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盛世之下的隱憂

作 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趙一洋

來 源:蘇寧財富資訊

最近一段時間,互金ABS圈捷報頻傳,小米金融、螞蟻金服、滴滴金服分別發行首單智能製造、互聯網電商和交通出行領域的供應鏈金融ABS產品。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下,今年注定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ABS的爆發年。

供應鏈金融ABS的底層資產是生態圈內上下遊中小企業的融資,通過ABS的方式將這部分資產盤活,為巨頭們開展新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某種程度上,也為這些巨頭進一步加寬供應鏈生態護城河提供了金融利器。

考慮到三家機構發行ABS的產品邏輯和動機上的相似性,本文將以小米生態圈為例,帶你看看供應鏈金融ABS究竟能為巨頭們的商業生態圈做出哪些貢獻?

今年以來,小米的好消息紛至遝來:

小米手機完美逆襲,重回國內三甲;

小米線下體驗店計劃大獲成功,成為新零售商業模式的標杆;

小米生態鏈企業實現首家上市(華米科技在美成功上市),小米的股權投資也受到業界追捧;

小米上市計劃發布,高盛月台,市值直指千億美金。

似乎整個2017年,小米是處處逢源,幾乎把每個戰略舉措都做到了極致。

然而,在當前盛世浮華之下,也有隱憂。從上述小米的成功點來看,小米集團的戰略布局已經越發清晰,就是“三板斧”:以手機為根本、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圍繞手機這個核心計算終端實現智能硬體全布局以及業界領先的新零售核動力推動。

穿透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三板斧”的背後都關聯著同一組關鍵詞,那就是----品牌、流量以及供應鏈。其中,品牌和流量是整個小米生態的共享資源,而供應鏈則是各子生態的專屬資源。

三塊戰略布局需要依靠三條截然不同的“供應鏈”來支撐----手機生產製造供應鏈、智能製造生態供應鏈以及新零售供應鏈。

可以說,這三條供應鏈就是小米的生命線,然而這三條供應鏈生命線都在受到不小的威脅。

1.手機戰場,列強環伺

首先說手機戰場。今天中國三大手機巨頭(華為-榮耀、小米、vo)之所以能強壓蘋果、三星,就是因為品牌、流量和供應鏈管理這三個因素形成了“正循環機制”,其中最難的就是供應鏈管理。

其中的詳細原因,就不在這裡詳述了,想深度了解的可以找來羅永浩老師的吐槽影片好好研究,錘子手機的一路坎坷與手機生產特殊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息息相關。

錘子手機到今天終於能走向正軌,老羅稱前華為供應鏈管理負責人吳德周先生功不可沒。老羅坦言,做品牌、造流量自己難尋對手,但是在手機生產供應鏈管理領域,就只有無知和惶恐了(老羅做手機多次被打臉,幾乎都與供應鏈管理失控有關)。

小米手機能在2017年絕地反擊,其根源就是從頂層長官者親抓手機供應鏈開始,采取多種有力措施從根本上保證了上遊元器件的穩定供應,理順了小米手機的研發、設計、生產等各個關鍵環節,徹底拋棄了小米多年來的“饑餓行銷”策略,從而最終實現了出貨量神話。

然而,縱觀小米的手機競爭對手,真可謂“列強環伺”,外有蘋果、三星虎視眈眈,內有華為、vo等老對手兩面夾擊。儘管2017年小米手機實現完美逆襲,重回國內出貨量第二寶座(以廠商為部門計算),但是國內手機廠商慘烈競爭局面還遠未結束。

在手機設計功能配置高度同質化的今天,手機廠商的終極戰場就在上遊元器件供應鏈領域。目前,手機核心元器件大多集中在高通、三星等國際巨頭手中,特別是頂級芯片、頂級OLED螢幕等高端元器件早已是供不應求,貨源競爭異常慘烈。想在其他四家巨頭那裡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但身經百戰的小米手機也不是浪得虛名,為了解決這個隱患,小米其實已經在尋找更為長遠的解決方案。小米去年2月對外發布了國產自主芯片——“松果”,以應對芯片供應鏈危機。

這種自主研發路線其實也是借鑒三星、華為的成功做法,加之小米自身智能製造生態鏈的成功經驗,相信小米未來會參與成立多個類似的手機構鍵元器件生態企業,形成以小米手機為核心的手機元器件生產製造生態群。

可以說,這個未來的生態群是小米手機能否維持盛世的關鍵。而手機元器件行業歷來都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即使靠股權資金能夠解決前期的研發設計問題,但其生產製造環節需要消耗更多資金,能否為這些小微企業及時輸送資金彈藥,是小米手機元器件生態茁壯成長的關鍵。

2.新零售戰場,巨頭入場

再說新零售戰場。去年以來,小米線下體驗店計劃大獲成功,其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現在已經成為新零售的業界標杆。

小米新零售模式的成功秘訣在於“嚴選”:嚴選店內SKU、嚴選線下門市地址以及嚴選加盟商戶。

其能做到嚴選的根源在於小米生態的大數據支持——通過對線上線下的大數據綜合分析,選擇出當時當地最好賣的產品、最好的線下流量入口以及最可靠的線下合作夥伴。

加之小米自身就是一個線上流量超級入口(小米商城、小米眾籌、小米手機電視等),具備線上流量向線下精準導入的各種條件,因此小米新零售能夠在新零售戰場上脫穎而出。

然而,正所謂“樹大必招風”,小米想在新零售戰場上悶聲發大財是不可能的,其他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開始瘋狂布局新零售戰場。

零售巨頭蘇寧拋出了“智慧零售”概念,利用新零售的新風,完成線下門市的改造、更新以及再擴張,讓傳統零售時代的線下門市從成本部門變成新的流量入口,將舊勢能轉化為新財富,以致行業觀察人士感歎:“重器一旦到了上風口,其勢能可能大到自己都害怕”。

穿透新零售浮華的表象,從底層來看,其要點也無非是更多更廉價的“流量”和更爽的“消費體驗”。回到小米新零售,其流量不可謂不大,但是與阿里、蘇寧等巨頭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說到“消費體驗”,其實是有兩個因素:產品和服務。終局上看,產品從來都不是巨頭新零售玩家的核心(原因在下文會有展開),核心恰在於與產品相關的服務。這裡的服務包括三塊:售前的“物流”“倉儲”“配送”,售中的“門市管理”以及維修等售後服務。

而小米的新零售目前的短板可能就在於此,無論是送貨提貨速度、門市管理經驗(特別是加盟門市)以及售後管理體系,小米與阿里新零售生態、蘇寧智慧零售生態等新零售巨頭還有差距。小米如何補齊這三塊短板是其新零售戰略行穩致遠的關鍵。

筆者認為,指望小米重新花重金獨自打造一條零售供應鏈體系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那麽最現實可行的方案可能還是複製生態打法,將這些零售供應鏈主體有機地納入小米生態,使其形成一個以小米為中心的零售供應鏈網絡,只有如此,小米新零售才能抵禦新零售巨頭們的強力衝擊。這條零售供應鏈網絡自身就是一個子生態,其內部也會有眾多與小米發生業務往來的中小微企業,因此這也是供應鏈金融天然的完美應用場景。

3.智能製造生態鏈戰場,貌合神離

最後說說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戰場。小米的商業模式是手機為基石,新零售為動力,智能製造生態為利潤來源。眾所周知,小米手機的定價一直都是貼近成本定價的(這一點老羅親測過),因此在手機板塊,小米是不可能大幅盈利的,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就是小米重要的利潤來源。

小米有三大“薅毛利器”:

一通過輸出小米商標掙得商標使用費;

二利用小米生態壓低進貨價格賺取零售差價;

三是通過股權投資變現,掙取資本利得。

因此,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才是小米生態的利潤奶牛(當然小米最近通過“吃雞”也掙了不少,但是玩兒“吃雞”終究是乾不過騰訊爸爸的)。

2018年初,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在美成功上市,就是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成功的一個縮影。華米科技去年前3季出貨量達1160萬部,打敗Fitbit穩居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過去3年小米貼牌產品佔其收入比例從82%提升至97%。

股權架構方面,華米創始人黃汪持股39.4%,小米關聯投資(順為資本和小米等)持股39.7%。可以預見,今後將有更多小米生態鏈企業走向上市之路,形成小米生態下的科技小巨頭矩陣。

無可否認,小米已經率先建立了完整的智能生活產品生態體系,其產品線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對於很多果粉來說,小米現在不僅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更代表著一種極簡美學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小米還真可謂是蘋果的真傳人。

然而,在筆者看來,即使在似乎看不到對手的智能製造生態鏈領域,小米貌似也只是先人一步,但遠未高枕無憂。

小巨頭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像華米這樣的成熟生態鏈企業已然“吾家有女初長成”,其難免有脫離小米生態,獨立自主發展的戰略考慮。

華米雖然已經完成上市操作,盈利表現尚可(2017年預計盈利1.5億人民幣),但是與行業另一龍頭——美國Fitbit相比,華米去年前三季度收入未及對方兩成。究其根源,還是在於對小米生態特別是小米這個強勢品牌的過度依賴

華米的產品線分為兩條:一條是作為小米的OEM廠商,為小米貼牌生產中低端產品,主要是百元級的小米手環;另一條是作為華米品牌的自主生產商,自主研發、設計、生產高端智能手錶,直接對標千元級的Fitbit、Misfit等國際高端品牌。

去年,高端自主品牌華米智能手錶出貨量僅佔華米總出貨量的3%,可以說在高端產品領域,華米目前還遠不是國際巨頭們的對手。要想跨越這道鴻溝,華米在戰略上不得不重新考量,著力打造“華米”自有品牌刻不容緩。

此外,據相關可靠消息源,華米已經設立專項股權投資基金,試圖圍繞智能穿戴領域打造華米子生態。小米生態內的小巨頭們面臨的種種客觀現實和相關應對舉措,讓筆者開始有點擔心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的穩定性。

小米可能需要找到更多的抓手去留住這些小巨頭,讓他們能夠實現自身的使命和抱負,而供應鏈金融就是一大利器。

因為在資本面前,小巨頭們的影響力還是比小米差出好幾個數量級的。即使像華米這樣的美國上市公司,對資本的渴求也是相當巨大的,畢竟華米馬上要面對的對手將是Fitbit這樣的跨國智能穿戴先發巨頭。

如果說小米智能製造領域的上述內部隱憂還可以通過利益再分配等辦法來協調到位,那麽小米在該領域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就更不容忽視了。

一直以來,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是小米生態圈最具特色和最具創新意義的部分,同時也是小米商業模式利潤來源的核心,因此勢必也是最為其他巨頭覬覦的板塊。

而要想分析小米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劣勢,就必須先找到小米成功的秘訣,以及這一秘訣對於其他巨頭是否構成強壁壘。

江湖再無秘籍

在筆者看來,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的成功秘訣在於其神似物種進化的“殘酷”的內部競爭機制,俗稱“賽馬機制”。

針對同一個SKU,會有多家同業創業公司或OEM廠商同時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小米會按照自己對於產品的嚴苛標準(成本極低、設計極簡、品質極硬)選擇出其中的佼佼者,然後給足資本、流量和品牌支持,扶植為小米生態的重要參與主體。

這種賽馬機制在今天早已不是秘密,網易嚴選、蘇寧極物都按照這個邏輯推出了基於自身生態的智能製造生態鏈。

面對更多的管道選擇,小米爆款產品背後的OEM製造商絕不會從一而終,多管道下注是必然選擇。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已經具備強大研發設計生產能力的“隱形冠軍”們勢必將成為新零售巨頭之間爭奪的最重要戰略資源,說到底,這還是一場關於供應鏈(貨源)的戰爭。

如果沒有足夠強的生態粘性、足夠深的生態護城河,看似淡定的小米智能製造生態鏈也會遭遇強大的挑戰。

供應鏈金融:

生態化反的粘合劑和催化劑

在上文中,筆者花了大量篇幅梳理了小米生態內錯綜複雜的化反關係,以及小米成功的秘訣和未來的隱憂,內容看似紛亂,其實主線非常明確:

小米2017年所創造出的盛世與奇跡根本上是由三條重要供應鏈來保障的:手機上遊元器件供應鏈、新零售供應鏈以及智能製造生態供應鏈。

而在盛世之下,這三條生命線也各自存在著內憂和外患。小米要想讓盛世延續,就必須同時與三個方向的巨頭爭奪三個領域的供應鏈資源,而筆者認為這三條供應鏈都不太可能靠自建完成,必須依托三個由眾多中小微企業組成的子生態去實現和鞏固。

這三個子生態群想要發展壯大,必然需要得到強大的流動性資本支持,其本身都是中小微創業型企業,指望傳統銀行信貸資源是不現實的,但是依靠小米這個超級平台核心企業,“反向保理”這一供應鏈金融經典模式正好與之完美匹配。

利用好供應鏈金融這一利器,可以使這些生態參與體自身發展更加健康,增強其與生態大環境的粘性,從而牢牢抓住這些供應鏈戰爭的核心資源,小米這個理論上弗遠無界的大生態才可能“江山永固”。

供應鏈金融與互聯網生態體系間的這種互訓關係,不僅體現在小米身上,有志於成為生態型企業的互聯網公司都能夠看到,其背後的大邏輯是一脈相承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