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不上輔導班?或許是個時代的拷問

——“給孩子報個補習班吧,在暑假實現‘彎道超車’!”

——“堅決不報輔導班!要給孩子快樂童年!”

這兩個分裂的聲音,幾乎在每位家長的腦子裡都回蕩過。

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多次對校外補習班的瘋漲加治理,但為什麽控制起來這麽難?同時,作為家長也時常疑慮:爸媽花了這麽多錢,孩子吃了這麽多苦,上個補習班,真的值得嗎?

本文會給各位讀者提供一個別樣的視角看待輔導班,並對校外補習屢禁不止的現象,提出看法與討論。

孩子要考學了,要不要上輔導班?

這是很多家長心中曾有的憂慮。

一旦你帶著這個憂慮,走進一家培訓機構,比如:

“你現在上補習班已經晚了OMG!我們根據各個孩子的不同特質有定製每個孩子都會提升10-20分現在別人的孩子都上輔導班不來多聽聽孩子會吃虧的別捨不得錢孩子的教育是最值得花錢的地方了blablablabla……”

你:驚愕.jpg ↓

這不是說笑話。而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無奈

對於家長來說,讓孩子上補習班,簡直是一把辛酸淚。請看一位上海家長的账單:

資料來源:https://www.talicai.com/post/494327。

這不是個案。

2017年8月,上海市品質協會用戶評價中心發布了《上海幼兒早期教育(0-6歲)狀況調查》,數據顯示有57.1%的家長為孩子報名幼稚園以外的早教課程。其中,0至3周歲幼兒有39.9%參加過早教課程,4至6周歲孩子有73.5%參加過。平均每個家庭每年要花約17832元,佔父母年收入的11.9%。

本應人人平等的教育,在輔導班面前,就這樣變成了拚錢的遊戲。課外補習正在成為學校教育之外一種新的社會再生產的機制,課外補習與學校教育的雙重壓力下,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義務教育公平和社會流動由此遭遇嚴重挑戰。

然而家長們從牙縫裡擠出補習班錢,孩子們卻不能愉快地接受。增加的學習壓力讓孩子們喘不過氣。不少家長都表示,孩子在幼稚園階段進行提前補習,忽視人際交往、自主性等的養成,進入小學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無法跟上超前學習內容時,孩子們會對自身的能力產生懷疑,帶來厭學情緒或學習自信心低下等問題。同時,超前教育使得部分孩子因為“已經學過了”而課堂注意力低下,影響長期學業表現。

2013年,21世紀研究院進行的中小學生厭學調查顯示,在被調查學生中,厭學情緒“很強烈”和“比較強烈”的學生比例非常高,分別達到48%和24%;初中生在“很強烈”和“比較強烈”的厭學情緒要高於小學生。

學生厭學情況調查

去年網易就有報導,上海一名2歲半男童,母親為了讓他通過知名幼稚園的入園考試,連報5個培優班,導致兒童過度焦慮,出現“斑禿”。有醫生表示,如今白癜風、神經性皮炎、濕疹、心因性瘙癢等與精神狀況相關的皮膚病,都出現低齡化,不少正是學習壓力過大造成的。

孩子怨聲載道,家長苦不堪言。然而,就算是這樣,最終不少家長還是會選擇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畢竟,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壓力擺在那裡,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旦有人報名,就必須報名。這種現象被稱為“劇場效應”,劇場中前排觀眾站起來,後面的觀眾就不得不站起來,最後,所有人都站著看戲。培訓機構借此製造焦慮的“饑餓行銷”,將壓力不斷向下傳遞,家長被培訓機構所裹挾,不理性地將低幼兒童推入課外培訓市場。甚至有些重點學校把培訓機構變成入校的踏腳石——只有經過在培訓機構“佔坑班”的摸爬滾打,才能進入學校,機構裡的“統測”成績還為分班提供依據。培訓機構通過舉辦“佔坑班”、統測等方式與學校合作“掐尖招生”,並伴有利益交換,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學而思初中三年培優-尖端體系示意圖

哎,無奈……

治理

培訓機構如此亂象,難道還放任不管嗎?

當然不行!

說到治理,還要分類進行。目前我國校外教育培訓市場上,教育培訓機構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在民政部門注冊、經教育部門核準的教育培訓機構;

第二類是在工商部門注冊的教育谘詢公司,其經營範圍並不包含教育培訓;

第三類是沒有任何證照資質的培訓機構,往往由教師個人進行組織,自行租賃場地開展教育培訓服務。嚴格意義上,只有獲得教育部門審批,獲取辦學資質的教育機構才能在市場上設班授課。

去年,多地教育行政部門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進行了專項督查治理,治理內容主要集中在取締無教育培訓資質機構、規範培訓內容、禁止違規經營等方面。

2017年2月,西安市教育局開展全市民辦教育機構專項整治,取締92所無證幼稚園、397家無證培訓機構。

4月,上海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資質進行審查,並取締了無照經營的培訓機構。

上海市排查的教育培訓機構資質情況(截止2017年4月)

6月,成都市發布了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最嚴七條”。

11月,福州市鼓樓區開展集中清理取締無證教育培訓機構聯合執法行動,當天就查處無證教育培訓機構52家,拆除各類廣告15處。

如果說2017年各地整治的主要標準是培訓資質,今年教育部對校外培訓的要求則更為嚴格了。

兩會期間,教育部長陳寶生曾這樣形容校外補習班: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減負通知”,明確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

看出來了,這是要從根上否定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違法教學。

效果

然而,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嚴打校外培訓機構的非法辦學,但近期央視對一些地方的補習班進行暗訪,發現各地的培訓機構還是如火如荼地開辦。

一方面,課後輔導班、校外補習班,家長、學生都不願意參與,而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三令五申地嚴格整治;另一方面,補習班卻如野草,野火燒不盡,沒風都能生。為什麽呢?

理由很簡單,成績競爭壓力太大,補習班誘惑不小……

但,有沒有想過,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近期上海的一項關於小學生的調研結果就是這樣顯示的: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動性、專注和堅持、身體健康、情緒和睡眠適應性上低於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而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僅僅在知識適應性上(如拚音、識字、寫字、數學學習和英語學習)低於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也有統計顯示,2015年高考中拿下江蘇省轄市文理科狀元的21名考生中,90%以上的孩子學前沒有參加任何學科輔導。

家長們常常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這個起跑線又是誰定的?為什麽一定要孩子以成績為重點呢?有沒有試想過:零起點其實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零起點”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搶跑”的孩子卻產生了各種學習問題。例如,因為感覺太難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還有些孩子,上學前能認3000個字,但到了高年級,他的綜合能力和成績卻不比其他同學有優勢。

“零起點”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能力

有教育專家表示,要想讓孩子在學習上保持專注,一要通過學習本身的吸引力產生推動力;二是靠他控,如家長的催促或監督。不上輔導班的孩子反而能夠較早培養起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即使在知識儲備上是“零起點”,但是在學習能力上卻更有優勢,為之後長期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零起點”更有利於人的持續發展

即使沒有輔導班,也並不意味著孩子的學前就是一片空白。堅持在知識領域“零起點”的同時,鼓勵孩子在童年生活、學習過程、社會經歷等方面有更多的積累,形成較高的“經驗起點”“經歷起點”“心理起點”,反而更有利於人的持續發展。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考試考幾分,排第幾名,遠不如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有著良好的探索世界的能力來的重要,而面對這兩個事,輔導班不一定能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反而,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無論去或不去課外輔導班,都能和孩子溝通,和學校老師也有所交流,或許能更加有益。

畢竟,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

本文整理自《教育培訓機構的失范和治理》

作者:王曉鵬(21世紀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小學生減負”課題的部分成果。

另參考中國教育報(ID:Zhongguojiaoyubao):

上海15萬小學生學習情況調研結果驚人: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學習後勁更足!丨特別關注

編輯:吳瓊文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