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到底有多厲害?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作為無可爭議的“大宋第一古惑仔”,南宋大詞人兼大英雄辛棄疾的“厲害事”,好些都家喻戶曉:比如他在北方誓師抗金的豪邁,獨闖金營處決叛徒的膽略,“沙場秋點兵”的熱血,“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執著。一幕幕颯爽英姿,叫多少後世的粉絲們,不知不覺就跟著燃。

但比起這讓人熟悉的,那位橫練滿身硬功夫,卻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辛棄疾來,下面兩件辛棄疾比較“低調”的“厲害事兒”,卻足以讓我們更懂這位“古惑仔”,看清一位更值得後人肅然起敬的辛棄疾。

首先一個“厲害”處,就是辛棄疾“厲害”的個人生活。

後人說起辛棄疾,常哀歎這位大英雄在南宋王朝遭遇的不公排擠。但以仕途來說,作為南宋朝堂上常被歧視的“歸正人”,辛棄疾的官運其實已經很不錯:既做過掌管司法的提刑,也做過掌管一方軍政的安撫使。待遇也是極高,在浙東安撫使任上時,除了有200畝職田,每月還享受11萬錢的工資補貼。退休時還是以“守龍圖閣待製致仕”,憑著“守龍圖閣待製”的身份,每個月就有30萬錢的“退休金”。

而且千萬別以為,南宋的官員都是這“高待遇”。比比同樣“矢志北伐”的陸遊,就知道辛棄疾的“官運”如何。陸遊四十八歲那年,才熬到夔州通判的崗位,按說官也不低,薪水卻是極低,外加家裡人口多負擔重,所以“一日祿不繼則無策矣”“直以其窮可哀而已”。單是和這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比,辛棄疾享受的,都是絕對的高官厚祿。

所以,作為一位享譽中國詩詞史的文學大牛,“高工資”的辛棄疾留給宋代詞壇的,可不止是國仇家恨的呐喊,更有舒適生活裡的恬淡悠閑。比如《鵲橋仙》裡,那“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的熱鬧,或是《清平樂》裡“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的童趣。甚至那“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的溫情,還有“疏簾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樂窩”的恬淡,無不縮影了這位大英雄,另一面的鐵漢柔情。

這一類的記述,不但記錄了辛棄疾人生的另一面,更揭示了一個真諦:辛棄疾,這位“大宋第一古惑仔”,曾多少次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卻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嚮往著普通人都在渴望的幸福。

這樣的幸福,以他當年在南宋的官位身份來說,可以說觸手可及。甚至,如果他再“懂事”一些,“體察”南宋滿朝文武高官們“偏安”的心態,不那麽積極的嚷嚷“北伐”,他南渡的歲月,完全可以過得更舒坦悠閑。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幸福”,即使是那麽多對家人親情的牽掛,都未曾磨滅他的雄心壯志,更不曾讓他放棄初心。高官厚祿的人生裡,他從未忘記北方淪陷的國土,“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同胞。從未忘記光複山河的心願。因此,也有了他一次次“自討苦吃”般的選擇,從上書到練兵,一次次的失敗,卻又一次次的堅持,有了他“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涼,和從不曾放棄的一生……

我們常常把英雄,幻想成鐵石心腸的鐵人,或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辛棄疾的另一面告訴我們:英雄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情感,以及同樣的脆弱,有著心靈裡同樣柔軟的地方。但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會把這一切扛在心中,為永不忘的家國情懷,以“男兒到死心如鐵”的執著,負重選擇一條“憑誰問,補天裂”的艱難道路。看懂辛棄疾,就看懂多少英雄。

而與辛棄疾的“私生活”同樣值得一說的“厲害處”,就是他的軍事謀略能力。

辛棄疾的一身強悍武功,無論生前身後,都強到沒有爭議。但爭議頗多的,卻是辛棄疾的軍事才能。不管在南宋年間還是後世,辛棄疾都遭到了同一類吐槽:你辛棄疾再有決心又怎麽樣?又不看看眼前的形勢。北伐不是空喊兩句就行的,像辛棄疾這種呼喊,就是“無用書生”的空泛議論,南宋聽了才會誤國。

但對這類論調,1172年擔任滁州知州時的辛棄疾,一句話就能將其砸得粉碎:仇虜(金人)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

作為從北方來的“歸正人”,真正上過戰場打過仗的辛棄疾,絕不是誇誇其談的酸腐書生,他親眼見過金國統治下的北方國力民情,對宋金局勢的每一句話,都來自縝密的思考與調查。這一句判斷正是如此。在辛棄疾看來,國力早已是衰退狀態的金人,“國運”也就是這六十年了,但到那時,北方必然有新的強敵崛起,南宋遭受的威脅將比金人大得多——不抓緊時機北伐,沒準就要和金人前後腳亡國。

而就是在辛棄疾說完這番話六十二年後,窮途末路的金哀宗死於蔡州,曾雄踞東亞大陸的金王朝,在南宋蒙古的聯合夾擊下滅亡。但南宋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新敵人”的馬刀就呼嘯殺來,與南宋展開了數十年更加殘酷慘烈的戰爭,直至南宋的末代君臣崖山跳海……

較真的話,辛棄疾的神預言,比起接下來的歷史,僅僅“誤差”了兩年。隻此一條就證明,辛棄疾是一個有著何等睿智眼光的謀略家。

如果說這個“神預言”,還可以說是辛棄疾“蒙”的。那麽他的另一個遺產,可絕不是“蒙”。矢志收復山河的他,也在用一生在思考:北伐這仗,怎麽打才能贏?當宋孝宗至宋理宗年間,南宋的幾次“北伐”都是傻乎乎往河南撲,把軍隊往人家口袋裡送時,辛棄疾卻精準戳中了其中要害:唯一的北伐製勝之道,就是“我得山東 , 河朔必大亂 , 河朔震亂 , 則燕山可塞南門而守 , 然後恢復則指日可待”。

概括下來,就是先取山東,再拿下河北,這樣就能避實擊虛,一口氣收復中原。

如此顛覆當時南宋“北伐理念”的戰略,當時有沒有道理呢?作為實打實的“山東大漢”,辛棄疾對宋金雙方的情況都知之甚深:南宋長期缺馬,步兵軍團扔進中原,可不就容易被圍?但打山東就不同了,一來從江南進軍山東,可以有水路支持,正好彌補步兵的機動性。二來黃河改道之後,河朔地區等於沒了屏障,只要拿下泰山濟南,就是斷掉金人一根胳膊,進軍燕京將一馬平川。

甚至就連怎麽打,辛棄疾都想好了,南宋完全可以在洛陽、川蜀等方向假裝囤積重兵,擺出大舉進突破中洛陽的架勢。金人必然會將兵力調到這一線。然後發揮南宋水運優勢,將“精兵銳卒”集中在山東這一線,一鼓作氣拿下……

辛棄疾這打法靠不靠譜?雖說在南宋年間,由於統治者不思進取,這事兒沒被驗證過,但僅看謀劃環節,顯然就要比南宋簡單粗暴的“符離北伐”“開禧北伐”,都要靠譜得多。

更給辛棄疾“正名”的,就是幾百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對依然“引弓之士不下百萬之眾”,坐擁中原以及漠北西南要地的“龐然大物”元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幾乎“完全複製”辛棄疾當年的戰略,就是以精兵直搗山東,一口氣橫掃中原,完成了一場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偉業。那摧枯拉朽的一幕足以證明,當年的辛棄疾,曾經以多麽“接地氣”的思考,送給大宋一件被遺棄的寶貝。

矢志不改的追求,立定腳跟接地氣的努力,負重前行的執著,所謂英雄,正如辛棄疾!

參考資料:《宋史》、顏家安《論辛棄疾恢復謀略及軍事思想》、張宇《辛棄疾詩歌主題與風格略論》、尋味開封《宋朝官員的退休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