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溫亦歡

長久以來,兩宋都以“弱宋”之名而聞之於世。積貧積弱仿佛就是宋朝身上最顯眼的特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然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當局者迷,監視者清,事實究竟如何姑且不論,我們不妨先看看兩宋所面臨的周邊局勢。

01中原局勢

可以說,北宋的立國與中原的統一相始終。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大宋,是為宋太祖。而後根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逐一鏟平周邊割據勢力。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即位,發兵北漢,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就此結束。

廓清中原後,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兩次攻遼,皆無功而返。與此同時,西北方向黨項族的崛起也激化了雙方矛盾,戰事頻發。整個宋朝也始終處在北方和西北兩股強大力量的威懾之下。遼、金、蒙古輪番上陣,宋朝面臨的壓力一直未曾消退。

此外,相較於春秋之戎狄,秦漢之匈奴,兩宋時期遊牧民族的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遼朝為例,早在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已定都上京臨潢府,趁中原大亂之機,佔領北方戰略重地幽雲十六州。在與周邊民族交流過程中,廣泛吸收先進文化,實行兩院製的管理體制,對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分而治之。

在此基礎上,遼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遊牧民族的彪悍作風與農耕文化的先進制度合二為一,其實力不可小覷。更何況除遼之外,西夏、吐蕃、金、蒙古也是虎視眈眈,可謂強敵環伺,宋朝的艱難處境可想而知。

02“北宋有將,南宋有相”

但即便在這樣的境地之下,兩宋仍能享國三百餘年,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經濟與文化盛世,如果沒有名將穩定局面,賢相整頓內政,這樣的成就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的。

提到北宋名將,最著名的莫過於楊家將了。楊氏滿門忠烈,為保衛宋朝北部邊境立下赫赫戰功。經過後人的不斷加工渲染,楊家將的光彩愈發奪目,以致其他將領都黯然失色。其實,論及軍功,不得不提還有折家將和種家將。

折家自唐以來世居府州,為當地土著大族。及至北宋,為穩定西北,朝廷承認折家於府州的世襲統治。折家軍屢次抗擊契丹、西夏,戰功卓著,北宋晚期還曾參與平定宋江、方臘起義。

《水滸傳》中時常提到的“小種”、“老種”兩位經略相公就是種師中、種師道兩位種家名將。種師道、種師中鎮守西北多年,為邊防穩定做出重大貢獻。北宋中晚期不乏名將,開國之初同樣將星璀璨。曹彬滅後蜀、平南唐,李繼隆敗耶律休哥、破李繼遷等等,無一不展示出北宋將領的傑出軍事才能。

說完“北宋無將”,再來看看“南宋無相”。世人最熟知的南宋宰相應該非秦檜莫屬。毒害嶽飛,屈辱求和,打壓異己,所作所為相較蔡京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秦檜一人並不意味著南宋宰相的全部。

南宋名臣虞允文,采石之戰以少勝多,大敗金軍。拜相後大力提拔賢良之士,力主抗金,朝政為之一新。在詩文書法方面,虞也頗有造詣。明代學問大家王世貞就曾有言,“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者”。

南宋晚期抗元名臣,左丞相陸秀夫,右丞相文天祥皆為文武全才,不僅善於處理政務,同時還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更為重要的是在南宋大廈將傾,已為枯木朽株之際,二人仍堅持抗元,誓死不降,表現出崇高的氣節與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氣概流傳千古,光耀萬世。

03評價緣由

既然“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並非事實,這樣的觀念為何還會深入人心,流傳甚廣呢?大體說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萬物進行比較必然有所參照,“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就是以兩宋互為參照。“無將”“無相”是以北宋、南宋為背景來比較呢。北宋名相輩出,寇準、韓琦、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等等隨便一人,放之於整個中國歷史其地位都十分顯著。而嶽飛抗金所代表的也不只是其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嶽飛二字早已民族脊梁的象徵。從這點來看,兩宋只是在文武兩方面各有側重罷了。

再者,二者面對的周邊局勢也導致了這種評價的產生。北宋自伐遼失敗後,戰略上基本處於守勢,戰事多以平叛為主。邊境雖不時開戰,但敗多勝少,更加深了人們對北宋軍事孱弱的印象。靖康之變後,南渡宗室的首要任務就是穩定政權,阻止金軍進一步南下,此時與金人的戰事也就不可避免。時勢造英雄,頻繁的戰事給予了嶽飛、吳玠等將領絕佳的展現機會,但也正是戰亂使得內政建設無法順利展開,宰相平穩的施政空間被大大壓縮。

最後,開國之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采取兵將分離、部隊輪換的辦法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在具體作戰中排監軍處處掣肘,將領的作戰意圖無法有效貫徹。南宋秦檜等權相黨同伐異,互相傾軋,主戰派與主和派你來我往,從而導致前線失利,南宋文臣的形象自然會受影響。

總而言之,所謂的“無將”“無相”都是相對而言,能夠結束近百年的天下紛爭說明北宋擁有強大的軍力支撐,商業貿易的高度發達意味著南宋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監管。後人如此評價,除了對史實的陌生外,更多的還是兩宋羸弱形象植根於世人心中的深刻體現。

參考資料

《宋史·韓侂胄傳》

楊億:《武夷新集·李繼隆墓志》

中國網:《“強乾弱枝” 杯酒釋兵權》

通南京網:《虞允文抗金-采石之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