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青評論:“蹭”過坎城紅毯秀,就是巨星了?

摘要

中青評論

商業可能反過來鉗製藝術,讓藝術之光黯然失色。

法國當地時間5月14日,一年一度的坎城電影節開幕。近年來,在60米長的開幕式紅毯上,總會發生一些“插曲”。例如,有人在紅毯上故意摔倒,有人以大膽的衣著博出位,而在今年,在網絡平台流傳的則是一些國內藝人在紅毯上逗留時間太長,而被工作人員“請”下去的消息。

影視圈有個名利場,坎城紅毯秀也不例外。據媒體報導,除了“蹭”紅毯的,還有花錢購買邀請函的。坎城電影節的邀請函,在中介市場“明碼標價”,成了一門賺錢的生意。走上坎城紅毯的,不僅有表演能力獲得國際認可的當紅明星,也有期待通過紅毯秀賺流量的網紅主播——後者在紅毯上的走秀,時常弄巧成拙,引發觀眾的反感。

坎城電影節被譽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國內影視工作者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性影視競賽的角逐,是中國影視業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途徑之一。多年以來,《霸王別姬》《活著》《花樣年華》等一批優秀的華語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獲獎以後,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許多外國觀眾通過國際電影節了解中國影視藝術,進而更好地領悟中國文化。

中國影視工作者利用坎城電影節的平台,適當地“秀”一把,似乎也無可厚非。然而,為“秀”而“秀”,利用電影節的影響力蹭流量,這樣的吃相就多少讓人覺得難看了。一些國內藝人想方設法參加紅毯走秀,他們自己未必期待通過走紅毯能變成“國際巨星”,而只是為了顯擺自己,似乎有了坎城電影節的“蓋章”,自己的身價就能翻上幾番?

電影節是藝術活動,也是商業活動。坎城電影節期間,當地餐飲和住宿場所的價格與平時相比幾乎翻了五倍,被視為當地商業的黃金時期。儘管坎城電影節組織方否認官方對外出售邀請函,但是,除了電影節評委,有作品入圍的導演、演員能獲得邀請函,讚助方代言人也能獲邀請,還有媒體報導,明星、片方、商界名流、品牌合作方會有多餘數量的邀請名額,最終被“紅毯中介”販賣。

在商言商,儘管知道紅毯秀多多少少有點水分,或許電影節組織方也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那些花大錢購買邀請函的國內藝人,真的能從紅毯上獲得實質性的收益嗎?

幾乎從誕生之日起,電影就是一門與商業緊密結合的藝術。影片的宣發,藝人的經營管理,無不需要商業力量的推波助瀾。影視業與商業長袖善舞,也是藝術價值二次挖掘的合理手段。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商業可能反過來鉗製藝術,讓藝術之光黯然失色。某些演員拿不出什麽代表個人演藝能力的作品,卻頻頻參加各類商業走秀,以擴大曝光度為追求,結果讓公眾記住的只有其在廣告片和商業代言裡的形象。

隨著國內觀眾審美能力的增強,靠流量和商業包裝糊弄人的空間勢必越來越小。是誠意之作還是圈錢的套路,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其結果也直接體現在票房上。近年來,一些知名導演和大明星的作品遭遇票房折戟,充分說明了只有質量才是硬道理。靠過去積累的名氣和商業炒作的流量,或許能夠一時博得關注,但終究無法持續。

與此同時,商業機構也要保持一分清醒。別以為下了血本就能主宰藝術。這年頭投入巨資結果票房空空的影片還嫌不夠多嗎?無論是在國內購買流量,還是把藝人送上國際平台,如果藝人的表演能力欠缺,藝術的魅力和情懷空空如也,再大的投入也包裝不出受觀眾真正認可的明星。

坎城紅毯秀的插曲,雖然是發生在國際平台上,卻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影視業生態的折射。“蹭”一把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並不是牆裡開花牆外香,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罷了。國內影視業已有充分的市場和平台,觀眾鑒賞力和評判力不斷加強,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作品自然會浮出水面受到關注。希望坎城紅毯秀上的尷尬,給相關影視工作者留下教訓,不要讓浮躁的空氣影響自己的藝術人生。

撰文/王鍾的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