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國和晉國,為何從結盟走向了對抗?

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和歷史典故,意思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春秋時期,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因此,在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一度形成了結盟的關係。特別是在晉文公和楚國爭霸的時候,秦穆公所在的秦國更是全力支持晉國,成為晉國稱霸中原的重要盟友。但是,在晉文公去世後,秦國和晉國的關係逐漸惡化,乃至於最終走向了對抗。那麽,問題來了,在春秋時期,到底發生了事情,導致秦國和晉國從結盟走向了對抗?

首先,崤之戰成為秦國和晉國正式走向決裂的重要標誌。在這場戰役之後,晉秦聯盟破裂。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先後去世。在此背景下,秦國於公元前627年派遣大軍潛越晉國桃林、崤函,遠程奔襲鄭國國都。鄭國是晉國的盟友,秦國偷襲鄭國的意圖和行為,意味著前者決定和晉國決裂。不過,因為秦軍途中遇到鄭國商人弦高犒師,以為鄭國已有防備,遂滅晉國邊邑小國滑(今河南偃師南)撤軍。對於秦軍的這一行為,晉國上下是比較憤怒的,也即前者招呼也沒打一聲就把自己旁邊的小國給消滅了,這讓後者有失顏面。

於是,晉國大臣先軫等認為,秦國系晉爭霸中原之潛在敵人,雙方戰爭在所難免。為了挫敗秦國東進中原之戰略企圖,消除隱患,晉國決定對秦國進行報復行動,從而發動了崤之戰。根據《春秋》、《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晉軍聯合薑戎於崤山(今河南陝縣東)設伏,全殲秦軍,史稱“崤之戰”。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崤之戰的爆發,促使秦國和晉國之間的結盟關係蕩然無存,自崤之戰後,秦晉兩國展開了多次直接的較量。而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秦國也由一開始的支持晉國轉變為聯合楚國了。

針對秦國和晉國從結盟走向對抗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秦國希望圖謀中原,而晉國在稱霸中原之後,自然不願意秦國來和自己平分霸權,所以雙方的衝突可謂在所難免了。對於秦國來說,秦穆公曾經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韓非子·十過》)護送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秦穆公之所以支持公子重耳即位,不僅是因為秦晉之好所結下的友誼,更是因為扶持晉文公即位,以此換取後者支持自己圖謀中原的回報。

但是,晉文公經多識廣,才智出眾,爭霸雄心較秦穆公有過之而無不及。換而言之,一山不容二虎,晉文公既然要和楚國一決雌雄,自然也不會真正奉秦穆公為中原霸主。當然,作為春秋時期非常有手段的君主,晉文公又盡力維持晉秦聯盟,采取措施使秦不僅不成為晉爭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為助力。

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晉文公的韜略,促使秦穆公繼續支持晉國稱霸。比如為了鞏固秦晉聯盟,晉國出兵支持秦國攻取楚國附庸鄀國,使秦穆公認為晉國擁護秦國爭霸,而真實意圖則在誘導秦國向南進攻楚國,以利於晉國在中原與楚國爭霸。不過,儘管晉文公手段高超,但是,秦穆公也不是平庸一輩,時間一長,秦穆公就發現支持晉國稱霸,實在是一件對晉國有利,卻對秦國無利的事情。

比如當周王室出現內亂的時候,周天子向秦國和晉國求援,結果晉文公堅決拒絕秦軍參與勤王,高舉尊王旗幟獨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帶之亂。在春秋時期,勤王是一件名利雙收的好事,當年秦襄公就是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所以正式被東周封為諸侯。但是,晉國直接阻止了秦穆公勤王的行動,這讓後者越來越不滿了。

最後,從戰略格局上來看,晉國正好處在秦國東進中原的道路上,也即秦國想要東進中原的話,晉國就是一隻攔路虎。晉國越來越強大的話,不僅會吸收中原之地的人才,也會讓秦國和中原之地越來越疏離,這一情況甚至持續到了戰國初期,當時率先崛起的魏國,如同當年的晉國一樣壓製了秦國,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得以實現東進中原的夙願。

此外,崤之戰後,公元前626年,秦國立即將其先前在秦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國結好,共同對抗晉國。對於秦穆公這位君主,及時對外調整了策略,選擇聯合楚國來對抗晉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不過,秦國即便聯合了楚國,依然沒能在春秋時期改變晉國稱霸中原的格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