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偏安一隅的蜀漢,諸葛亮為何還孜孜不倦的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對諸葛亮兢兢業業輔佐後主劉禪的評價。自劉備討伐東吳失敗而憤懣去世後,諸葛亮便成了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蜀漢未來走向都是由他來決定。眾所周知劉備集團是曹孫劉三方根基最軟的一方,它剛剛壯大,接著便是丟失了荊州、夷陵慘敗。如果按照正常執政思維來說,休養生息、穩固政權應該是蜀漢集團最應該做的事情。然而諸葛亮隻用了六年來休養,之後便開啟了北伐之路,而後人羅貫中還用重墨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那麽諸葛亮為何要樂此不彼的北伐呢?

首先是堅持北伐大旗,聚攏人心。自劉備起兵開始,無論是陳登勸他接受徐州之主,還是他請諸葛亮出山,“匡扶漢室”一直是他豎立的一杆大旗,而這面大旗也招攬了無數豪傑志士的投靠。後來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的蜀漢政權已是滿目瘡痍,對外剛丟了荊州、討伐東吳慘敗,內部孟獲等人紛紛反叛。所以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亡之秋也”是符合事情。

儘管內部的孟獲等人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蜀漢政權的路該往哪個方向走,仍是個問題。此時東漢政權已經被取代,劉備也重新在蜀地建立漢政權,“匡扶漢室”已不是最好的旗幟,所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成了諸葛亮手中的大旗。

再者,北伐仍是“隆中對”的繼續。當年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其核心便是佔領荊州和益州,一旦天下有變,從兩州同時出兵統一天下。可是現實是劉備剛剛奪了漢中,益州之地得到穩固,荊州地區就被東吳吞沒,蜀漢集團元氣大傷。放眼當時局勢,蜀漢、東吳都是弱小勢力,曹魏不能滅了他們兩家,但能以一抗二。

蜀地確是天府之國,但它四周封閉,外敵不容易攻入,但它也不用出來。如果蜀漢要有所作為,諸葛亮要想延續“隆中對”的構想,北伐佔領一塊關中地區作為天下有變的前進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至於為何諸葛亮為何北伐屢次選擇向隴西進發,而不採用魏延直接襲擊長安的建議。這是因為隴西位於關中地區的西部,從地勢上可以俯瞰關中,而長安又是曹魏西部經營的重鎮。如果諸葛亮佔領隴西的話,既可全蜀地之險,又可以隨時發兵東進。所以當第一次蜀漢北伐時,南安、天水和安定三個郡投降時,魏廷大振,魏明帝親自鎮守長安,才稍稍穩固關中地區的局勢。

最後便是利用蜀漢政權中關東人思鄉東歸之情,趁勢北伐。利用思鄉東歸不是諸葛亮發明的,最早利用此種心裡的是劉邦。當初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又分裂關中堵塞他東出。大將軍韓信曾諫言劉邦,利用軍吏士卒皆關東之人,日夜盼望東歸的心理,從中篩選精銳之師,逃脫南鄭之地便指日可待。同時韓信曾說如果待天下穩定下來,人心思安,再東出就成了問題。

諸葛亮正是效仿韓信的做法,因此他在第二次北伐時曾上言,效仿王朗坐而論道,只會讓曹魏坐大,加快蜀漢的滅亡。同時他還言道,進入漢中不足一年,喪往趙雲、陽群等曲長、屯將達七十餘人,突將、無前、竇叟、青羌、散騎、武騎有一千餘人。這群人都是召集四方豪傑之士,僅益州是無法得到的,如果再拖幾年的話,這群關東精英便會喪失的差不多,如何能對抗曹魏,平定天下。此外蜀漢與東吳兩國每次北伐,都是東西兩個方向相互配合。

(本文參閱資料《資治通鑒》、《三國志》、《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