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爆發前夜的抉擇:要賺錢還是要學術?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倪雨晴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AI大咖去哪兒

人工智能還在等待寒武紀式的大爆發時期。

我們還不知道確切的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下的AI江湖格局未定,人才頻繁流動。一時之間,AI人才的競爭、去向也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

工業界巨頭們重金邀請技術大牛加盟,學術界的大咖們也紛紛跨圈創業,其中有太多我們熟知的故事。這個行業中,聚集了如此多頂尖人才、聰明的大腦,探究未來的方向。

即使期間有泡沫,那也是高科技的泡沫,大眾的關注度也轉向了科技領域,這一波AI的熱浪也吸引大量資金、人才的湧入。

過去我們常常看到的是AI大咖在工業界的流轉(Industry Industry ),當然今年也依舊引人注目。

例如,近日原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裡,從阿里巴巴離開,轉身投資領域,致力於升級傳統行業;

6月,360集團AI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顏水成選擇離開360,據了解他將加入依圖科技;

今年年初,原Facebook AI科學家賈揚清加入阿里巴巴,擔任技術副總裁。

這一名單還很長,有的更換了公司的跑道,有的從公司研究院出走,踏上創業之路。

然而,從工業界回歸學界(Industry Academy)的案例也開始出現。

比如,騰訊AI Lab的創始負責人張潼回歸學界,並出任創新工場科研合夥人;

李飛飛曾在2016年宣布加入谷歌,成為谷歌雲AI負責人,2018年又選擇回到學校,擔任史丹佛教授。

眾所周知,學術界更看重前沿技術的研究,工業界更偏向實用性,那麽,對於投身學界還是產業界,大咖們又是怎麽考慮的呢?

對於從騰訊回到學界的歷程,張潼此前在接受21Tech記者採訪時曾說:“我感覺現在還是挺好的,我最關心、最希望的是十年以後,能夠在AI包括技術理論上能夠有重大的突破,在整個學術上能夠有更多的貢獻。”

在他看來,學術界和工業界在AI之間不存在鴻溝,目標有不同之處,“工業界更偏實用,這種大數據+計算力+模型,的確解決了很多實用問題,雖然原理上沒有很多的實踐。學術界分兩部分看,一方面有很多的學術研究解決實用性的問題。另外,我還會對一些原理性的東西感興趣,會更加前瞻一點,但是有時候太前瞻的不一定能夠馬上用到。所以我覺得學術界思考得更遠一些。”

回歸學界,也是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到AI產業中,有AI公司高管向21Tech表示,張潼是比較少見的既有科學界背景,又有企業家能力的人才。而很AI學術界的人看到工業界很火就去做,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學術界是產出論文,但工業界預期不一樣。

為何穿梭?

確實,在工業界中,AI產品能否落地掙錢、KPI能否完成,都很關鍵。

但是,為什麽在人工智能領域,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穿梭、流動會如此頻繁?這就和人工智能的兩個特性有關。

從歷史上看,在計算機產業裡,大規模應用的各個領域中,沒有一個學科,像人工智能這樣,同時具有學術性和商業性。

即便是作業系統級別,也不需要這樣大規模的學術協作,只要商業級的就足夠。因為作業系統的理論框架是比較清晰的,一個大神搭建出來之後,就可以拋開學術界開發商業模式。而人工智能的大規模商用,雖然有應用案例,卻還不夠明朗,但是其學術屬性又非常強,所以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聯繫就很緊密。

一方面,人工智能很大原因出現,也是因為大規模商業公司有了學術團隊,所以它才能夠發展起來。如果商業公司沒有足夠大,沒有那麽誇張的利潤,谷歌也不可能單獨成立一個團隊去研究下圍棋。有了高利潤的商業化公司,才帶來了人工智能應用的發展。

另一方面,谷歌算法通過研發人員是可以搞定,但是數據可是很費錢的。現在很多數據集都需要人工進行標注,不論雇人標注還是直接購買,成本都很高。這些數據集是學術界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算法層面又很依賴學術界。

所以可以看到,在人工智能領域,高級學術人才大規模地往商業人才遷移。其他領域也需要很多高級別的學術人才,但是,沒有像這樣成規模、成體系地從計算機學界裡出來。

然而,現在橫亙在大家面前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到底有什麽用?下圍棋到底有什麽用?人工智能應用更像人類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智能化紀元的一種產品,現在需要大規模的成本投入,這些投入又不能短時間內產生利潤。

教授學生成群結隊地從裡面出來,他們本身帶著學術性,但是商業化落地又沒有那麽快,然後會發現,KPI完成不了、掙錢也難,但是學術界又不需要產生利潤,所以大家又會產生搖擺。

有AI從業者告訴21Tech:“非常深刻的體會到,很多東西公司想做,包括谷歌都想做,但是KPI完成不了。

KPI完成不了的很大原因是在於,商業化場景也許有,也許沒有,沒有的話且不說,可能時代沒到。

“但是沒有和有之間的地帶是很模糊的,如果你的技術非常強,可以把成本降到很低,有很多場景自然就有了,”前述從業者說道,“但是如果配套的技術領域沒有實現,比如我們在算法領域走的很靠前了,傳感器成本過高、數據采集成本過高也無法實現應用;再比如其他的商業應用接受度過高、政策成本壓力過大、開源社區的關係變的微妙和複雜,等等各種因素都會製約商用。”

因此,目前AI商業化的方式變的很模糊很複雜不明確,就谷歌來說,也是通過高額利潤向無利潤的業務進行補貼,還有廣告變現。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學術論文。

如果大規模應用場景,很容易落地、資源非常充分,那人才出來以後不會再大規模地回到學術界。其他學科也是一樣,有些純研究領域,比如說數學研究,沒有辦法商業化,那就在大學、研究所裡待著,而金融等完全需要商業化的學科,那就進入公司。

計算機領域中,人工智能可以說是第一個學術和商業兩方面屬性都非常強的學科。所以在記者看來,AI的前進就像是不倒翁一樣,總要在學界和工業界進行遷移,這也是技術演變本身需要的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