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一商圈4家生鮮小店為何死掉這3家?

經營方式是否是勝敗的關鍵?

來源 |超市周刊 文 | 柳二白

零售老闆內參經授權轉載

生鮮貼近民生,社區店離顧客最近。

在嗅到商機後,我居住的小區附近,加上新開的門市,近一年多內林立了四家社區生鮮店。這四家小店分布在兩條馬路上,其中三家離得很近,近乎貼身肉搏。

為了便於陳述與分析,三家離得近的,按開業時間長短,分別稱其為A、B、C,另一家離得遠的稱為D。

- 1 -

四家生鮮小店

A店開業時間較早,兩三年前就有了這個小店。主營水果,後來輔以蔬菜,最紅火的時候,還招募會員——顧客充值享受會員價。一直到2017年上半年,這家小店的生意都還不錯。也因為生意一直還好,店內這幾年從布局到商品陳列,幾乎一成不變。後來增加蔬菜,但品種少也不新鮮,買得人更少,漸漸蔬菜銷聲匿跡,專營水果。

高枕無憂的日子在2017年夏天結束。A店對面開了B店,與A店隻隔一條馬路,主營生鮮,面積大、品類也多,開業初天天有促銷,吸引周邊的顧客排隊購買。這讓A店瞬間門可羅雀。品種單一,又無獨門秘籍,A店在B店的衝擊下搖搖欲墜。

B店有上下兩層,一樓主營水果,二樓主營蔬菜和鮮肉,還有一點副食品和雜貨。B店的收款方式繁瑣,每個展台的商品都必須在指定款台收款,不能跨款台結算。這給顧客造成了不便,年輕人還好,用手機付款,老年人則要拿著現金,來回奔波找零。這種人為設定的麻煩開始很不理解,後來終於明白:這家店看似是一個整體,其實是租賃模式,每個租賃商戶的商品都必須在自家的款台付款。

過了開業期,B店的商品價格恢復正常,失去優勢,不久客流從排隊減至零零落落。客流減少,商品流轉慢,經常出現水果不新鮮的狀況。

在開業時,B店在布局上有一個硬傷,當時客流大,硬傷未顯現。B店把蔬菜安置到二樓,沒有電梯,這讓老年人上下很不方便,也阻擋了一些顧客的腳步。讓人更感不便的是,應是為了減少損耗,店裡的蔬菜全部擺在玻璃盒子裡,顧客只能隔著盒子觀望蔬菜,無法挑揀,只能任員工拿取。顧客失去了揀選的樂趣,也失去了購物的樂趣。

B店的生意未達理想效果,但畢竟搶了一些A店的生意,兩家店都在寡淡經營。

就在A店與B店僵持的時候,在B店的同一側馬路,與其相隔不遠的地方,又開了一家生鮮超市C店,面積界於A店與B店之間。

乍一看,C店的陳列可用毫無章法來形容。因為地方不大、品類多,一些商品就堆在地上,像一家“鄉村”小超市。但C店的蔬菜很新鮮,水果品相也不錯,價格合理。據店員講,店裡一天兩次配送,這讓蔬菜鮮度很好,每次都能在雜亂無章的C店裡選到不少商品,尤其是水果和蔬菜。C店實行統一收款,從店裡的管理和布局看,是一家自營的小超市。

這三家生鮮超市,組成了一個三角形,三個店各據一角,相距都不遠。

D店離這三家店較遠,在小區另一個出口的馬路上,與ABC三家店不屬於一個商圈。D店2017年年底開業,開業時雞蛋特價,天天有老年人在那排長隊,D店開業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紅火。D店的水果不允許顧客挑選,只能由店員拿取。在那買了一箱沙糖桔,吃完桔子扔箱子,一拎箱子竟沉得有些壓手。

D店的蔬菜分兩部分,一部分放在花車裡可自由挑選,一部分也同B店一樣,放在玻璃盒裡,讓店員代勞。放在花車裡的菜圍滿了人,玻璃盒裡的鮮有人問津。不同區域的水果和蔬菜也需要單獨收款。

D店剛開業時,員工都是年輕面孔,後來年輕的員工越來越少,漸漸換成了中年人。D店的生意一直不溫不火,花車裡的蔬菜生意一直較好,其他地方差強人意,夏天的時候,店員都在無聊地打蒼蠅。

到了2018年年底,四家店關了三家,只剩下一家。如果問你,你認為哪家能撐下來?

其實最後留下來的是C店,那個陳列無規章、商品不錯的C店。

從開業到關門,A店存活了兩三年,B店存活了半年,D店勉強維持一年。競爭的激烈,給店鋪留出的調整時間越來越少,這要求店鋪每一次亮相、每一天開門都要鄭重其事,不能馬虎糊弄。

三家生鮮超市的落幕方式令人唏噓不已,雖然之前早有預判,但沒想到會來得這麽快、這麽猛烈。零售的本質相通,這四家生鮮小店留下了許多思考與借鑒。

- 2 -

經營方式是否是勝敗的關鍵

A店與C店,是存活時間最長的和現在仍存活的店,這兩家門市,從收銀到店員的管理看,都是自營,而另兩家,或是部分自營,或是全部聯營。自營與非自營的優劣之前業界進行過多次討論,孰優孰劣一時難爭高下,但在這四家店鋪裡,自營與否明顯看出了差別。

自營的店,商品品質大都較好,尤其是生鮮店鋪,商品的鮮度決定了銷量。自營保證了進貨管道,價格也有優勢。在鮮度與價格的雙重保障下,自營的生鮮銷量都較好。

店鋪重視信譽,對自營的要求也高。租賃或其他方式合作,租賃的一方考慮的不是店鋪的整體信譽,他們更關注收益多少,在B和D店裡,經常售賣不新鮮的水果,以次充好,社區門市客群固定,顧客自然越來越少。

自營當然也有劣勢,如佔壓資金、對經營能力要求高,還要獨自承擔房屋租金等費用,為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小店們“聰明”地轉移了壓力、削減了成本,最終走向了共同“消失”。

- 3 -

一成不變還是與時俱進

A店雖然自營但最後仍是關門。開始,A店沒有競爭對手,銷售狀況不錯,過了一段高枕無憂的日子。B店和C店開業,競爭壓力隨之而來,A店顯然沒有準備,不管商品還是布局都同原來一樣,沒有任何改進,本來特色就不突出,在兩家門市開業效應的相繼影響下,銷售一落千丈。

許多大的門市每年最少有一次整體調整,從貨區布局到商品結構,調整可大可小,大都在淡季實施。調整是不斷修正經營的過程,也是引領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過程。小店的調整雖然不像大店那樣繁雜和正式,但也需要根據消費習慣的變化不斷修複、推陳出新。A店幾年如一日,不去改變,當競爭來臨時,就不堪一擊。

調整是另一種方式的養精蓄銳,衝擊到來時才能有還手的力量。

- 4 -

讓自己少受損失還是讓顧客多些樂趣

周邊有許多人特別喜歡逛菜市場,市場裡的菜不光品種多、新鮮,還能隨意挑選。親自挑選對顧客來說,其實是一種樂趣。這種樂趣是能撫摸到蔬菜,手與蔬菜的相互觸碰中,體味到蔬菜的溫度。

B店與D店把大部分蔬菜放到透明塑料盒裡,用盒子隔開顧客與蔬菜,顧客只能隔盒觀望。這些蔬菜大多情況下無人問津,買得人少,時間一長,品相就不好,繼而買得人就更少,惡性循環,在盒子裡的蔬菜漸漸失去市場。把蔬菜安排到二樓的B店,最後只能把蔬菜搬到店外減價處理。

把蔬菜裝到盒子裡,本意是減少損失,但隻考慮利己的方案不是好方案。人為損失雖然減少了,顧客的購物好感卻下降了,最終影響的是銷售。蔬菜的保存期限短,B店最後只得削價處理,其實還是損失了利潤,這不比人為損失少。

- 5 -

是樂觀還是保持清醒

B、C、D店開業時都做了較大的開業促銷,引起了轟動。連續幾天,還沒開業顧客就在店外排長隊。看到如此瘋狂、熱情的顧客,經營者樂觀不已。

樂觀之下,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如:正常營業時盤點,不售賣商品;趁顧客不注意把破損的水果塞到顧客正在選購的購物袋裡;營業人員與顧客爭吵……這些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影響店內的銷售,顧客是一個一個流失的,顧客走得多了,銷售自然就下降了。

還在生存著的C店仍有許多問題,如商品的選擇、陳列、布局的設定、店內的陳設,都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在其他三家店應聲倒下後,如果這家店的經營者就此樂觀無憂的話,下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它。

現在根本不存在一勞永逸,所有的零售店都應像戰士一樣,隨時準備衝鋒,不衝鋒的時候練好本領。

A、B、D店關門落幕,留下的C店問題多多。零售經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征途,零售商只有不斷提升精進、反省修正,才能長成一棵零售長青樹。

【 看熱點】騰訊智慧零售這一年:小程式交易額增6倍,微信近100項能力如何落地?

【 看熱點】張小龍4小時演講:微信視角下的自我認知,以及小程式的2019

-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