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極飛科技CEO彭斌:在農業裡做科技,最迫切而又穩健

每經記者:王帆 每經編輯:湯輝

隨著一架架無人機在農田裡騰空飛起,或是給水稻播種,或是為棉花噴灑農藥,智慧農業已經悄悄靠近,傳統的農業與新潮的科技開始不斷碰撞出火花。

智慧農業的興起,也讓農田裡的科技成為了熱議的話題。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科創資本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論壇演講嘉賓、國內主要農業無人機企業極飛科技的創始人、CEO彭斌。

極飛科技的創始人、CEO彭斌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彭斌認為,在農業裡做科技,是十分穩健的,面對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智慧化在農業管理環節的普及不到1%,而這1%大部分是無人機撐起來的,無人機只是開啟智慧農業的一把鑰匙,未來任重而道遠。

記者注意到,農業無人機的落地,也湧現了一批以此為創業平台的年輕人,他們不再往城市裡跑,而是回到農村成為“新農人”。彭斌認為,科技天然的“性感”屬性給了年輕人很多想象的空間,科技成為了年輕人手裡的“武器”。

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是最迫切的

NBD: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農業是個巨大但又保守的行業,而對於具備創造性和顛覆性的科技而言,科技在農業中的機會體現在哪裡?

彭斌:在農業裡做科技,十分穩健,做得好的話是一個可以做幾十年、上百年的生意。科技在農業中的大機會,主要有三個:農村人口減少、老齡化、人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提高。這就意味著需要有大量的自動化工具和機械設備去取代人,並且還能保證甚至提高農產品質量。

在大機會中,哪些是適合極飛科技的小機會呢?一是農業自動化設備,利用無人機等設備進行精準播種、噴藥、施肥等;二是農業物聯網,能實時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三是農業的人工智能,如利用AI評估產量、開具處方圖等。這三個小機會本質上是取代人的過程,分別取代人的手(執行)、眼睛(感知)和大腦(決策)。

目前,智慧化在農業管理環節的普及不到1%,而這1%大部分是無人機撐起來的。無人機只是開啟智慧農業的一把鑰匙,未來任重而道遠。

NBD:對傳統農業進行智慧化改造,要面臨的困難有哪些?

彭斌:農業非常大,但每一個農戶的每一塊農田的產出非常低,因此他們對成本十分敏感。讓每一塊農田都實施數字化或者自動化的過程,本身就是有成本的,但還要去滿足農戶非常低收入但仍要產出收益的需求,這就是科技在農業裡面的困難。

因此,農業科技公司需要找到農業裡因為不精準、不科學所浪費的東西,例如農藥、種子、肥料等。如果能讓節約的成本和花費的成本達到某種平衡,那科技一定能用。

成本的開銷在哪裡?以前往往只有農民自己知道,他甚至認為就應該那樣,但很多時候是不應該那樣。這需要農業科技公司深入農業,用科學去說服他們。雖然綜合來講,農業人口的學識要窄一些,對科技的接受和認知程度要弱一些,但他們是最迫切的。他們一旦認可了科技,就會義無反顧地去使用。所以,說服他們需要一些時間。

NBD: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大數據和數字農業建設工作,提出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智能農機等。農業大數據應該如何使用?

彭斌:對於農田大數據的使用,行業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每個企業都像瞎子摸象一樣一步步往前走。但有一個目標是確定的,那就是以數據來優化生產過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

未來,基於大數據的農田處方圖會成為農田裡重要的標準化操作邏輯。就像人看病需要醫生診斷、開具處方一樣,農田的除蟲害、施肥可以通過由大數據生成的處方圖,指導無人機進行按需噴灑,區分哪裡需要噴農藥而哪裡不需要噴、哪裡需要多噴而哪裡需要少噴,減少農藥使用。

農業科技賦予年輕人想象空間

NBD:農業無人機的落地化使用,讓農村裡湧現了一批專門為農戶提供無人機植保服務的年輕人。從這個角度看,農業科技如何賦能年輕人?

彭斌:科技是年輕人最好的創業平台和創業基礎。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他一定要做很酷的事情,他不可能墨守成規,拿著鋤頭和犁,做這類很辛苦但沒有吸引力的事情。

科技帶有的天然的“性感”屬性就會吸引很多年輕人,給人很多想象空間和創造性。當年輕人拿起科技的工具和武器回到農業當中,與傳統的農業從業者相比,邏輯是不一樣。他們接受新概念、理解新思想,沒有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通過年輕人的對接,最終就能將新的知識、新的科技帶進傳統農業中,而無人機等農業科技產品就是這些年輕人手裡拿的武器。

NBD:隨著近幾年無人機植保服務的競爭加劇,植保飛手們也面臨著僅靠收取服務費、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作為農業科技廠商,應該如何促進用戶的可持續發展?

彭斌:當用戶看到自己只能提供單一服務時,廠商應該帶給他們更多未來的思考。我們需要告訴用戶,農業裡面不只有打農藥,不能認為你只是無人機的飛手。如果用戶認為自己是無人機飛手,那就只是一個幫助農戶飛行的人,可替代性很強。而如果能成為農業管理的“專家”,給農戶提供專業的農業解決方案,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於是,我們無人機的廣大用戶開始走了分岔路:把自己當飛手的,要麽被淘汰,要麽到別的行業裡當飛手;把自己當做農業裡面的“新農人”的,已經開始融入這個行業,為農戶提供種植的優化方案,如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給農戶提供農藥的解決方案,提供植保服務的同時也多掙了農藥的錢。

NBD:未來的農田,會是怎麽樣的場景?

彭斌:未來會有更多的農田機器人出現,但它們不是狹義的類人機器人,而是各個“感官”如聽覺、嗅覺、視覺等都分散開,各自執行任務。例如,農田邊上的傳感器就是機器人的眼睛,還會有輪子可以在田間行走,有執行的手臂,相當人的手和腳,但它的大腦其實是在雲端,中間的連接就是物聯網,而物聯網連接的基礎就是4G和5G。

論壇報名通道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