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奴外帶飲品上線 海底撈推自有品牌飲品 「火鍋們」開始攪局茶飲?

一邊是巴奴推出外帶飲品,一邊是海底撈推出乳酸菌飲料,稱之為「火鍋伴飲」。

有人說,茶飲市場那麼大,誰都想來分一杯羹,火鍋也不例外。

先是湊湊的火鍋+茶飲,然後推出獨立茶飲品牌「茶米茶」;然後是小龍坎火鍋的「龍小茶」;還有渡娘火鍋的「渡娘的茶」……

火鍋企業集體重視或者轉投飲品事業,究竟意欲為何?我們先從餐飲市場大環境說起……

商場餐廳、奶茶店並存

消費者更認性價比

曾幾何時,休閑餐廳、咖啡廳、港式茶餐廳的飲品成為街頭奶茶店模仿、膜拜的對象。這類餐廳完全就是餐+飲+第三空間的綜合體驗館。

當奶茶逐漸更新,大面積進入商圈時,逛商場人手一杯飲品不再成為稀奇事時。此時,餐廳再也無法用「禁止外帶酒水、飲品」阻止消費者對飲品的熱情,眼睜睜看著高毛利的產品被隔壁的奶茶店帶走。

不甘心也沒用,畢竟從口味、性價比來說,別人更有優勢。

2013年,是奶茶店大舉進入商場的時代。此時,各餐廳品牌也將這裡視為必爭之地。

單說飲品,據一位80後消費者回憶,2011年他在休閑餐廳消費時,一般特調飲品的價格在18元左右,雖然感覺挺貴,但認為這樣的飲品就該這麼多錢,比起一些咖啡廳動輒20多的飲品,算是高性價比。

隨後,商場出現數家奶茶店,價格均在7-8元左右,口感比許多餐廳都好,他理所當然的選擇奶茶店。

起初,不少餐廳會阻止外帶飲料進入,或者要求將飲料倒入他們的杯子飲用。這種現象該消費者表示理解,餐廳擔心影響其他顧客的消費心理。

但近幾年,阻止外帶飲品入內的情景,他再也未見。

餐廳自製飲品陷入尷尬

高毛利產品變負擔

據一位在多個餐飲連鎖任職過的飲品研發人員介紹,早期港式茶餐廳或者台式休閑餐廳的飲品其實就是後來許多奶茶店的模板。

2011年,他所工作的一家台灣餐飲企業,每天營業額基本上是3萬左右,其中飲品的收入就將近6000元,佔比為1/5。當時他們的平均杯單價為13元,每天可以賣出400多杯。

這些飲品已經包括珍珠、布丁、茶湯的煮製,同時茶葉的種類更多達6種,完全不遜色於現在的奶茶店。

這種模式深深吸引了不少餐飲同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變了味兒。

他說,他曾幫一家泰式餐廳設計餐單。起初老闆想單獨設立水吧,但發現按他的設計不僅要增加人工,而且還要投入大量器具、設備、場地。於是要求該研發人員製作一套操作簡單的目錄,沖一衝、調一調即可。

對於「僱主」的要求,他表示無能為力。而該老闆又從某大酒店請來吧台人員,最後出現了一套以水果加濃漿製作的鮮榨果汁系產品。售價為38元-58元一紮,看似毛利挺高,卻因點單較少,浪費不少水果。

這僅是2010-2015年間,餐廳飲品的一個縮影。

許多曾在餐廳製作過飲品的「老人」回憶,那時餐廳自製飲品大談功效、養生,起初通過給服務生提成,產品也還賣得不錯。但當奶茶店越來越多時,他們發現滯銷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一位後來去奶茶連鎖工作的「老人」表示,當接觸到煮珍珠、煮布丁、煮西米、煮仙草、茶湯要控制溫度等諸多製作技巧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曾經所工作的地方,產品製作已經過時很久。

一方面,早期餐廳自製飲品壓縮成本、過分追求高毛利導致消費者不買帳。

另一方面,街頭、商場奶茶店的崛起,讓消費者產生對比,都讓曾經風光一時的餐廳「特調飲品」漸漸失去優勢,本該是為餐廳創收的高毛利產品變為負擔。

火鍋店重啟自製飲品系統

需要破解這道難題

從歷史來看,餐飲本是一家,餐廳售賣或自製飲品理所當然。火鍋店重啟自製飲品系統,也不算攪局,但要想在茶飲已經獨霸一方的當下佔據一席之地,還需出奇製勝。

巴奴的自製飲品共有4款,售價為16元-18元。除鐵棍山藥汁這個在茶飲店罕見的產品外,青桔烏龍、青檸乳酸菌、烏梅湯則較為常見。雖然有專賣的外帶容器,也有聲音猜測該品牌想要進軍茶飲界。

但從巴奴的回應「開發自製飲品,並不是出於盈利需求,對外帶行為並不鼓勵」來看,其意圖或是為等位的客人提供更多選擇性服務,或是增加自製飲品的曝光率而做設定。

另一邊的海底撈雖未推出自製飲品,卻有了自有品牌的飲料——鮮小菌。該飲品售價7.9元/235ml,主打「沖淡辣感」的功能性賣點,稱之為「火鍋伴飲」,並有海底撈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出品的背景,大有「爆款」的潛質。

從曝光度來看,湊湊的火鍋+茶飲模式被媒體報導最為多見。其產品以台式奶茶為基礎,更有大紅袍奶茶這樣的明星產品。

巴奴的外帶飲品增加服務選擇、海底撈的鮮小菌讓火鍋與飲品在功能上產生關聯、湊湊讓火鍋配奶茶成為一種時尚,無論其形式為何,但都在積極破解一個問題——為什麼消費者要在火鍋店喝我的飲品?

曾經,港式奶茶大家認為茶餐廳更正宗。某時尚餐廳的飲品是外賣奶茶店所沒有的。這是產品層面上的賣點。

而某品牌的「茶+軟歐包」成功,並非是它們賣了軟歐包和茶飲,更重要是以產品為媒介上升至生活方式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茶飲與火鍋,同樣有著18-35歲的主力消費人群,同樣有著大排長龍的「網紅特性」。而給出讓消費者信服的「火鍋與奶茶更配、我的飲品更有特色」理由時,或許火鍋+飲品這條路才更加寬廣。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