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贏回來

播放GIF

播放GIF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超越原生家庭》

豆瓣上有一個著名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小組裡有約十萬個成員,他們的Logo是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哪吒三太子。打開這個小組,光看標題你就能感受到一種可怕的怨念。

人們不禁會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劍拔弩張?

今天,我們講的這本《超越原生家庭》,就從原生家庭這個影響個人成長的源頭入手,幫助我們理解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從而給備受家庭問題煎熬的人,找到一個和解的出路。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顧問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他是「美國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協會」的臨床心理治療督導,同時也是「美國牧師顧問協會」的執業醫師。羅納德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婚姻問題顧問和家庭心理治療,有近20年的工作經驗。

《超越原生家庭》在全美熱賣幾十萬冊,是一本全面了解原生家庭的心理學經典著作。

接下來,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去破解原生家庭帶來的種種謎團。

什麼是原生家庭?

作者認為,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對我們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響。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的話題。無論你有沒有結婚並且組建自己的家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

這種生活經歷的影響和作用,不僅僅是在我們的童年時期,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由原生家庭的環境所塑造。

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各種觀念也會伴隨並影響我們一生。但有時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人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備受煎熬又找不到出路。

這本書的開篇講了一個故事。蘇從19歲就離開了家,她在青春期就和父母衝突不斷。

離開家庭的蘇獨自完成了大學學業,畢業後就與男友史蒂夫結婚了。

然而,蘇與史蒂夫的婚姻卻出了問題,甚至準備要離婚。

他們找心理顧問師協調,想要挽回這段婚姻,才發現原來夫妻二人的衝突和矛盾大多是因為各自的原生家庭,以及與早期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敏感性格有關。

心理顧問師認為,他們婚姻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夫妻雙方都試圖在婚姻關係中,去解決他們原生家庭遺留的問題。這就是典型的被原生家庭影響的例子。

在作者看來,家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家庭成員之間會彼此牽製和影響,任何一個家庭問題都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共同造成的。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就會遺留在新關係中去解決。

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蘇的例子。蘇和史蒂夫婚姻的背後,實際上就是兩個家庭的碰撞和融合,在這種狀況下衝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兩個人的關係,關愛的表達方式、關係問題的處理方法、對問題的忍受底線等等,無不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知道了問題的所在,那麼最有效的解決方向就要從原生家庭入手。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我們知道了原生家庭是什麼,同時,也知道了原生家庭環境對我們的行為模式有著深遠影響。

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著我們,並把相應的反應模式進一步滲透到親密關係中的呢?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歸屬感和安全感上。

作者認為,人與人之間一方面需要「親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有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和關愛,但同時也需要擁有獨立自由的權力。

對於親密關係,有的人希望可以常常黏在一起,家中大小事情共同決策,步調必須一致。有的人希望能適當保留自己的太空,重大事情一起商量就可以。

前者希望親密關係中沒有界限,後者覺得有一定的界限比較舒服。大家的需求並不一致,夫妻間的爭吵大多由此而來。

前者是追逐者,想把雙方都融化在親密關係裡,後者是疏遠者,認為沒有界限的親密關係是一種吞噬。

因此,在良好的親密關係中 ,關係雙方有必要根據不同的狀況,適當的轉化「追逐者」和「疏遠者」的角色。雙方應該及時發現並表達自己對關係親密或疏遠的需要。

其次,原生家庭的影響體現在能夠給予我們價值感。

作者認為,價值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我認為我有被愛的價值。這就是說,如果在生活中有人喜歡我,有人歡迎我,我是能夠欣然接受的。

另一部分是我的存在對於別人是有意義的,並且我能夠從別人那裡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獲得價值感最重要的管道就是小時候父母給我們的反饋,換句話說當你做了一件好事,父母就會及時表揚你,你就感受到了真正的來自他人的欣賞,這對於孩子價值感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假如,在原生家庭中孩子缺少正面的反饋,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缺乏正面反饋的孩子性格會變得比較自卑,別人稍有怠慢,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別人稍有不滿意,就會歸咎於自己,不停的內疚和自責。

而且這種卑微的性格一旦進入婚姻關係中,就會演化成新的災難。一旦一方對另一方有一點好,另一方就容易感動,但是一方對另一方不好的時候,另一方就開始自我歸咎。

如何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那麼,在了解了原生家庭內部的運作原理後,我們又該如何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呢?作者認為有6個步驟,我們來分別說一下。

第一步,理清家庭譜系。

作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都有誰。想要全面的確認自己的家人,往往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當家庭成員被疏遠,家庭的組成部分就會缺失。我們有必要知道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家庭成員失去聯繫,或離家出走。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都需要了解清楚。

也許我們以前從來都不知道這些人的存在,也從來沒見過他們,但他們依舊會對你身邊的至親造成影響,而你的至親會對你產生影響。

例如,如果家庭成員中的爺爺是個酒鬼,那麼家庭中的父親就有可能受他的反面影響而滴酒不沾。

父親對酒的態度也會影響你對酒的態度。即使你不了解這些不經常往來的家庭成員,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仍舊在家庭族群裡發揮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家庭的發展和平衡。

家譜圖可以直接明了地表達很多資訊。

書中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納西姆從八九歲起就和他父親的關係鬧得很僵。

25歲那年,納西姆告訴父母,他是一名同性戀者。他的父親非常憤怒,和他斷絕了父子關係。

在接受家庭心理治療時,納西姆通過理清家庭譜系,才發現他竟然有一個素未謀面的同性戀的叔叔,納西姆的父親非常憎惡自己的弟弟。

這時,納西姆才發現了父親對自己厭惡的根源和背景。

作者認為,一旦完成自己的三代家譜圖,你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整個家庭,還發現了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的各種模式和關係。

所以,理清家庭譜系可以讓你更好地找到自己和家人矛盾的根源。

第二步,聯繫家庭成員。

這一步是說,要繪製自己的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譜圖。

需要你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家庭成員姓名,以及重大事件日期也放進去。即使不那麼完整也沒有關係。

繪製好家譜圖之後,把它複製幾份,發送給其他家庭成員。然後,讓他們補充缺失的家庭成員姓名和重大事件日期,並且校對家譜當中的錯誤。

書中舉了一個唐娜的例子,唐娜的母親已經去世了。

唐娜想起了母親生前的一位密友,她和母親的密友取得聯繫,獲得了很多寶貴資訊。

在得到這些以前根本不知道的資訊之後,為唐娜發掘自身問題根源做好了鋪墊。

完善家譜圖的目的是在整個大家族範圍內,儘可能地搜集每個核心小家庭中各位成員的資訊。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各位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第三步,創建一段家庭史。

這一步就是要創建包括三代人在內的家庭編年檔案。檔案上應該標明具體日期、事件,以及你認為該事件可能對家庭造成的影響。

檔案的內容則例如出生、死亡、結婚、分居、離婚、重大疾病等資訊。這些是家庭編年史可以幫你解決的問題。

它可以讓你了解各種事件對家庭的影響,能幫助你更清楚地了解你出生時的家庭狀況,以及你的誕生對家庭生活造成的影響。

比如書中提到的喬治,他在整理家庭史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抑鬱症與祖父母曾經遭遇的經濟危機有關,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為喬治治療自己的抑鬱症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第四步,發現家庭內部運行模式。

這一步是將所有資訊整合在一起,並試圖找出其中的意義。

在這個階段,除了收集數據之外,還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隱含的模式,並提出關於家庭運行規則的理論假設。

進行這一步時,請把你想要詢問和探究的所有問題全都記在一個筆電上。

比如,從童年開始,達琳總是表現得「功能過度」,她的母親則顯得「功能不足」。

結婚生子後,她仍然在自己的家裡負責處理一切家務,還要照顧子女。孩子們在她的影響下,變成了「功能不足者」。

開展原生家庭療法之後,達琳預感到:如果她不再擔任家裡的「功能過度者」,將會對丈夫和孩子們產生很大的衝擊。

她也認識到自己不僅要找到辦法應付家人的反應,也要應對自己的焦慮。

做好了這一步接下來就可以開始 「探訪親人」了。

第五步,探訪親人。

探訪過程中,當你搜集資訊時,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的就是檢驗你之前獲取的資訊是否正確,還有你對家庭體系以及自身角色的假設是否準確。

你會發現許多關於家庭成員與家庭關係的新情況,而這些新情況會影響你對家庭的認識。

比如,耐德很少跟母親一對一單獨交流。有一天,他開車帶母親出行,終於有機會跟母親單獨相處一整天。

他以前總覺得母親不願跟他說話,所以認為母親這次肯定會感到不適。

但是,他與母親單獨待在車裡時,卻發現自己才是焦慮的一方。

他心中積攢了很多問題,還有很多事情想要了解,在這一整天內,他開始嘗試問母親問題,解開他心中的疑惑。

他感覺自己與母親進行了有生以來最棒的一次交流。

第六步,自我分化。

當你逐步完成了前面的步驟,弄清楚了自己在家裡的位置之後,就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那就是開始著手改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作者稱之為「自我分化」。

所謂的自我分化,簡單來說就是在保持親密的同時,不為保持親密而放棄自我,也不為追求自我而放棄親密關係。

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辛西亞對自己20歲的兒子有些過度關心。

她可以為了兒子跟丈夫大打出手,還要在兒子陷於困境時將他解救出來。但現在,她決定不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在一次交談中,當她表示不再幫兒子之後,兒子開始沖她大喊大叫。

她努力保持冷靜,堅定自己的立場。

雖然兒子一怒之下離開了,表示不再把她當作母親,但辛西亞並未因動搖。

三天后,她的兒子打來電話,以全新的態度和她交流,語氣中充滿了尊敬。

這種相處方式,會有一定的陣痛期。特別是面對分歧的時候,追求自我,或許並不是對方的期望。對方可能會傷心,會痛苦。

但是只有不會為了保持親密關係而迎合他人、放棄自我的關係,這才是健全的親密關係。

總之,通過這本書我們對原生家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其根源都出在原生家庭上。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生活經歷的巨大影響。既然無法擺脫,那就得勇敢面對。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沒有給我們安全感,價值感,我們沒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只能成為自己的教養者。

通過理清家庭譜系,探訪親人等方法開始自我分化,也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時你就成為了自己的教養者。

你期待小時候父母怎麼愛你,你就怎麼愛自己,雖然很難,但是也值得嘗試。

當我們不僅從物質上獨立,還從精神上,與父母獨立,我們才能真正從原生家庭的愛恨交織中走出來,理性地看待與父母的關係。

當我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愛自己,放下了對原生家庭的執念,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找到一些家的溫情。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三百十一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生在幼子》劇照

*文:迪文,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自由撰稿人。

*註:如果你也想成為慈懷每天一本書的簽約作者,歡迎後台回復「閱讀達人」了解相關事宜。

【慈懷每天一本書】

你的心靈成長圖書館

帶你在碎片化時代

高效地吸收好書精髓

【點擊下方小程式,立即參與內測版體驗】

:chdsh03】購買

今日話題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沒有給我們安全感,價值感,我們沒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只能成為自己的教養者。讀完這篇文章,你知道該如何愛自己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