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紅咖啡店來了,「孤獨咖啡館」也來了,百年咖啡文化折射上海生活方式變遷

咖啡傳入國內已有百餘年歷史,這種口味獨特的飲品如今深受大眾喜愛。在上海街頭,小而美的咖啡館隨處可見,咖啡文化已融入城市生活。8月18日,聚集眾多網紅咖啡館的「2018summer咖樂集市」亮相市群藝館,自閉症患者開的「愛·咖啡」也被邀請到了現場。除了大飽口福,咖友們還能欣賞到咖啡主題郵票、手工羊毛杯墊、古董咖啡器具等好物。

作為集市特邀咖啡店,「愛·咖啡」的咖啡師是由自閉症孩子們勝任的,他們是第一次走出來,在一個開放的場地直面廣大市民。

一進門就問「愛·咖啡」在哪

2014年誕生的「蘆田家的咖啡研習社」,隱匿在上海石庫門裡,每位走進研習社的咖友,一開始都會覺得老闆中島英男很「高冷」,隻一心埋頭烘焙咖啡豆。有人問老闆娘高霞,中島整天不說話,會不會很孤獨?高霞答:「不會,他有咖啡。」他原是一位日本建築監理師,後來移居上海,做人生第二次職業規劃時,決定和太太一起開創一份能做到頭髮花白的事業。兩人選中了咖啡,因為家庭一直有喝咖啡的習慣。從一家咖啡店學徒工做起,經過經年累月的練習和鑽研,中島如今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咖啡烘焙師。他說,自己想要沖泡出一杯「有家的味道」的咖啡。在群藝館的攤位上,研習社門庭若市,顧客接踵而至。「我喜歡喝咖啡,說不清是喜歡咖啡那淡淡的香苦滋味,還是沉迷咖啡豆焙烤地略微有些焦香的味道。」一位咖友說。

「愛·咖啡」的咖啡師們為觀眾演奏《茉莉花》。

中午過後,伴隨著《號手志願者》《茉莉花》的樂聲,由自閉症兒童擔任服務生和咖啡師的「愛·咖啡館」也在市群藝館「開業」了。幾個月前,這家「孤獨咖啡館」因為場地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重新開放後,已有四千多名志願者等待成為咖啡館的「顧客」。咖樂集市上,「愛·咖啡」關注度最高,「顧客」們一走進群藝館就直接詢問咖啡館的位置,爭著排隊領號。還有一群阿姨帶來了向日葵,送給自閉症孩子們。作為集市特邀咖啡店,「愛·咖啡」第一次走出來,在開放的場地直面廣大市民。項目負責人曹小夏說,希望自閉症孩子能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接觸人群,這有助於他們的康復,「我們不需要照顧,我們需要和所有咖啡店一樣,為大家服務」。

與咖啡相伴的老上海記憶

1843年上海開埠,作為舶來品的咖啡,成為趕時髦的新派人趨之若鶩的新鮮事物。1876年,興發咖啡番菜店在二洋涇橋開業,西餐在上海灘推廣普及,咖啡也慢慢為眾人所接受。素來擅於革新的上海人,也把海派文化的個性和風尚注入咖啡中。在老上海人的記憶裡,帶一塊「紅寶石」小方或「凱司令」西點,去德大、東海吃咖啡,聊聊家長裡短、「扎扎台型」,正是當時交際圈的時興。這種滲透在多數上海人骨子裡的咖啡文化沿襲至今。

咖樂集市讓咖友們體驗咖啡製作的前端工藝。

市群藝館二樓展廳還呈現了一個咖啡展,咖啡器具、文獻資料,詳細介紹了咖啡的前世今生。咖啡在漫長歲月裡的製作、品味方式的變遷,折射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著名指揮曹鵬的到來,讓「愛·咖啡」的咖啡師們驚喜不已,戴望塵親手為曹爺爺沖泡咖啡。

民間收藏家蔣國粹收藏了大量的咖啡器具,橫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磨豆機、咖啡壺、泡奶機、咖啡杯、老上海品牌咖啡盒等應有盡有。其中,僅咖啡壺就有手搖咖啡壺、汽油爐咖啡壺、炭燒咖啡壺、電子咖啡壺等,映射出時代的發展,滿滿的「回憶殺」。他的父親曾是洋行裡的職員,小時候每周都會帶他去德大西餐社喝咖啡。80年代,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就在家裡自己磨、自己沖泡咖啡,養成了自製咖啡的習慣。於他而言,製作咖啡時的心情會比味道在記憶中停留更久。「喜歡喝咖啡,很自然就開始收藏咖啡器具。上海德大西餐館的美式咖啡壺、小時候在爸爸朋友家看到的手搖奶泡機,多年之後在不同的場合重逢後,就毅然下手留住了這些老古董。」

這是咖啡文化第一次走進市群藝館。活動的策劃者周蓓麗認為,群文應當努力將服務擴展到更廣泛的人群,為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讓文化館成為各個年齡段、不同人群都願意駐足的文化場所。「咖啡文化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更多咖啡愛好者們能在這個平台中品出文化、喝出新意。」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本文圖片:蔣迪雯 攝題圖說明:在蘆田家咖啡研習社,咖友欣賞咖啡沖泡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