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歲單身女孩許鞍華:希望可以死在攝影機旁

“下次別再提名了,我的心髒受不了。” 71歲的許鞍華捧起金像獎獎杯時笑言。

13次提名6次捧獎杯

4月15日晚,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落下帷幕。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美術指導5項大獎。

▲2017許鞍華和憑《明月幾時有》獲得第 37 屆金像獎最佳女配的葉德嫻

這是許鞍華第13次被提名、第6次捧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此前分別是1983年《投奔怒海》、1996年《女人四十》、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2012年《桃姐》、2015年《黃金時代》),創下紀錄。

談到拍攝《明月幾時有》的初衷,許鞍華說:“想拍出香港的歷史是我一直的心願”。

許鞍華拍了將近40年電影,著迷於拍香港和香港人的故事。她的電影之路和整個香港電影市場一樣,經歷大風大浪、大起大落。

至今也不買房不買車,獨身,和母親相依租住在廉價公寓裡,出門擠地鐵。

到這年紀她隻做四件事:拍戲、看書、抽煙、陪母親。

後知後覺的中日混血

1947年5月,許鞍華出生於遼寧鞍山,她名字中的“鞍”字意指遼寧鞍山,但她父母都不是當地人。父親是國民黨文書原籍廣東,母親則是抗日戰爭時期留下來的日本人。

許鞍華兩個月大時,跟隨父母移居澳門,與祖父母同住。5歲搬到香港,住在香港島最北端——北角。

北角曾是香港左派基地,新移民集中,上世紀40年代末接收大量蘇浙移民,成為摩登的“小上海”。60年代福建人大量湧入,取而代之,成為“小福建”。

在北角,許鞍華生活在一大堆苦命女人中間,而母親的苦,她最晚知道。十五六歲前她都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只知道她不會說廣東話,以為是東北人。母親總是很沉默,不與家人親近,母女倆關係很差。中學時,突然有一天,父親告訴她母親的身世,她一下子推翻了對母親過去的認知,漸漸與母親走近。

許鞍華至今仍與母親在北角租房住,很多人都說她窮得連房子都買不起,甚至竇文濤也曾問她為什麽不買房子,許鞍華卻說“為什麽一定要買房子?租房子也一樣啊,反正都是住。我習慣了底層生活,所以至今也沒找到買房的理由。”

香港電影新浪潮寵兒

1972年,許鞍華在獲得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後,赴英深造,前往倫敦電影學校攻讀電影課程,那時候電影是一門冷門專業。1975年,遊學歸來,成為華語新武俠電影的開創者胡金銓導演做助手,之後在香港無線電視任編導。1977年,她為香港廉政公署拍攝宣傳反貪汙電視片《ICAC》便技驚四座。

1979年,32歲的許鞍華終於有機會拍電影,初生牛犢不怕虎,悶頭想拿獎的她為搜集資料去看法醫解剖死人頭顱,肆無忌憚地引入西方現代影視觀念與技巧拍攝。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的電影處女作《瘋劫》不僅獲得第17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更開創新浪潮電影流派。自此香港逐漸湧現出一大批關注社會、家庭和人際關係問題等題材的電影,為香港繁榮的電影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許鞍華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中(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首屈一指的人物。

1982年,《投奔怒海》令她首捧金像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這是許鞍華在新浪潮期間的另一部佳作。

香港資深影評人列孚曾說:那個時期的許鞍華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衛更紅。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警匪、動作、武俠、恐怖、喜劇、黑幫、風月,電影類型豐富。當時許鞍華也有許多嘗試,拍攝《書劍恩仇錄》的同年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在台灣上映,雖然當時的香港全年票房已高達6億多美元,但許鞍華在看過台灣新浪潮電影之後,卻覺得“我們完了”。

不同於高度商業化的香港電影,同時期的台灣新浪潮電影,專注於展示大時代下平凡人的命運,“為什麽他們好像貼近了生活一點?怎樣可以有自信去拍一些很悶的事,卻有一種張力?”許鞍華也想拍這樣的電影。

嘗試新類型後陷入困境

於是,1990年43歲的許鞍華拍攝《客途秋恨》自喻身世。片子以許鞍華自己和她的日本籍母親為原型,講述了母親一輩子身在異鄉的飄零感受。這部半自傳題材的電影上映時,許鞍華特地把母親送出香港一段時間,不想讓她看到。母親最後還是看到了。流離無根,是她的母親。

但是這種所謂的很“悶”的片子,在香港“新浪潮”被主流商業電影吸納吸納後,是真的賣不動。

之後,許鞍華的創作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

1991年、1992年,許鞍華又接連拍了《極道追蹤》和《上海假期》,兩部電影在票房和評論上都反響平平,也都賠了錢。許鞍華頓時感到失去信心,也失去了接下來拍攝的方向,並將過往自己的拍攝方法完全否定。

之後的三年,她沒再拍攝電影。

這期間她為亞洲電視製作做了一個《數風流人物》的電視節目,許鞍華說它在無形中成為了她人生的轉折點。

“那個節目是拍攝一系列的訪問,過往我有固定的製作班底替我工作,例如剪輯師、攝影師等,因而使我變得有點依賴。相反在亞視工作期間,由於沒有相熟的助手在旁,經常要跟製作助理一起工作至深夜。雖然一切都要從頭做起,有點像剛入行的情況,但製作出來的作品尚算不錯,反而讓我重拾初次拍電影時候的樂趣和信心。我越做越起勁,慢慢地我也從事業的低潮中走出來。”

.

新高度後的又一輪低潮

1995年,48歲的許鞍華遇到《女人四十》,這部作品創下她的新高度,獎項接踵而至,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女主角、男配角、攝影獎;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

《女人四十》讓許鞍華重拾信心,這部電影帶給她的,不僅僅是將獎項收入囊中,那是一個新的入口,是一種沉浸在瑣碎生活中,卻不甘被生活磨平的銳氣。

但沒想到,等著她卻是接下來十幾年的創作低潮期,從一年一部,慢慢變成兩年一部甚至是三年一部。

這些電影都成績平平,2003年的《玉觀音》更是被觀眾是許鞍華自毀名聲的作品,她自己也公開承認是失敗之作。

得到曾經交惡的人的幫助

直到2008年的,60歲的許鞍華憑借《天水圍的日與夜》再一次迎來事業新高峰。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無意間碰到的劇本,2000年她在香港城市大學教書,突然收到兩個信封,裡面是劇本的手寫複印本。寄劇本的,是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呂筱華。許鞍華很喜歡這個劇本,但也知道這樣沒有起伏曲折的故事,很難找到投資,人人都嫌太淡。

最後還是許鞍華曾交惡的導演王晶仗義掏錢,才沒有讓一部好電影流失。

天水圍地處香港邊緣的新界元朗。上世紀80年代末,它從一條小圍村,被港英政府發展成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邊緣位置容納的多是主流社會的邊緣人,天水圍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包括很多內地新移民。由於天水圍發生過多起震驚香港的倫常慘案,也被稱為“悲情市鎮”。

《天水圍的日與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斬獲了許多獎杯,但從投入與產出上來講,也僅僅是收回成本而。不過,這沒有影響王晶,後來他仍繼續給許鞍華投資拍《天水圍的夜與霧》,但《天水圍的夜與霧》賠了。但之後,王晶依然投資許鞍華拍了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得閑炒飯》。

許鞍華說:“我很感激王晶,在很可能沒有內地市場的前提下,他還投資《得閑炒飯》這部電影,這個風險非常大,萬一香港的票房也不好,那他就要虧本了。”

一直以來,王晶都標榜拍電影一定是要以賺錢為目的,如果不賺錢就不會拍。對許鞍華的投資,似乎有些違背他的原則。

王晶說,他非常欣賞許鞍華。

以真誠為電影換得機會

2011年,64歲的許鞍華遇見《桃姐》。

《桃姐》橫掃各類獎項,同時再度上演金像獎大滿貫,書寫了金像獎又一個難以複製的傳奇,也為女主角葉德嫻在威尼斯贏得影后桂冠。

不過,《桃姐》在開拍前卻是門庭冷落。許鞍華踏破鐵鞋,吃盡閉門羹,卻沒有老闆認為“感動”能值幾個錢,最後是劉德華站了出來掏了三千萬。

劉德華說因為許鞍華的一句“我很久沒有足夠的錢了,你能不能幫我?”打動了他,後來加上博納老闆於冬的投資,電影才得以開拍。

華仔承認許鞍華的電影找老闆很難,賺錢真的很難,但是他說:“自己當老闆,不夠錢就減自己片酬,對其他演員的片酬不會有影響。重要的是我和導演都希望這部戲能夠出現,就用我們計算出來的成本去拍,虧也只是虧我的片酬,就當玩兩個月嘍。”

藝術和商業很難平衡

2014年,被許鞍華稱之為“傾注了所有人生觀和文藝觀”的電影《黃金時代》與觀眾見面,依然是一部拿獎卻得不到票房的文藝片,甚至也虧了錢。

蕭紅的故事,在許鞍華的心裡醞釀了20年。

早些年,她曾在香港尋找編劇,想寫蕭紅和丁玲。那會兒,沒有香港編劇願意寫。

2003年,許鞍華在內地結識了編劇李檣,李檣很感興趣,但卻說“可能拍不了”,因為丁玲的複雜政治背景,有關她的故事在審查上是很難被通過的,於是被擱置。

2006年,許鞍華依然不死心,她對李檣說“不如就拍蕭紅的故事吧”。之後的四五年時間裡,許鞍華和李檣分別進入了漫長的找投資和劇本創作期。

2010年,許鞍華拿著這個劇本在香港走了一圈,沒人看好它。即便是大導演+名編劇,也依舊沒人願意掏錢,用李檣自己的話來說:“那時候,人人都當我和許鞍華是神經病,拍這麽個電影”。

最後,是李檣找到了星美電影公司的老闆覃巨集,說服了他投資這部電影。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許鞍華時,她很開心,但更多的是意外。

很多人說,“文藝”是《黃金時代》的一個坎,也是許鞍華的坎。

許鞍華坦言“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同樣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我雖然一直堅持拍藝術性強的電影,但我從沒否認過商業的重要性,只是想做到平衡確實很難,這說明我還有不足,還要繼續拍下去。”

只希望老闆不虧錢

市場對許鞍華一直不太友善,2016年,接過《明月幾時有》過億製作費的時候,許鞍華隻說了一句:希望這部片子不會讓老闆虧錢吧。

製片人於冬曾透露,參演這部電影的演員基本是不要錢來的。

“因為許鞍華導演”、“我接到電話得知可以演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時拿被子蒙著頭尖叫”、“只因為導演這個人,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衝著許鞍華三個字”,周迅、霍建華、彭於晏、郭濤,給出了同樣的回答。

但是電影上映後,依舊票房慘淡。

可許鞍華卻說她很滿足了,因為她拍了她想拍的電影。唯一感到抱歉的就是讓相信他的老闆又賠了錢。

從 處女作《瘋劫》到 《明月幾時有》,40年的時間許鞍華拍了30多部影片。她的作品常常票房低迷,但獎項卻拿到手軟。

她始終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她永遠素面朝天,冬菇頭、黑框眼鏡、中性打扮。她不會配合大眾想象,塑造因藝術理想苦大仇深的模樣,她永遠笑嘻嘻,她說:“只要你讓我拍戲,我就會很開心,我不需要錢,只要不讓老闆虧錢就好啦。”

這就是許鞍華,一個平淡、純粹、真誠、用心做導演的70歲女孩。

“希望可以死在攝影機旁” ,她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