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 在烏茲別克開展

當地時間2月22日15時,中國西北大學、烏茲別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乾市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隆重開展。

開展儀式上,中國駐烏茲別克大使薑岩、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伊斯梅爾伊洛娃、烏茲別克科學院副院長拉赫莫夫、中國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烏茲別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馬克蘇多夫先後致辭。薑岩、伊斯梅爾伊洛娃和王建新共同為成果展剪彩。

此次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分為“康居文化的考古發現”和“月氏文化的考古發現”兩個單元,共設置展櫃14個,文物展品120余件(組),圖片40余幅。展覽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烏考古合作研究的階段性新成果。

參加開展儀式的還有來自烏茲別克科學院、各博物館和塔什乾大學、費爾乾納大學、泰爾梅茲大學的考古學家,塔什乾大學、塔什乾東方學院、塔什乾藝術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中國駐烏茲別克大使館工作人員、中國在烏茲別克企事業部門代表數百人。

塔什乾第五十九“十一年製”學校的學生還在開展式上表演了中國風的歌舞。

烏茲別克媒體對該成果展進行了及時的跟蹤報導,在烏茲別克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157年前,一位中國人從長安出發,歷經10年的苦難旅程,經過大宛(今費爾乾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西南部至烏茲別克中南部),到達了大夏即巴克特裡亞(今阿富汗斯坦北部和烏茲別克、塔吉克斯坦南部)。他就是漢王朝派往西方的第一位使節——張騫,他的使命是尋找從中國西遷大夏的遊牧部落大月氏。

從2009年開始,王建新率領的西北大學考古學術團隊與烏茲別克、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學家合作,在西天山地區開展聯合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他們的目標是尋找西遷中亞的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

這項工作是從2000年開始在我國境內東天山地區開展的古代遊牧文化考古研究課題的必然延續,10年來中烏聯合考古隊在開展大範圍系統區域考古調查的基礎上,先後選擇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市撒扎乾遺址和拜松市拉巴特遺址進行科學精準的考古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新資料。

據了解,經過雙方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共同努力,已經初步確認了古代康居和月氏考古學文化遺存的特徵及分布範圍,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進展。

這次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分為“康居文化的考古發現”和“月氏文化的考古發現”兩個單元,通過展覽向國際社會展示中烏考古合作研究的階段性新成果。烏茲別克多家媒體對該成果展覽及時進行跟蹤報導,已經在烏茲別克社會各界產生廣泛影響,展覽受到出席開幕式雙方相關領導、專家和學界的一致好評。

-展覽介紹-

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

——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

承辦: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

第一單元:康居文化的考古發現

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中烏聯合考古隊在撒馬爾罕市西南約20公里處的薩扎乾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了小型墓葬5座、大型墓葬1座。

撒扎乾遺址考古發掘收獲

撒扎乾遺址發掘的墓葬應屬公元前後的古代遊牧人的墓葬。與澤拉夫善河流域的考克特佩、奧拉特遺址發現的遊牧人墓葬、錫爾河流域的阿克塔姆和柯瑞妥貝墓地等遺存,應屬同一考古學文化。從年代、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徵看,它們可能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康居有關。

撒扎乾遺址的考古發現告訴我們,撒馬爾罕盆地南緣、西天山北麓是古代康居的勢力範圍,古代月氏人的遺存應在更南的區域去尋找。

第二單元:月氏文化的考古發現

2017年5~6月和2018年4~7月,中烏聯合考古隊在拜松市西南約2公里處的拉巴特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了小型墓葬94座。

拉巴特遺址考古發掘收獲

拉巴特遺址發掘的墓葬形式、埋葬習俗和隨葬品組合,均與塔吉克斯坦貝希肯特谷地過去發現的阿魯克陶、圖爾喀等墓地相似。

這些發現表明:公元前2世紀末期至公元1世紀前期,在北巴克特裡亞地區(今烏茲別克東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蘇爾漢河河谷平原、瓦赫什盆地周邊的山前和丘陵地帶,分布著一種特徵明顯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這類遺存分布的時間、空間和文化特徵均與文獻記載的月氏人相一致,應該是古代月氏人留下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結 語

古代月氏從中國遷到中亞,進而引發了張騫出使中亞的壯舉,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烏兩國考古學家對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學探索,揭示了2000多年前中烏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篇章。

來源:文博圈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