像不太夠用。

一提到印餐,人們容易想到咖喱。

咖喱是印餐最大的特色,但並不能代表印餐的全部。印度地域廣闊,人們的飲食習慣差異也大,北方愛吃油餅,南方人愛吃米飯,咖喱流行於全印,東北人則有自己的飲食習慣。

印度流行吃素竟與氣象有關

每天到中午12點,我們都會迎來一個不得不思考的終極問題——“中午吃什麽”。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人能逃避。而印度人迎來這個“終極問題”的時間會比我們稍晚一些,因為他們的午飯一般從1點半開始。不過他們思考“吃什麽”之前還有一個大前提:吃葷還是吃素?

印度人在“約飯”前一般都會先了解對方的口味,然後再決定去素食館還是葷菜館,以免犯了對方的禁忌。

在印度既有全家吃素,也有全城吃素的地方。北印度的山城瑞詩凱什這個瑜伽聖地就是全城吃素的,如果在瑞詩凱什的你想吃肉,那就得出發去別的城市了。

在印度,吃素並不是為了趕“減肥”的潮流,印度人吃素的歷史可長了。印度教是多神教,認為萬物有靈,這影響了印度教徒的生活習慣。有種說法是,越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吃素的可能性越高,越是社會上層,吃素的人越多。

印度人流行吃素可能還跟氣象有關。

每年的4月到10月,印度相當一部分地區都處於先乾熱後濕熱的氣象中,乾熱時節,40度以上的氣溫是家常便飯,濕熱時,最高氣溫常常也有35或36度。

這樣的條件下,肉類難保存,易腐爛,古代又沒有冰箱。蔬菜的保存就相對容易點,尤其是印度人最常吃的土豆、蕃茄和洋蔥,最熱的時節,蕃茄保存一周沒問題,土豆和洋蔥保存的時間就更長了。自然條件的束縛使得一部分人選擇了吃素並堅持了下來。

然而,素食者對素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最為嚴格者連雞蛋都不吃。

這可能與你想象中的素菜不太一樣

說到吃素,你可能會想到中國素菜的做法,以為印度的素菜也是如此。然而,印度的素菜跟中國的素菜差別還是很大的。

即便吃素,印度人也喜歡將素菜切碎煮成糊糊狀,而不是吃蔬菜葉杆。印度的“混合蔬菜”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把各種蔬菜葉杆混炒,而是做成一缽糊糊,根本看不出來混合了哪些蔬菜。

吃素的印度人佔少數,大部分印度人吃葷。印度地域廣闊,人們所吃的葷也不盡相同。德裡身處內陸,葷菜主要為雞肉和羊肉,輔以河魚與蝦。孟買、喀拉拉、泰米爾納德等地靠海吃海,海鮮多又便宜。

咖喱不是印餐的全部,但印度人是真的喜歡吃咖喱,印度菜常見的做法就是各種咖喱搭配:咖喱雞肉、咖喱羊肉、咖喱雞蛋等等。

一份咖喱肉菜裡,肉可能只有四五塊,其余便是濃稠的咖喱汁。所以,肉少汁多,咖喱菜常讓人感覺不夠吃。還好,印度人對於汁也一樣喜愛。他們常常將汁用杓子舀了澆在盤子裡的米飯上,然後用手攪拌米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團起飯團塞入嘴裡,再舔淨手指上的米粒和咖喱汁。有的印度人說,用手吃飯可以更好地感受食物的味道。

牛奶:被偏愛的都有持無恐

在印度,無論是素食者還是葷食者,對於牛奶的偏愛都是一致的。喝牛奶,吃奶酪、奶豆腐,喝奶茶,印度人一輩子幾乎離不開牛奶。

還好印度的牛奶也便宜,每天早上都可以在雜貨攤買到新鮮的牛奶,一袋250毫升的脫脂牛奶只要17盧比,不到人民幣兩塊錢。如果還嫌貴的話,可以到奶站裡買更為便宜的散裝奶。

印度政府還在居民區附近建了些奶站,廉價向民眾供奶。

一杯茶,一部史

從1841年算起,大吉嶺紅茶已有170余年的歷史。從一棵樹苗到萬畝茶園,大吉嶺紅茶走出了莽莽喜馬拉雅山,成為了印度在世界上的響亮品牌。

在大吉嶺,品嚐正宗的大吉嶺紅茶十分容易。市裡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茶葉店,其中既有燈火通明寬敞氣派的大茶葉店,也有門臉小燈光幽暗的小店鋪。

生於斯,長於斯,這些店裡的老闆和夥計聊起大吉嶺的紅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肚子裡就裝著一部大吉嶺的紅茶史。

要想喝茶,也別客氣,只要提出品茶的要求,他們都會爽快地答應,然後煮上水,擺好茶具,裝好茶葉,沏上一壺地道的大吉嶺紅茶請你品嚐。喝了不買也沒關係,不甩臉色,不罵人,仍然笑臉相送。或許他們願以一杯清茶招待遠道而來的遊客,或許他們更懂經商之道,不會為了一壺茶水失去一個潛在的客人。

我們流連於大吉嶺的茶葉店,喝了一肚子紅茶,也聽了一肚子紅茶的故事。

印度人愛喝茶,尤其是奶茶,德裡街頭,奶茶鋪子隨處可見,還有奶茶小哥會即興表演一下拉茶。只見他手持一把積滿了奶垢的鋁鍋在爐火上晃來晃去,奶茶在鍋裡翻滾,火候已到時,奶茶小哥便高揚起鋁鍋,對著桌子上一字擺開的玻璃杯倒茶,熟能生巧,茶一般都拉得不濺不灑。德裡街頭奶茶不算貴,在陰冷的涼季,喝上一杯奶茶,身心俱暖。

還有一點奇妙的是,印度的茶的發音與中文的“茶”極為相似,乍一聽,還以為是中國的方言。

嗜甜如命的印度人

印度人很喜歡甜,喜歡到什麽程度呢?他們喝茶放糖,飯後要吃甜點,還要嚼點裹了糖的茴香籽清口。逢年過節,他們還會把甜點當禮物送。政客選舉獲勝後,還常與眾人一起分食甜點,以示慶祝。

在吃飯的時候,印度人忘記什麽也不可能忘記吃甜點。對印度人來說,如果飯後不吃甜點,這頓飯是不完整的。當然,印度人喜歡甜不是沒有道理的,甜點可以帶走了飯後滿嘴的油膩,讓人清爽不少。

印度的甜點五花八門,印度人常用英文字母來拚寫甜點的名稱,像拉杜、賈樂比這些洋氣的名字都是印度甜點的名稱,光聽名字實在是很難聯想到甜點。

不過這些擁有“洋氣”的名字的甜品在印度的街頭巷尾卻是隨處可見的,這也是印度人嗜甜如命的一個印證。

中國和印度雖然隻隔著喜馬拉雅山,可是兩國人民卻是熟悉而又陌生。儘管民間都流傳著對方的傳說,可相互又所知甚少。咖喱飯、火車外掛、摩托雜技、印式英語、寶萊塢,差不多構成了國人對於印度的基本認識。

印度人真的用手方便嗎?印度火車真的有外掛嗎?印度抗癌藥為何便宜?呂鵬飛在印度上過山,下過鄉,與印度人朝夕相處三年,親身感受到了這塊土地的神奇。他把自己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不可思議的印度》,為你叩開印度的神秘之門,揭秘印度的種種“不可思議”。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