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非洲豬瘟仍未結束,豬肉為何降價了?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非洲豬瘟對於豬肉供應和養殖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但不太可能會改變豬肉市場的結構”,在昨日舉行的“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對新京報記者說。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受訪者供圖

豬肉供應的結構性變化

近日,雲南騰衝再次出現非洲豬瘟疫情,農業農村部通報顯示,目前當地已經啟動應急機制,並采取了相應的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措施。

不過,新疫情並沒有加劇豬肉價格的上升,自11月以來豬肉價格回落的趨勢仍在持續,數據顯示,11月上半個月,豬肉批發價降低了近20%。

非洲豬瘟發生以後,國務院、相關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均實施了多項促產穩價的措施,梅旭榮認為,當前的豬肉市場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梅旭榮認為,一方面,全國市場上,肉類供應總體穩定,禽肉、牛羊肉等供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豬肉供應的壓力。另一方面,冷凍肉投放市場的量也在增加。“國內的消費者更青睞鮮肉,但如果鮮肉價格過高,一部分消費者就可能選擇冷凍肉,鮮肉的需求量下降,市場價格也會相應變化”。

非洲豬瘟發生後,我國進口豬肉數量明顯上升,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進口豬肉總量達到132萬多噸,同比增加43.6%。進口豬肉數量上升,是否會進一步促進國內豬肉價格的下降呢?對此,梅旭榮說,“我國年豬肉消費量超過5000萬噸,進口數量雖然上升,但比例仍舊很小,對市場的影響不會太大”。

豬瘟是挑戰也是機會

非洲豬瘟影響下,不少養殖戶放棄養殖,有金融機構估計,今年我國豬肉產量可能下降30%,1500萬噸左右。

這意味著,即便進口量有所上升,但仍舊難以補上缺口。對此,梅旭榮認為,這確實是一個挑戰,但也未嘗不是一個機會,“從健康中國的角度看,我國人均油脂攝入量遠超建議攝入量。營養過剩、不平衡和不良等造成的慢性病如超重、肥胖、心血管病等,油脂攝入量多是因素之一,這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借著這個機會,也可以嘗試調整飲食結構,改善膳食結構不合理的現狀”。

據衛生健康部門發布的膳食結構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食用油攝入為42.1克,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攝入量為25-30克。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達到32.9%,同樣超過《指南》推薦的30%。

梅旭榮說,“從健康的角度看,我國居民的油脂攝入量明顯高於推薦量。倘若能夠借此機會,提醒人們調整膳食結構,減少油脂攝入,對於促進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豬養的少,會影響糧食價格嗎?

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是主要的飼料來源,今年秋收以來,玉米、小麥、水稻價格普遍略低於去年,這是否和生豬養殖數量的減少有關?

梅旭榮認為,二者直接相關的可能性不高,“首先,飼料只是影響糧食價格的因素之一。以大豆為例,榨油之後剩下的豆粕,就是動物飼料。其次,需要飼料的,不只是生豬養殖一個領域,牛羊、禽類等養殖,同樣需要飼料,這些行業並沒有受到豬瘟的影響”。

我國大豆的油脂含量較低,出油率一直低於進口大豆,市場競爭力低於進口大豆。不僅大豆如此,玉米等糧食作物同樣如此,梅旭榮說,“這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國產糧食作物質量較低,但市場價格卻高於進口糧食。甚至進口糧食的到岸價低於國產糧價的現象,在過去十多年中長期存在。糧企、油企更多選擇進口糧食的現象,也一直備受爭議。梅旭榮說,“糧食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價格受到市場的影響,但同時也要考慮到國家糧食安全、農民的收益等。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糧安天下,這是顛撲不破的,所以仍要大力發展和保障糧食生產。從農民收益看,糧價直接關係著農民的利益,尤其是小農戶生產,在過去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所以必須保障他們的收益。當然,這些年來,我國糧食市場的開放程度已經很高,這也是我們加入WTO所承諾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收益,也要求我們不斷提高糧食質量,增強我國糧食的市場競爭力”。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