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靠生氣讓孩子聽話,是父母最不該犯的錯

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

可是現實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調皮搗亂不聽話時,爸媽們還是會忍不住心裡的無名火,“你再不聽話我生氣了啊!”,或是直接就朝孩子發火。

用“生氣”來讓孩子聽話,危害大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愛學著父母生氣,硬碰硬,生悶氣不理你,到時候就更拿他沒辦法。

溫和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些家長吐露心聲:“我也不想發火啊,可是不這樣做管不住他呀。”

可是什麽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發脾氣才起作用呢?

有理不在聲高。父母總是企圖以高壓態度、大喊大叫讓孩子聽話,是不是一種欠缺教育方法的不自信表現呢?

其實,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父母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的方式還要強大。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南風效應”: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感到熱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應注重順應孩子的內在需要,啟發孩子自我反省,從而讓孩子達到行為上的自覺。

“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地更緊。

當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別輕易生氣,你應該從這幾個方面開始改變:

1. 冷靜下來,控制情緒

面對孩子不聽話、犯錯,重點是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不對,應該怎麽做。

情緒的發泄只能滿足自己一時之快,對於解決根本問題沒有積極的作用。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混淆重點,隻關注到大人的情緒而非自己的行為。

所以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而堅定的語言和聲調來和孩子溝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能最大程度聽進去大人的話。

2. 針對行為而非人格

孩子哪裡做的不好時,父母關注的應該是行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語言去評價孩子,例如“你怎麽這麽笨”“真是磨嘰”。

並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希望讓他行為做出改變只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或是讓爸媽開心。

5. 傷害了孩子及時道歉

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暴脾氣的陳小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生氣,在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之後,就會立刻跟孩子道歉。這種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觀眾一致好評和稱讚。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傷害了孩子,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對自己當時的表現不滿意,但是愛自己的心永遠不變。這樣才不會損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沒有絕對教不好的孩子,也許孩子很多事情總是做得不盡人意,但做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

孩子的時間就是用來慢慢體驗世界的,家長不必過於焦慮,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和太空,也給自己靜下心思考,不斷改進教育方法的機會。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谘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主編丨昍 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