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單色“釉”惑,在宋式美學中體悟瓷道

早前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中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透露出來的宋代生活美學,讓人不由得嚮往。宋人對精致生活的執意追求,己經滲透到各種日常器物之中,香爐、花瓶、茶具、瓷器等都是士人日常起居中增添閑情逸致的載體。宋人對器物“美到極致是自然”的審美觀念,時至今日為後世追慕。瓷人方正便是身體力行的一個,10年研究,6年沉澱,複興中國瓷器美學,誓將單色釉瓷器做到極致。出自其“太一窯”的單色釉,直射出內在之美,不浮不囂、不靡不媚,雖自人工,宛如天開。《易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器用,可以載道。”器物,反映當下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當你融入美器之中,你即能體悟其道。

單色釉,瓷中大家閨秀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因瓷釉所含的不同化學成分,在燒製成後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常見有青釉、紅釉、黃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到了康雍乾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一句看似隨意的詩句,卻道出了宋人在單色瓷器上的美學意境表達。宋人不尚奢華,鍾愛自然,細嚼生活。對精致生活的執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經世之美。它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體現了宋代人們所追求的簡潔、素雅的審美觀念。而這些審美觀念與人們今天在生活中所倡導的極簡主義不謀而合。而另一方面,單色釉瓷器燒製工藝的難度高,使得流傳下來的佳品大多為官窯燒製,而民間流通的數量相對較少。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由於窯變的不確定性,每件顏色釉瓷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絕品。單色釉瓷器歷來在文物鑒賞界享有盛譽,同時也是現今國際市場上的熱門拍品,其工藝水準即使在今天仍令人歎為觀止。

太一窯就是中國單色釉瓷器的一個審美的表達形式。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求一種優雅舒緩的生活方式,掬一杯清茶,把日子過得像瓷器一樣雅致

太一窯堅持的美學源於瓷都景德鎮,傳承於宋、明、清三代。太一窯主人方正,他不僅是太一窯瓷生活美學開創者,同時也是廣州幾家著名Live House(曾經的喜窩、TU 凸空間、廣州樂府)創始人之一,歷經音樂圈最風風火火的十年,最終在藝術收藏中找到心靈淨土。據說他燒出來的瓷器,康熙看了都會沉默。

“我覺得我應該給世界留下一點我的想法和我的作品”,於是,他沿襲和傳承宜興紫砂對線條、對韻味的理解,結合20 多年的收藏沉澱與知識積累,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來恢復漢文化巔峰美學的景德鎮單色釉瓷器。太一窯2013 年就已開始運作,從第一件有突破性的器物——鬥笠碗,到2016 年恢復了康熙豇豆紅的燒製,2017 年恢復了永樂翠青釉的燒製……“瓷器的學問太大,它是需要有傳承的,我們通過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國審美、東方美學進行了沉澱積累和完整的傳承,最後把這單色釉,也就是顏色釉的審美向大家呈現出來。”

豇豆紅

太一窯單色釉以純美取勝,沒有繽紛之色,沒有彩繪加點,單色釉瓷在觀者面前一覽無遺,不但不容有半點瑕疵,更需要直射出內在之美,不浮不囂、不靡不媚、大美至簡。

而取名“太一窯”,方正是希望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超越,有所突破。一個時代的器物代表一個時代的發展,這是將宋代美學和現代生活方式與技術結合的一次嘗試,每一件瓷器的誕生都蘊含著匠人的審美和情懷,傳遞著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氣韻的器物美學。

懷著惜物精神,去輕撫圓潤光潔的瓷體,融於這種獨特審美情景之中

大素尚樸,器物美學本質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器物之美有著謎般熱衷。有人說過:“若沒有器物之美,世界將一片荒蕪,殺心四起。”風雅的生活方式,集中表現了精致的人生態度和“器物精神”。其實,每一件器物背後都有一片精神領地,它不僅是物質化的呈現,其中還有創造者對人生品質的不懈追求,在人與器物、人與人之間達成更多的相互敬仰,讓生活變得更有味道。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推崇“宋式生活美學”,就好比瓷器鑒賞通常應該從器型、釉色、胎體開始著手,剔除表面的虛飾才能看見美的真理。通過還原中國瓷器的基礎器型,可以探尋到中國的造物哲學是建立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基礎上,形式受儒家中庸之道製約,宋瓷整體呈現含蓄、內斂、和諧、雅致的美學特徵。

“每一件單色釉瓷器的誕生,背後都包含著因溫度變化、氧化的程度甚至於自然氣象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帶給人們意外的藝術美感與生命力,這也是單色釉瓷器的魅力所在。”方正說,“燒瓷是不確定系數很高的一門工藝,畢竟土一堆、火一燒,釉層在裡面如何龜裂、流動、填縫,那完全就是釉的自由。”

因為少了彩繪,單色釉瓷展現在觀者面前不容有半點瑕疵,更需要直射出內在之美,所以對技術水準和呈現美感提出更高要求。古法柴窯燒製高溫單色釉,如何控制燒成過程的每個環節是工藝的難點,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甚至滿窯皆廢,需要有豐富經驗的燒窯師傅坐陣把樁。在古代官窯中,常常燒製一兩百件才能得到一件良品。

清代康熙朝的紅釉瓷器因其釉色鮮豔而獨樹一幟,備受人們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紅最為名貴。豇豆紅釉由於燒造難度極大,因此沒有大器,均為康熙皇帝禦用之物。2016 年,太一窯恢復燒製工藝,將無法燒製三百年的豇豆紅重新燒製成功。明永樂翠青釉因其青翠欲滴似冰種翡翠般清澈亮麗而極具迷人魅力,由於燒造難度極大,極為難得,存世量稀少,均為皇室禦用。2017 年,太一窯將永樂之後再無法燒製的翠青釉重新燒製成功。豇豆紅與翠青釉都在慕古學古的基礎上,瓷胎和釉色方面有所創新。

“太一窯瓷器的線條,目標是先超越宜興紫砂,再超越了古人,”這是他們對宜興紫砂潛心研究了十年的成果和自信。太一窯在瓷胎、造型、顏色、韻味、意境、柴窯控制等方面做到極致。無論造型、釉色、紋飾都追求天然完美,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相比宋瓷的陰柔,太一窯的單色釉卻多了一番陽剛之氣。“太一窯單色釉根據魯班尺黃金分割線的內裡規則進行設計,不管是茶器、花器還是文房器,線條都必須充滿力量,活似一張拉滿的弓、繃滿的弦。器型與線條恰到好處後就會產生韻味,最後賦予它思想,它就是有靈魂的器物。”大美而不言,真正高超的技巧,大概就是這種於無形中透出的震懾心扉的力量。

不止如此,玩音樂出身的方正還嘗試用音樂尋器之跌宕韻律,摸索出音符韻律和器物的線條美之間的美學關係,“審美,不但是要有完整的思想,它還要有完美的表達方式。器物身上的每一個線條就好像每一個音符,這首音樂美不美妙,音符首先要準確。如果你要講美的話,你要去細究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線條”,這是他對美學的獨到理解。

歐陽修說過:“道尚取乎反本,裡何求於外飾。”對方正而言,器物美學並不是嘩眾取寵,它是要踏踏實實地做研究,扎扎實實地做事情,本本分分地把自己所學所思所想呈現出來,世人自然會給你公道的評說。言辭語義裡都透著一種不在江湖的淡泊之心,也詮釋了一種“不執著於世人評說”的禪意人生。

閉上眼,讓指尖行走於杯壁,行走於杯沿。每一條行走的痕跡,每一個起伏,若心靜便能感覺屬於瓷器的韻律;還有那些可見,卻不可觸的開片,它就像是頑童,用另一種方式,給你演繹物的和諧圓潤。當茶水流入杯中,與杯壁碰撞出的聲響,有些聲音通透,有些聲音厚重,有些難以言表……這是瓷釉在火中涅槃之後的特別。

瓷意美學,終歸於生活

單色釉“匿大美於無形,藏萬象於極簡”,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器物美學,它更多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變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態度。這種去繁求簡、質樸素雅的審美風潮,彌漫在服裝、家居、建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節裡。

在當今快節奏、加速度的生活中,人們日益浮躁和疲憊,自然而然地亟待渴求一種優雅舒緩、熨帖人心的生活方式,以平複我們浮躁的心相、雅致我們忙碌的生活,“放下忙碌,走過迷失,焚香、品茗、插花、掛畫,把生活過得像宋人一樣雅致精彩”。宋瓷在趨於精致化的同時也越來越貼近日常生活,藝術與生活的充分融合成為宋代的審美風尚,由此催生了宋代美學的休閑情調。這也是鬧市中的我們一直豔羨的。

不需繁蕪裝飾,只需稍作點綴,一器一物足以裝點生活(郎紅釉梅瓶)

每個瓷器,並不是獨立的個體,它能與其他事物融於一體,可以是陳列器、花器、茶器、文房器……不需繁蕪裝飾,只在局部稍作畫龍點睛式的點綴,便能裝點生活,呈現一種簡潔亦不單調的素雅視覺美感。這正是美的包容性。

事實上,太一窯要做的,並非要複原什麽,而是汲取宋式生活美學,為現代人重新搭建了一種有格調的生活方式。所以太一窯瓷生活美學空間經常會參加或者籌辦各類雅集、茶會、分享會,當瓷意美學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瓷意美學源於生活,也終將歸於生活本身,這是一種高階審美

太一窯瓷生活美學空間時常開展各類茶會,傳播瓷意生活美學

“人的審美有不同進階,第一階段是追求美;第二階段叫質樸,即回歸內心,超越物質,也就是日本所推崇的極簡主義;第三階段是極虛,這是一種有思想境界的追求;但極虛狀態需要一種表現方式,虛中求實,即意境的審美,這是審美的最高段位。太一窯瓷器便是最高級審美的求實表現。”

在業內已有聲名的方正不覺得自己是個名人,他表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別人稍微走得早一點,只是一個瓷美學的先行者和生活方式的傳播者”。

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平常之心態賞瓷玩瓷,這本身就是一種禪意的心境,也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這種物我相親的狀態,契合於萬物合一的寧靜自然狀態,才是單色釉的獨特之美。當我們被互聯網信息流裹挾時,不如懷著惜物精神,去輕撫圓潤光潔的瓷體,或觀賞瓷中那些“釉惑”,你會沉醉於這天人和諧獨特審美情境之中,“雖自人工,宛如天開。”當你融入之中,你即能體悟其道。

-END-

文/魚一

圖/太一窯

今日編輯/裡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