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點外賣越多越抑鬱?原因或是屏社交

近日,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研究結果公布。對全國18所高校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進行調查的數據顯示,點外賣頻率越高的大學生,其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測量得分越差,抑鬱得分也越高。點外賣和健康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進行檢驗。

無論如何,得出外賣與大學生的抑鬱傾向程度正相關的考量,應該有各種參數綜合的模型,不應該僅僅是外賣的單一指標。高頻點外賣就更容易抑鬱?也許只是媒體提煉觀點的報導結果。但這也側面反映了兩個問題:大學生的社交弱化和當今時代大學生在選擇上的主觀能動性。

與其說,點外賣的大學抑鬱傾向更高,不如說,執著螢幕的他們忽視現實社交的意義。大學校園裡,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很多大學生吃飯不去食堂排隊,選擇點外賣,不與人交流,默默吃完一餐,社交時間被擠佔。事實上,吃飯是門檻最低的社交活動。長時間不跟人交流,溝通能力會退化,抑鬱的風險可能就會增加。

況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現在的大學生更迷戀“屏社交”,一塊螢幕解決多樣生活需求,對於現實的社交需求漸漸淡化,對現實中的群體認同漸漸減弱。一個微信群,可以實時溝通。一個點讚、一個評論,就可建立感情。邊吃外賣上網聊天比線下聚餐在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比起現實社交,螢幕下的當代大學生雖然在溝通成本低的網絡社交中找到了群體參與感和認同感,但這並不能妨礙他們心底散發出孤獨。這也是螢幕背後的青年一代所面臨的社交現狀。已有的研究已經證明,沉迷在網絡中的熟稔,卻恐懼於現實社交的聯繫,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內心情緒悲觀化。

如今的大學生,已經不像以往時代的大學生具有幾個關鍵詞就可完整概括的共性,他們最大的共性就是更具個性、特點鮮明。豐富、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得他們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滿足,更加注重個性化選擇。高頻點外賣,可能是追求多元的飲食口味、可能是對學校食堂並不滿意。當代大學生敢於直面需求並以自己的方式解決,這說明,在選擇上,他們具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的抑鬱傾向程度不是點外賣一個單項要素能決定的。而在國內的抑鬱症患者中,大學生所佔比例正在逐年遞增。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故此,學校也應該反思,大學生高頻點外賣的背後是否與食堂的服務質量、與學生課業壓力過重有關。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社交需求佔據人類需求很大的一部分。在這裡,還需給大學生們提個醒:放下外賣軟體,走出宿舍門,多留出一點情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給友人,也是讓自己走出抑鬱走向快樂的一種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