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3歲的曹國偉與20歲的新浪

2018年12月1日,新浪迎來20歲生日。

這一天,新浪自己成為了微博熱搜,#新浪20年#的話題閱讀量已超過6億,討論量超過了100萬,用戶集體打開了回憶的匣子。

平日低調的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也加入了這場集體回憶,發微博稱將挑選一篇最喜歡的#我和新浪的故事#,獎勵100萬元人民幣。

一時間,20年的記憶撲面而來。而曹國偉與新浪的20年,也同樣值得講述。

曹會計臨危上陣

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裡擺放著的成員照片牆上,與穿著藏族服裝的馬雲、打扮成唐僧的俞敏洪和拿著台球杆擺出滑稽動作的柳傳志相比,曹國偉永遠都是西裝革履。

會計出身的他一直是嚴謹與冷靜的代名詞。

1999年,35歲的曹國偉還是美國普華永道注冊會計師,正打算尋找一份新的工作,很多矽谷的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其中有兩家公司,讓曹國偉難以抉擇。

他向一位在互聯網行業從業多年的朋友茅道臨請教:“你幫我看一下哪個更好?”時任新浪COO的茅道臨自然是建議他與自己並肩作戰,曹國偉就這樣成為了新浪的CFO。

那一年,中國互聯網遠沒有今天這樣風光。新浪、搜狐、網易初具雛形,騰訊的馬化騰剛剛開發出了基於中文的QQ前身。

曹國偉的加入,為新浪帶來了新的財務管理模式。他首創了通過離岸公司控股內資公司上市的形式,2000年新浪成功敲鍾紐交所,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門戶網站。隨後,網易、搜狐相繼以同樣的方式完成上市,“新浪模式”也成為了之後國內互聯網公司海外上市的樣板。

上市完成,曹國偉開始著手收購,2003年和2004年分別完成了廣州訊龍以及深圳Crillion兩大無線增值業務公司的重要並購,使新浪網一舉躋身無線增值領域前列,並由虧損逐漸走向贏利。

實現盈利的新浪網絡廣告這塊“肥肉”的增速還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身為CFO的曹國偉“臨危受命”,兼任公司的COO負責管理公司最為核心的廣告銷售和網站運營。

改革,是他要完成的第一件事。

撤換負責人,內部架構重新調整,在短短六個月之內,曹國偉在新浪建立起一支全新的銷售隊伍和一個功能強大的銷售系統,新浪廣告增長率三年來首次超過主要對手搜狐。

然而更大的危機在後面。 2005年2月19日,盛大公司發表聲明,稱截至2月10日,盛大與其控股股東已通過二級市場交易,購買了新浪公司總計19.5%的股份,並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受益股權聲明13-D檔案。

在檔案中,盛大坦承購股的目的就是戰略投資,意欲控得新浪的實質性所有權。“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我正在雪梨與家人度假,接到電話後就立刻趕回國。”回憶起那天的場景,曹國偉依舊歷歷在目。

他快速召集團隊商量對策,爭搶一分一秒的時間。三天后,曹國偉確定了抵禦盛大偷襲的“毒丸計劃” —— 新浪告知盛大,如果你們再購買超過0.5%的新浪股票,其他新浪股東將有權以半價增持公司股票。

這意味著如果盛大想股權達到20%,就必須再付出1.15億美金,也就是之前收購股份花費2.3億美元的一半。而盛大在2004年的收入總額也就才1.65億美元,淨利潤7360萬美元。巨大的資金壓力之下,盛大最終放棄了收購。

這一仗,曹國偉勝利了。 “這是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首次一個亞洲公司對另一個亞洲公司進行‘沒有想到的’收購。無論對法律界還是投資銀行界來說都是裡程碑式的事情。” 業界如此評價道。

2006年,曹國偉正式被推到前台,出任新浪CEO。成立不過8年的新浪,經歷了沙正治、王志東、茅道臨、汪延、曹國偉五任CEO,管理層的動蕩使得公司戰略無法長期執行,一度錯失許多良機。

上任後的曹國偉絞盡腦汁。

2008年新浪和分眾的合並案上,分眾創始人江南春對曹國偉說:“如果公司還是獨立運作,我想在分眾增持更多的股份。”這句話觸動了曹國偉,“也許換個角色會不一樣”。

在江南春宣布增持分眾傳媒股票三天后,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用約1.8億美元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以9.4%的持股率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加上原有的持股數量,管理層最終持股數量超過10%,實現了絕對控股,牢牢把握住了公司的決策權。

這一天,恰逢曹國偉加入新浪的十周年紀念日,公司為他舉辦了慶功party,平日裡嚴肅的“曹會計”頻頻邀杯,興至深處還獻唱了幾首歌。 7年CFO、3年CEO,這位為新浪打拚十年、數次臨危上陣的大帥終於成為了新浪董事長(兼CEO)。

曹老師打造媒體新時代

如果沒有做企業家,曹國偉可能會成為一個媒體人。

他是著名的8413班的班長,複旦新聞黃金一代,他的同學幾乎掌舵著中國傳媒行業的半壁江山,上報集團社長裘新、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曹軻……一個個閃亮的名字。

身上帶著媒體基因的曹國偉,也被稱呼一句“曹老師”,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卻無疑是互聯網大佬中一個獨特的存在:互聯網人中最懂媒體,媒體人中最懂互聯網。

早在2006年,曹國偉就判斷出媒體行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內容形態多媒體化、消費終端移動化、內容來源PGC和UGC化。這一前瞻在日後12年的媒體發展中逐一被驗證。

2009年,一款名為“微博”的社交網絡平台出現在公眾視野。“140 個字,能說清什麽?”當曹國偉將微博推薦給好友與同學時,幾乎所有人都懷疑它的成功性。

面對質疑,微博隻用了一年就交出成績:用戶數量超過一億,名人、明星紛紛入駐,成為當時最火爆的移動互聯網產品。Google退出中國、王家嶺礦難、玉樹地震、富士康連環跳、宜黃血拆……無數的新聞背後,人們在微博上分享資訊、PK觀點,一個話筒搭上了另一個話筒,千萬的聲音開始激蕩。

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人物授給了微部落格——那些微博的使用者,無論是大V還是草根。評語中寫道,“當中國的現實照進微博的夢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甘於做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發出微小的聲音。而這些微小的聲音,又通過網絡工具,聚合成進步的大力量。”

微博顯然成為了一個全民應用,競爭隨之而來,網易、搜狐、騰訊三大門戶網站都創立了微博,想借此分一杯羹。更何況,新浪微博的出現,對當時最大的社交平台——QQ的威脅最大,使其用戶數量和活躍度都有所下降。騰訊跟新浪在後來的“微博之戰”中,打得十分激烈。

為了說服名人轉投騰訊微博,騰訊使用各種手段:送當時最新的蘋果手機,支付高額“創作費”,內向的馬化騰甚至親自上陣邀請自己熟悉的人成為騰訊微博用戶。

但同新浪微博相比,騰訊在時間上晚了8個月,失去了先機;同時其媒體屬性也遠不如新浪,對於炒作話題、內容延伸、用戶互動方面都不擅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後,騰訊最終黯然退場。而新浪的股價一路直上,突破每股100美元。

2011年,曹國偉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時代》評價稱,微博已成為中國最為開放的網絡平台之一,無數聲音在這裡交匯、碰撞。而這個新媒體時代的開創者曹國偉,也被視為對中國社會輿論壞境影響最深的人。

誰都不願輸,也都輸不起

新浪微博的競爭對手從來就不僅僅是其他門戶網站的“微博”,而是整個社交賽道。

在這條賽道上,微信的橫空出現,顯然給微博帶來了強烈的衝擊。這款由中國最成功的產品經理之一張小龍全力打造的產品依靠著“熟人關係”迅速升溫,20萬用戶。據統計,2012年9月,上線不到兩年的微信已經成為用戶基數最多、使用頻率最高的產品,用戶數突破2億大關。

而微博的發展卻遇到瓶頸,內容變現一直難有大的突破。到2013年年底,其使用率較前一年下降了9.2%。“微博將死”一度成了主流論調。

在最艱難的時刻,曹國偉再次絕地反擊,簽署了新浪子公司微博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計劃。阿里巴巴在2013年以5.86億美元的價格購入微博18%的股份,並幫助微博完成廣告社交化、垂直運營領域細分化和網紅經濟化的轉型,成為了名人八卦、重大事件、商業行銷的傳播管道。

2014年3月,作為新浪子公司的微博(Nasdaq:WB)獨立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範圍內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體,曹國偉兼任微博董事長。到了2016年,微博全年總營收同比增長45%,達43.83億元人民幣,全年淨利潤大幅增長180%,在微博的強勢推動下,新浪全年營收首次突破10億美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新浪沉醉於微博二次崛起的喜悅時,新的威脅悄然而至。

2016年張一鳴帶著今日頭條在資訊分發領域殺出一條路,創造了算法至上的資訊流王國,機器取代人工編輯、一切由用戶喜好決定的新奇玩法一瞬間捕獲人心,截止同年12月份日活達到了1.2億,平均使用時長76分鐘。而其短影片產品抖音也迅速躋身社交賽道,不到2年時間全球日活飆升至1.5億,一半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仍在誰都不願輸,也都輸不起。大浪逐新,不進則退。

時間倒流回1999年,茅道臨的一個建議使曹國偉的人生軌跡從此與新浪重疊在了一起。

過去20年裡,他參與了20年來新浪所有的命運大事,2000年助力新浪上市;2004年實現兩大無線增值業務公司的並購,由此走到門戶盈利的轉折點; 2009年完成中國互聯網行業首例MBO,結束了新浪股權分散的局面;推出微博,迅速成為現象級明星產品,風靡全國;微博大戰,開啟web2.0時代,戰勝搜狐、網易等老牌勁敵,也擊退了騰訊這樣的社交龍頭;迎戰微信、頭條,在新媒體時代艱難守衛著中國互聯網社交產品的第二把交椅。

但沒有一個城池是能守得住的,在我們目所不及的地方,總有力量在湧動,留給曹國偉的時間,不多了。

—END—

配音:坦坦

編輯:高玉婷

版權聲明

艾問出品

本文版權歸“艾問人物”所有,轉載請在公眾號回復“轉載”或文後留言,經允許後方可轉載,並在文首注明作者及來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