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拒絕無痛分娩和“保小孩”一樣惡劣

作者:陳城

對於人類的繁衍,母親們顯然要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雖然說,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分娩過程已然更加安全也實現了“無痛化”,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待產媽媽卻無法選擇無痛分娩。

近日有媒體以《丈夫拒絕妻子無痛分娩:生娃,女性婚姻困境的照妖鏡》為題,再次提及了當前無痛分娩的困境——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不低於40%,然而目前,中國的無痛分娩普及率卻不足10%,即使是在普及率較高的華東地區,也僅為30%,更不要說普及率僅為1%和7%的西北、西南地區了。

綜藝節目中嘉賓體驗分娩陣痛

早在1999年,深圳市南山區婦幼保健院就開始為產婦提供分娩鎮痛,為什麽20年後的今天,無痛分娩依舊沒有大面積普及呢?媒體從技術層面歸因認為有兩點:一是麻醉科室醫生少,無痛分娩的工作時長過長,產房缺乏麻醉師24小時進駐;二是公立醫院定價低但成本高,推行動力不足。

技術層面的問題固然存在,但並非沒有解決途徑。現有的問題更在於,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無痛分娩對於女性生育的意義有多大?2017年,陝西榆林一名待產孕婦跳樓自殺事件一度沸沸揚揚,雖然醫院和家屬雙方各執一詞,但這其中的關鍵問題無法被忽略,即跳樓慘劇緣起產婦疼痛難忍。

如榆林產婦事件的案例在當下並不少見,諸多網友都曾敘述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杭州市婦產科醫院麻醉科主任曾對媒體訴說過一個故事,曾有一名已進入產房待產的產婦,宮口才開了2指就痛得忍不下去了,提出要無痛分娩。但面對痛得死去活來的妻子,丈夫卻堅決地搖頭,拒在無痛分娩同意書上簽字,他說“上麻醉對小孩子有影響,對大人也不好”,無論麻醉醫生如何解釋無痛分娩的麻藥濃度不會對產婦和胎兒造成影響,丈夫的態度依舊堅決。

臨床醫學中,一般多用“長海痛尺”來評估病人的疼痛程度,產婦順產所經歷的疼痛一般都能達到“長海痛尺”的最高級別10級的疼痛 ,已基本接近癌痛。這樣的痛感,恐怕是大多數人所沒經歷過的。這幾年,多地婦幼保健院都有類似邀請準爸爸體驗分娩鎮痛的活動,他們最多能承受的鎮痛不過7級。

男性都無法承受之痛,憑什麽要求女性承擔?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家屬有權干涉和改變產婦的生產方式,同樣令人難以費解。類似於“哪個女人沒生過孩子呢?就你矯情?”這樣的話語,恐怕是那些被怕痛的產婦們都所要經歷的。

對無痛分娩的不支持,固然有對科學的無知,本質上還是脫不離傳統觀念對中國家庭生育觀念的影響。國人對於生育疊加了太多的“期待”,把延續子孫後代看成是無比重要的事情。這就導致很多現代醫學的益處直接被忽略,不敢用甚至不敢信,生怕生育的結果出現任何問題。這樣的愚昧認知,正是當下產婦群體的無助處境——孩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至於痛不痛又有多少人會在乎呢。

類似遭遇的產婦,即便熬過了生產的劇痛,心理陰影和創傷怕也是難以抹平。這將會引發另一個同樣被忽視的問題,產後抑鬱。曾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產生抑鬱但沒有被診斷出來的產婦比例高達60%,而50%被診斷出來的產婦都沒有接受任何治療,20%的產後死亡為自殺導致,而抑鬱恰恰是導致自殺的第一成因。

產婦自主選擇孕產方式的權利在傳統中國家庭裡難以伸張,丈夫和男性家庭親屬對孕產的痛苦缺乏共情。顯然,拒絕產婦無痛分娩和選擇“保大人”還是“保小孩”這道“經典”的選擇題一樣,正在成為考驗中國家庭人倫的新問題。

正如社會學家李銀河所說:“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誠如此言的現實圖景,何時才能實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