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這些民國大師的高考成績是多少嗎?

編輯 | Vivi

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胡適

1

1933年,才子沈從文和學生張兆和在北京結婚。

時年,張兆和的妹妹也來了北京,賦閑在家,便去北大旁聽。

後來,索性報考了北大。

北大入學考國文、史地、英文和數學,共四門。

前三門她都不在話下,國文還考了滿分。

這三門加起來總分就遠超分數線。

最後一門數學,不加也罷,因為她考了零分。

北大有明文規定,考生有一科為零分者,不予錄取。

這可急壞了一眾愛才的閱卷老師。

他們率先向閱卷的數學老師施壓,讓他找補幾分。

而這位老師,也天生一把硬骨頭。

複判後,仍給了零分。

最終驚動了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

胡適讀完這名考生的作文,大為歡喜。

為了留住這名才女,不惜在校務會上大鬧。

最終,這名考生被破格錄取了。

她長於書法、繪畫、昆曲、詩詞,人稱“四絕大師”。

也稱“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她叫張充和。

2

張充和之後,又有一位台灣女考生,重走了大師的來路。

1935年,葉曼在北大國文考試中,寫了一篇作文——《記生平最悲哀的一件事》。

父親過世不久,看到題目,她悲從中來,動筆前,已是淚灑試卷。

父女感情頗深,5歲時,父親就請來先生,教她《左傳》,一直持續上中學。

讀初中時,男女同校,葉曼成績優異、活動積極,追他的男生自然就多。

情書塞滿抽屜,愛慕者成群結隊整天跟在她身後,這些葉曼都不放在眼裡。

一個女生在學校影響之大,教導主任坐不住了,以“性欠沉實”為由,給她記了懲戒。

葉曼覺得委屈,回家對父親說:“讓我轉學吧。”

“絕對不可以。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委屈的事情。但是,你沒錯,不管有任何打擊都不能夠認輸,永遠不要對自己沒做過的事情認錯,屈服於別人。”

父親這段話,鼓舞了葉曼。

初中畢業時,她是全校成績最好的學生。

所以,一進考場,這篇文章就把21歲的葉曼寫哭了。

寫得有多好,我們是看不到了。

只是胡適看過,就留下七個字,“這學生一定得取。”

葉曼數學差,學校給她安了個試讀生的名,也要留在北大。

看到國家百廢待興,葉曼學了經世濟民的經濟學。

世事變幻,後來葉曼在美國設立文賢學會,開始傳播儒釋道國學文化。

隨後,還賣了洛杉磯的房子,回北京繼續傳播國學。

“我想把文賢書院正式成立,複興國學。這是我唯一能夠替國家做的一點事情了。

3

民國時,這樣偏科的大師,不勝枚舉。

再往前推,1917年。

有位考生,數學零分,其他科也不出眾,卻被北大錄取了。

胡適在閱卷時,當眾說:“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錄取這位有才華的考生。”

此話得到了蔡元培的響應。

二人齊心協力,一番遊說,最終這名才子不僅進了北大,還成了蔡元培的門生。

更為傳奇的是,他還當了清華校長。

他叫羅家倫。

羅家倫鐵腕治校,提出“凡不稱職、不勤勉者一概辭退。”

55位教授,裁了37位,外籍教授也不能幸免。

一位美國教授,在清華教了十多年的英文和拉丁文,從不講課,只會點名朗讀,學生們怨聲載道。

羅家倫不顧情面,將這樣的“遺老”直接請出局。

清掃完後院,他又吸納了青年才俊,周培源、朱自清、俞平伯等。

國內的人才請遍了,再到國外去。

英國劍橋、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都留下了羅校長造訪的足跡。

清華外國語文系的吳宓,曾在日記中高度評價羅家倫。

“羅氏以廉潔化、學術化、平民化、紀律化,四者為標識。又謂兼容並包,惟賢者是用雲雲。”

4

當數學考過零分的校長,遇到了數學15分的偏科才子,又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1929年,初任清華校長的羅家倫,就碰到了錢鍾書。

錢鍾書自幼聰慧,中學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

經常幫父親錢基博代寫書信,還給別人寫過墓志銘。

最厲害的是,不到20歲,就給國學大師錢穆的《國學概論》作過序。

錢穆本來請錢基博來寫,錢基博轉交給了兒子這個重大任務。

錢鍾書寫得遊刃有余、乾淨利落.

錢基博讀罷,竟一字未改,就給了錢穆。

可見錢鍾書在讀大學前,文學造詣有多高。

而考北大時,錢鍾書英文滿分,國文也很好,數學卻隻考了區區15分。

為此事我被召進校長室談話,蒙我特準而入學。我並向羅家倫彎腰鞠躬申謝。”

錢鍾書,在清華博覽群書,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

一日,曹禺慫恿吳組緗。

“你看,錢鍾書就坐在那裡,還不趕緊叫他給你開幾本英文淫書?”

吳組緗倒真的走到錢鍾書面前,請他列三本英文黃書。

錢鍾書並未多說,拿起紙張就寫。

從書名到內容簡介,直到把整張紙正反兩面都寫滿了,才遞給吳組緗。

吳組緗目瞪口呆,粗略一數,竟有四十來本。

從此,清華園裡就有了錢鍾書列黃書書單的軼事流傳,驚歎之言,遠高於揶揄之聲。

如果不是羅家倫的“特批”,清華就要流失一位才子,而中國將失去一本撰寫《圍城》的大師。

哀哉,痛哉。

5

無獨有偶,同屬無錫錢氏一族的錢偉長,比錢鍾書晚兩年報考了清華。

1931年,19歲的錢偉長報考了清華歷史學系,寫了一篇《夢遊清華園》。

450字的賦,老師根本無從下筆修改,給了滿分。

面對刁鑽的歷史考題,旁人抓耳撓腮,他也答得鎮定自若。

題目是作答《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及卷數,錢偉長答得滴水不漏。

對他來說,著實不難。

畢竟家學淵源,他十歲時就能把《三國演義》倒背如流了。

到了理科這裡,就換了模樣,物理、化學、數學加起來才25分。

錢偉長入學報導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了。

聽到消息的他氣憤不已,拍案而起,“我要學造飛機大炮!”

“造飛機大炮”要轉到物理系,叔父錢穆肯定不同意。

錢偉長就帶上叔父好友顧頡剛,輪番勸說。

我們國家首先要站起來,站不起來受人欺,就因科學落後。青年人有志向學科學,我認為應該支持。”

顧頡剛說完這番話,錢穆便不再阻攔。

到了系主任那兒,吳有訓看罷成績單後,認為成績太差,根本不收。

錢偉長繼續軟磨硬泡,最後吳有訓答應他試讀一年。

只要物理成績達到70分,就轉為正式學生。

前有少年周恩來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後有錢偉長為造飛機大炮而學物理。

6

從此他在圖書館宵衣旰食,一年後,正式成為了物理系學生。

畢業後,錢偉長在加拿大留學期間,寫成一篇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

愛因斯坦看後說:“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

從一無所知,到學科專家,錢偉長留下來一句“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早年喪父的錢偉長,是由叔父撫養大的。

“於公為老師,在家為尊長”,錢偉長身上看似“任性”的因子,多少都有些錢穆的影子。

錢穆在《師友雜憶》中,回憶中學一次地理考試,總共有四道題,每題25分。

當他審題到第三道時,看到是自己感興趣的長白山軍事地情。

按捺不住胸中激情,揮筆洋洋灑灑一直寫到收卷。

本以為只能得25分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師還給了他75分。

這位“任性”的老師正是史學大師呂思勉。

看到錢穆的答案思路清晰、辯證充分,便給予了充分的鼓勵。

7

民國學術之風多自由,掀開歷史的一角,我們就能見微知著。

聞一多1912年參加清華招生考試,數學18分。

朱自清1916年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羅家倫1917年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錢鍾書1929年參加清華大學招生考試,數學15分;

吳晗1931年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錢偉長1931年參加清華招生考試,數學、化學合計15分;

張允和1934年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葉曼1935年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正因為胡適、蔡元培、羅家倫這些大師,在錄取考生時,不拘泥於框架。才子佳人們才進入大學校園,才華得以施展。

這種方式放在民國,自然是好的,可行的。

當時中國整體文化水準低下,大部分民眾都目不識丁。

高校只好堅守並舉,多管道挖掘人才。

如果招生太過死板,很可能連學生都招不滿。

自古寒門難出貴子。

當時能夠學文識字、參加高考的學生,也多半出身書香世家或者官宦名門,打小耳濡目染,人文素養,自然也不會差。

但這樣靈活的招收方式,也帶來了很多弊端,譬如文理科人才比例嚴重失調。

大師們雖說博聞強識、學富五車,卻多重文輕理。

據悉,才女張充和,在北大旁聽了幾堂數學課。如聞天書,便很快繳械投降。

考試前,家人為她準備了圓規、三角尺等作圖工具,她說:“沒用。”

的確沒用,因為連題目都看不懂。

千年來重文輕理的傳統,使得大師們鮮少人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

錢偉長算一個,所以他棄文投理了。

要是繼續學歷史,他也必然能名留青史。

但他選擇了更直接有力的學物理,“造飛機大炮”。

人文科學是國家軟實力,理工科學幫助國家在世界挺直腰杆,二者缺一不可。

8

每年高考,又趕上高校畢業季,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就會引發一輪熱議。

培養不出大師,問題到底出在哪?

大師,除了在某一領域學識豐厚,更重要的是有大寫的品格,為人尊重。

2018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發表科學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了。

乍看,學界一片形勢大好。

要知道學術體制內的晉升,往往和論文直接掛鉤。

研究人員為了趕論文,做研究草草了事,甚至不惜抄襲剽竊、弄虛作假;

高校老師不以傳道受業為本,接私活,以身份脅迫學生為之“乾活”;

很多研究生還在打基礎階段,做點試驗就想發論文等等。

制度上的弊病,催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且不斷向下蔓延。

比如高考。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分隔開了考生大學前後的人生。這本應該平常心看待。

可殘酷的是,家長和學校將自己的虛榮和利益,都綁縛在了高考的分數上。

他們關注在一張試卷上答對了多少題,得了多少分,卻從不關心課本之外,這些知識點構築了怎樣的一個奇妙體系。

一味誇大成績的意義,漠視知識,這是教育的悲哀和短視。

成績固然重要,但做學問有遠比成績和分數更重要的。

一場考試不是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尺度,更不是決定人生成敗的絕對標準。

民國大師們除卻八鬥之才、高山仰止,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尊重。

所以在選拔人才時,才會不拘一格。

以人為主,分數為輔。

當這個社會重新尊重知識了,急功近利的學術、唯分是圖的高考,也就成為揮別的歷史了。

而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今日互動

曬一曬你的高考成績吧!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